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宗教●梵書】
印度文化從啟蒙到成熟,約可分為吠陀之神話期,梵書之神學期,奧義書之哲學期,及部派哲學期。
吠陀是對諸神之讚頌詩,最早者為黎俱吠陀(Rgvswa),以後發展成蘇摩(Sma)、夜柔(Yaunr)、阿闥婆(Atharva)等共四種吠陀。
由於祭祀愈進步、愈隆重、繁瑣,始有分工:黎俱以請神,蘇摩以讚神,夜柔以祭神,阿闥婆以祈禱諸神為職責。
稍後,夜柔吠陀之祭師別撰文解釋夜柔祭祀之方法,稱之為梵書(Brhmana),各吠陀之祭師紛仿傚之。
因為各吠陀祭師之意見不一致,各吠陀亦有不同之梵書。
以梵書為根據,以哲學思辨方法討論梵書而結集成的文集,稱之為奧義書(Upaniad)。
因此,梵書是吠陀神話過渡到奧義書哲學之橋梁。
現存之梵書屬蘇摩吠陀者有九部,夜柔五部,黎俱二部,阿闥婆一部。
梵書大約出自雅利安人殖民恆河西北地方之產物。
各梵書之內容雖未必一致,但其同類之梵書大致相近,均以神話、儀規,旁及對宇宙大原之思辨。
梵書之神話較之吠陀神話更趨向對人自身及其生活之反省;
其哲學是繼吠陀神話對宇宙大原試圖作一統一之說明。
梵書之特色,是在確定祭祀一定之儀規,並明確地解釋儀規之涵義。
例如其神話故事中「婆樓那與祭」、「阿耆尼之非梵行」,是在說明貪慾之不道德。
「摩與小魚」,含有因果報應傾向。
「山與羽翼」;
在探究地震之原因及山嵐之現象。
至於祭祀之儀禮極為複雜,可概略分為家庭祭祀與天啟祭祀兩種:一、家族祭:分為受胎、成男、分髮、出胎、命名、出遊、結髮、薙髮、入法、歸家、結婚等十二種祭祀禮。
此外,尚有祈家道、家畜繁榮、豐收、祭祖等祭祀儀式。
二、天啟祭:除分為置火禮、火祭、新滿月、初種、四月、供養、祈願等七種供養祭外;
尚有八種蘇摩祭:即祭火、力飲、即位、馬祠奉乳、火壇、人祠,及一切祠等祭。
家庭祭以家主主祭;
天啟祭則須四類祭師,每一類祭師各三名,共計十二名主祭之。
家庭祭只以一火引之;
天啟祭則需三火。
家庭祭以一家之事務為主;
天啟祭除家事外,尚行之於國事。
因此,天啟祭中之若干祭祀,與部分之家庭祭也有合併舉行的。
印度四姓階級,或稱四種姓之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之權利與義務,在梵書之律法中已有明載:婆羅門,司人神之交通,不受王權管轄,不繳納租稅;
但有學習吠陀,祭祀諸神,維持家系之責。
剎帝利,司撫育人民,保護宗教,維護國家安寧之責;
國王若有枉斷,則須自行斷食若干晝夜,或行苦行。
吠舍,即平民,從事農工商等職業,須學吠陀,納稅,供養婆羅門。
首陀羅,為服侍以上三族之奴隸,不許單獨營生,不准學習吠陀,讚頌諸神,接受教育等。
前三族一生分四階段生活:初為成長學習,稱梵行期;
次為承擔家業之家住期;
三為交卸家業退隱期;
四為苦行遁世修行期。
至於四姓雜婚所生之子女,雖定有不同之種姓,總之皆視為首陀羅而對待之。
梵書哲學是根據黎俱吠陀原人(Pvrn)、生主(Prajpati)等思想而演進成梵(Brahma)與梵我(tman)之宗教思想的。
在黎俱吠陀等十卷中,謂生主生萬物而賦予生命,為最高管理之神。
在各梵書中則為創造、支配之原理,居於三十三天之上,為三十四位之主。
第四吠陀之祭師負責與神辦交涉,是向神祈禱之祭官,稱之為婆羅門(Brahmàn)。
婆羅門一詞之語根為Bh,有湧出、增長之意,本是表示祈禱時一種心理或精神狀態,漸演變有祈禱、咒語、聖知、聖行、原理、聖位諸意義,而形成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之思想。
於是,祈禱時神祕境界之梵(Brànman)與禱告的婆羅門合而為一。
平時婆羅門就是梵的活代表。
梵就是生主,就是造一切者。
祈禱時之所以有Bh之境界,乃是因為人有生息(AN)之作用(AT),與Bh合一乃至同一。
簡言之,即個人之呼吸與生主之呼吸是同一的,小宇宙同一大宇宙,梵我(tman)與梵同一。
(李志夫)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003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