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醫學●放射線醫學】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2-12-8 07:12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醫學●放射線醫學】

中華百科全書●醫學●放射線醫學

 

西元一八九五年年底,德國物理學家威廉.羅雁根(WilhelmK.Roentgen)發現X射線。

 

並以其夫人之手攝取了第一張以人類組織為對象的X射線底片,使手部的骨骼、關節與肌肉組織,清晰的顯現於該底片下。

 

因此疾病診斷隨即進入了一個新紀元,獲得突破性的進展。

 

一八九六年初,也就是X射線為世人所知的四個月之後,清廷重臣李鴻章曾於赴歐訪問期間途經德國時,接受放射線檢查並顯示其頰部有子彈存留(馬關條約簽訂期間為日本浪人槍擊時所存留)。

 

李君可能是歷史上第一個接受放射線檢查的中國人。

 

我國醫院中設有放射線科者以民國四年(一九一五)上海滬江醫院為最早,其次則為上海紅十字會醫院,至於放射線治療設備則以十三年(一九二四)上海法國醫院為開始。

 

其後始逐漸在全國較大城市中之大醫院設立放射線科。

 

世界第二次大戰後,放射線醫學日新月異,進步迅速,不但在機種的設計上快速改良,且進而在輻射線防護設備方面更加注意,其目的在於使受檢查者所接受的輻射劑量減至最少,以達全民保健之理想境地,尤以一九七二年英國物理學家高弗梨郝文斯賈爾德(GodfreyN.Hounsfield)設計完成之電腦斷層造影機問世,震憾全球醫界,實為自Roentgen氏發現X射線之後最偉大之貢獻,使放射線檢查診斷電腦化,對人體組織密度之計算更精準,雖微細之密度變化亦可予以鑑別,因此在診斷方面更能得心應手,又因其作業過程簡單快速又無危險性,故甚多之病變可達到早期診斷,即刻治療之效果,尤其是對腦部外傷及腦出血之貢獻,實非其他任何檢查可望其項背者。

 

一、放射線的產生與特性:X射線係經由一真空管內的陰極鎢絲,在36-150KV高壓下放出高速電流撞擊對面陽極鎢靶(TungstenTarget)後將高速動能轉變為熱能(約百分之一)而產生。

 

此種射線為波長1.0A~0.1A之電磁波,具高度穿透性,故可藉感光底片攝取人體組織影像,達到診斷目的。

 

此外,又因放射線具有螢光顯像作用,可藉螢光屏之助,透視觀察人體器官之靜態與動態現象。

 

如對心臟、胃腸道之檢查等。

 

放射線診斷之基本原則:放射線因具有上列特性,故可憑所攝取底片或透視之影像作疾病之鑑別診斷,惟此種影像之差異係依組織或器官之密度高低而有別;

 

茲將不同密度所造成之影像濃度分述如下:(一)空氣(Air):密度最小,對放射線的吸收少,在X射線影像上呈黑色,如肺部及胃腸道內之黑色影像屬之。

 

(二)脂肪(Fat):對放射線之吸收較多,密度亦略高於空氣,呈暗灰色。

 

(三)軟組織(SoftTissue):肌肉血液等屬之,其對放射線之吸收又較脂肪為多,呈灰白色。

 

(四)骨組織(BoneTissue):為人體中對放射線吸收最多之組織,換言之,即放射線不容易透過,在X射線底片上呈白色。

 

以上所舉係影像區別較大,黑白分明易辦者,事實上仍有其他不等吸收值者介於上例兩種密度之間,無法一一列舉。

 

二、檢查定位:如何決定檢查組織或器官之位置,多因病變所在處之解剖構造、病變性質、患者年齡等因素而別,一般而言其原則如下:(一)應有兩個互成直角左底片,尤以骨骼關節系統為然,必要時加攝斜位,切位成立體檢查。

 

(二)兩側同時檢查以便比較,尤其是檢查兒童之骨骼關節系統為然。

 

(三)檢查長管狀骨時應包含其上下之關節。

 

(四)對不規則形器官則各有其特殊檢查定位,應在醫師指導下為之以配合需要。

 

