【中華百科全書●軍事●六韜】
六韜,周太公姜尚撰。
姜尚,字子牙,河南汲縣人。
其先世曾為堯舜時代的四嶽,封於呂,故亦稱呂尚。
尚生於商王庚丁之六七年(西元前一二一二年),早歲曾仕於商紂。
諫紂不聽,逃於江南,奔依吳泰伯與仲雍。
時泰伯、仲雍已死,尚乃返回中原,時已七十歲了。
尚懷抱著反紂暴政之心,乃屠牛於商都朝歌,賣飯於黃河渡口孟津,以觀察當地形勢。
尚七十二歲入西周,遇文王於渭水之濱,文王尊以為師,號太公望。
其時周是在渭河上游,方約一百里,入口約十萬人的一個小國。
文王因紂暴虐無道,與尚密謀,欲傾商政。
尚乃勸文王曲為恭順,行仁政以收民心;
一面密製新武器-用四馬駢駕之戎車三百餘輛,創出用車隊突破戰法,以衝破商紂七十萬步兵所列之橫陣以制勝。
但其時尚為青銅器時代,以銅刀製造戎車並非容易之事。
前後歷時十六、七年,製成大小戎車四百餘輛。
其時文王已死,武王繼位,而尚已屆九十高齡。
尚乃輔佐武王興兵伐紂,於牧野一戰將紂軍擊破,遂減商而得天下。
詩經載「牧野洋洋,檀車煌煌,維師尚父,時維鷹揚。」
即是歌頌太公以九十高齡親率戎車大軍向敵飛馳的雄武。
武王既定天下,封太公於齊國為齊侯。
至成王九年(前一一○六)尚卒,壽一百零六歲。
文王謀傾商政與武王伐紂乃是一種革命行動,革命是臣民苦於君王的暴政起而作推翻暴君的工作,因之其工作極為艱險,必須極為祕密,兼須運用謀略,而且在軍事上必須將敵軍擊破始能成功。
六韜一書,即為文王、武王前後與太公祕密謀畫所作談話的實錄,由史官記錄而成。
乃是一種機密文書,密藏於周都史官的密藏室中,不為外人所知。
迨至周幽王時犬戎叛亂,攻陷周京,焚燒宮殿,史官乃將此機密文書在混亂中帶至洛邑。
其時平王初至洛邑,對於史官未加收容,此書遂為史官所私藏。
此書原係用商末周初之甲骨文寫成。
甲骨文係用青銅鑽筆刻畫於竹板之上。
此時已有籀文的發明,而書寫工具並已有鐵製的刀筆。
史官乃將此書改譯為籀文。
但此時距太公之時已五百餘年,對於原來的甲骨古文已難於認讀。
所以在改寫之時,不免有將春秋時代習用的辭語摻入。
後世儒者,他們根本不知道甲骨古文與籀文大不相同,因此書中既雜有春秋時代的辭語,遂認此書為後人的偽作。
又此書係談話實錄,用白話寫成,後世儒者譏為村夫俗子俚俗之言,不值一顧。
他們不知史官記錄文字,必須保其原文為史官之職責。
所以後儒所說此書係後人偽作之言,實毫無根據不足為信。
史官既將此書改寫為籀文,乃成為一部新書。
但他不敢用太公姜尚的名字,因為書內有文王、武王的言辭。
因此他用「周史」的名字,即是表示這部書乃是周代史官所記錄。
漢書藝文志載有「周史六弢六篇」,顏師古註:周史係周惠王、襄王間人;
六弢六篇,即今之六韜也。
可見此書在春秋初期即已為定,並非成於戰國時代。
太公六韜一書,為中國兵學之祖。
全書分為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六篇。
文韜、武韜為帝王之學。
帝王之學首在愛民,民心所歸,天下歸之。
次在正己,正己在於無蔽無私,無蔽則明,無私則公。
三在尚賢,實當其能,名當其實,則無虛飾詐偽。
四日尚謀,謀定後動則不傾。
治天下之道在於大,大蓋天下然後能容天下,信蓋天下然後能約天下,仁蓋天下然後能懷天下,恩蓋天下然後能保天下,權蓋天下然後能不失天下。
用兵之道在於專一,一者階於道,幾於神。
龍韜為論將帥之德、權與責。
將帥之德在勇、智、仁、信、忠。
勇則不可犯,智則不可亂,仁則愛人,信則不欺,忠則無二心。
將帥之權為君王所授與、軍中之事,不聞君命,皆由將出。
將帥之責,戰勝則社稷安寧,戰敗則國亡君辱。
至於虎豹犬三韜,則為一般戰術,與其他兵法相同。
總之六韜一書,為中國最古之兵法。
其中有帝王之學,則為此書之特色。
(徐培根)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019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