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藥學●利溼劑】
凡能使溼邪由肌表或二便排出的方劑,稱利溼劑,或稱利尿驅水劑,利尿劑。
溼又分內溼和外溼二類。
其外溼多因被服汗溼或雨溼衣裳,或居處霪溼,溼邪由肌表入侵所致。
內溼則多因過食瓜果、酒漿、油膩,脾失正常活動,溼邪內霪而起。
溼邪在人體中無所不至,上溢則頭重目黃;
表阻則惡寒發熱,身重頭痛,肢體浮腫;
聚於中則胸痞嘔惡,胃腹脹滿,或發黃,解軟便;
下注則足脛浮腫,小便淋濁。
蓋溼邪在上及表者,宜微汗之法;
溼在內或下者,宜健脾利水之法。
此外辨其寒熱,分別施治。
屬寒則以辛溫燥溼之藥物,如蒼朮、厚朴、蔻仁、陳皮等。
溼由熱生者,以苦寒燥溼之品,如黃芩、黃蓮、黃柏等。
水溼留瀦,因而腫脹者,須辨虛實,若體質強壯而脈實,二便不利之實證,宜逐水利之。
若體質虛弱而脈沈遲,二便通利之虛證,宜健脾化溼通陽利水。
(陳忠川)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078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