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唐宋運河】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2-12-8 11:48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唐宋運河】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唐宋運河

 

唐鑿漕渠,東通沂泗,西及隴洴,北達滹沱,南修湘灕。

 

然仍隋都關中,仰給東南之粟,全靠廣濟一渠。

 

廣濟渠,即隋之通濟渠。

 

唐初,中央官俸軍餉數少,歲運一、二十萬石,三河足可供應。

 

高宗以後,官民大增,開元間又改府兵為募兵,加之鄭白二渠灌溉區域不及往日四分之一,歲漕數倍於前,支猶不給。

 

而隋通濟渠起於洛陽,洛陽西至長安八百間,有古今人力難以克服的三門之險,高宗遂將經濟交通便利之洛陽建為東都。

 

自顯慶二年(西元六五七)至開元二十四年(七三六)八十間,諸帝便常就食東都,武后更經常住在洛陽。

 

但政治重心須在西都,西北龐大軍需,均仍仰給東南。

 

故開元初年,為避三門之險,李傑從洛陽含嘉倉至陝州太原倉三百里間,置八遞場,而陸運勞費不貲。

 

二十二年(七三四),裴耀卿改為轉般法,鑿三門山,開車道十八里,一起一卸,運輸量大增。

 

二十九年(七四二),李齊物又在三門鑿山開路,供船夫拉縴。

 

天寶初年(七四二),韋堅更在渭南從長安禁苑西引渭水與渭河平行別開漕渠,東至華陰,改進轉運,歲漕四百萬石。

 

增厚了關中政治與經濟地位。

 

安史之亂,為大唐帝國盛衰之分野。

 

亂雖粗平,而河北、山東被安史餘孽割據,截留租稅,國家財賦,更須偏倚東南。

 

廣濟復航,迫切非常。

 

劉晏克服疏浚、勞力與治安等困難,並改善轉般之方法: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因水制宜,鹽鐵兼運,漕運始漸復。

 

無如繫國家命運於此一渠,而常被藩鎮切斷。

 

如貞元初,李希烈阻兵宋、汴,關中糧竭。

 

德宗聞韓滉解寧陵之圍,運米三萬石抵達陝州,喜極狂奔告太子,曰:「米已至陝,吾父子得生矣!」

 

可見運河關係唐帝國之密切。

 

此後唐室之盛衰,胥視運河之通塞。

 

及其末造,黃巢蹂躪半天下,陷沒兩京,運河變為汙澤,李唐亦為朱梁所篡。

 

由於南方經濟與北方政治脫節,梁、唐、晉、漢、忽興忽亡。

 

周世宗雖平淮南,通江淮,不久又為趙宋所取代。

 

石晉割失燕雲,契丹威脅漕運,宋為兼顧西北,不得已而都開封,屯重兵以為營衛。

 

雖先後開鑿惠民、廣濟(即五丈河)與黃河,歲漕百萬石,而常感供應失調。

 

唯汴渠(即唐廣濟渠)橫貫中原,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賦,并山澤之百貨,悉賴此渠而進。

 

淳化二年(九九一)六月,汴渠決浚儀,太宗親督河工修理,曰:「東京養兵數十萬,居人百萬家,天下轉漕,仰給在此一渠,朕安得不顧!」

 

宋漕江淮,仍用轉般之法,在真、揚、楚、泗四川置轉般倉,歲運以六百萬石為率,雜運金、銀、錢、帛、茶、軍用品亦甚鉅。

 

這些物資,不獨供給汴京,尚須轉運河北、山西與陝西,供應國防需要。

 

北宋之所以能屹立於遼夏威脅之下,長期安定,蓋多得運河之功。

 

徽宗以蔡京為相,改轉般為直達;

 

更逢君之惡,搜刮江浙奇花異石,拘占漕舟運京,號花石綱,供一人之玩好,而截阻諸道糧餉綱,甚且毀堰拆以進。

 

朝野咸怨,軍民寒心。

 

金騎渡河,益速其亡而已。

 

運河發揮最大功能時,以長安為終點,次為洛陽,再縮至中點開封。

 

至於南宋,雖以淮河與金分界,已退至江南河起點之杭州,反以鎮江為起點。

 

而南宋用能偏安,實多得此一生命線與財源廣進之長江的暢通。

 

當隋開運河時,民固不勝其害,唐人以為「天假暴隋,成我大利!」

 

宋人更以為「隋害於一時,而利於千百載之下,天以隋為宋王業之資!」

 

其轉運中國經濟、文化與政治之地位,此一線之渠,實開萬世無疆之休也矣。

 

(王恢)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387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