三、檢查方法:人體各部病變均可以放射線檢查之,且多有其一定之步驟與方式,茲分述如下:(一)常規檢查:為放射線診斷之第一步,且為不可或缺者,然後依病情之需要再作進一步之對比劑或其他特殊檢查。

 

(二)立體攝影檢查:用於胸腹及頭部之診察最為實用,可辨識病變之確切解剖位置,暨其周圍之關係。

 

(三)直線或多向斷層攝影:其精細者可以1mm(毫米)為切片厚度標準,將極細微之組織顯示於底片影像上,如中耳與內耳之檢查常用之。

 

(四)各種對比劑檢查:對比劑檢查為僅次於常規檢查之診斷方式,各種組織與器官均可適用。

 

對比劑可分兩種:1.負影對比劑(NegativeContrastMedium):此類對比劑以氣體為主,如一般室內空氣(Air)、笑氣(NitrogenMonoxide)、氧氣(Oxygen)等。

 

因氣體之密度低,在X射線影像上呈黑色,極易將其鄰近組織顯示出來,故為最經濟實惠之對比劑,如肺泡內因充滿空氣,在胸部X射線底片上呈黑色,與胸骨、肋骨之呈白色,對比分明。

 

2.正影對比劑(PositiveContrastMedium):正影對比劑以含碘或鋇之合成物為主,因其有高度放射線吸收特性,X射線不易透過,放在X射線底片上呈白色。

 

一般胃腸道檢查時所服用之硫酸鋇(BariumSulfate),即可將胃腸道之形狀暨其蠕動情形顯示於螢光屏及X射線底片上,以供診斷,又如將含碘之水溶對比劑注射於血管中,即可顯示被注射血管暨其分支之解剖形狀,及其分布,以達診斷之目的。

 

(五)核子醫學檢查(NuclearMedicineExamination):或稱之為放射線同位原素檢查,即以同位原素作口服或靜脈注射後,再以儀器偵測該同位素在人體內的分布暨其動力學變化,以檢查有無疾病之存在,目前在我國各大教學醫院及具有水準之綜合性私立醫院中均有此一設備。

 

(六)超音波掃描(Ultrasonography):係運用為人耳所無法感受到之音波作檢查,其頻率高達每秒兩萬五千週期以上(正常人耳所能感受到之音波在每秒二十到兩萬週期之內)。

 

此種檢查迅速便捷,不具傷害性,而其最大特點為無放射線輻射傷害之顧慮,故在臨?

 

應用上,易為醫師及病患所接受,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其發展無可限量。

 

(七)電腦斷層造影(ComputedTomography):電腦斷層造影之啟用,是自一八九五年羅雁根(Roentgen)發現X射線以來最偉大而突破性的貢獻,使放射線的基本形態作了重大的改變,因此其設計人郝文賈德(Hounsfield)於一九七九年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

 

電腦斷層造影的使用,解決了部分以前無法確知的病變暨其解剖位置,對頭部外傷及腦中風(Apolexy),或其他血管病變所致之顱內出血有其難以言宣之價值,不但診斷正確,且簡捷快速,在時間的爭取上具有更大的意義。

 

再者,此種檢查可應用於門診患者,而減免不必要的住院等待。

 

以上列舉種種檢查技術各有其優劣,雖最新之超音波掃描及電腦斷層造影亦不例外,如適當運用可得相輔相成的效果而達精準診斷之最理想目標。

 

放射線之防護:由於經濟之日趨繁榮,工農商藝各業之迅速發展,放射線之應用已普及於各種行業,於是因放射線所產生之輻射線傷害亦漸為人所注意,故除了日常工作與放射線有關之專業人員應注意輻射防護外,一般人亦應有最基本之防護常識。

 

輻射傷害之不為一般人重視的主要原因,是輻射線不為肉眼所見,無色、無味又無立?

 

感覺,其對人體所造成之生物效應多在數週、數月或數年之後,甚或影響到後代子孫。

 

故凡與放射線工作有關人員,均應接受輻射防護講習訓練,而一般人如因疾病必須作放射線檢查或診療時,應由專業醫師建議決定,不可自作主張而造成不必要之放射線照射。

 

(張遵)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270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