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藥學●肛門投藥】
藥劑由肛門部位投藥,實際上係利用直腸粘膜吸收。
直腸粘膜下有許多淋巴及血管,藥物即經由擴散作用而進入血流。
由於吸收後經下腔靜脈循環而繞過肝臟,得於進入全身循環前,免被肝臟代謝。
如病人易嘔吐或不能吞嚥時,可施以肛門投藥。
但此種投藥方式之缺點是吸收不規則,難以預期藥效,故投與之劑量常倍於口服劑量。
栓劑及灌腸劑為最常見的肛門投藥劑型。
栓劑由肛門塞入後,立即熔化或溶解,使所含的藥物分布到組織內,產生作用。
灌腸劑是一種由肛門注入的無菌溶液或懸液,通常於投藥前應將液體加溫至與體溫相等。
研究的結果顯示,灌腸劑的吸收遠較栓劑快速且完全。
目前利用直腸吸收,以產生全身作用之藥物,有支氣管鬆弛藥、鎮吐藥、鎮靜安眠藥、解熱鎮痛藥等。
至於供局部作用者,則屬於通便劑、痔瘡治療劑,及治療肛門瘙癢或炎症的藥物等。
藥物質粒之大小、溶解度,藥物擴散到吸收膜之速率、分配係數等因素,均可直接影響吸收。
對於栓劑而言,基劑之化學組成及熔點亦可影響吸收。
為得到迅速的藥效和較高的血中濃度,一般建議是油溶性藥品應使用水性媒劑,而水溶性藥品則用油性媒劑。
(劉正雄)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077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