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教育●軍事教育】
人類自初民之始,即須為「保」與「養」而奮鬥不已。
保者自?
保邦,養者覓食傳宗。
二者均為維持生存之大事。
族閭如此,邦國亦然。
而保尤為養之先決條件!
孔子云:「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又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孫子更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足徵古代聖賢無不重視軍事作戰,而戰爭之勝利成功又賴軍事幹部教育及部隊訓練。
故自古莫不視「戰」與「教」為經國之大計。
現今我國建軍之目的,在先總統蔣公-國民革命軍之父手訂之「國軍教戰總則」中開宗明義即指出:「國民革命軍,以實現三民主義,確保我中華民國之獨立、自由、平等與維護世界和平為目的。
凡有侵犯我領土與主權,及妨礙我主義之實行者,須以全力掃除而廓清之,以完成我革命軍人神聖之使命。」
可知建國必須建軍,建軍必須備戰,備戰必須幹部與部隊之教與練!
蔣公更明白指出:「建軍的基礎,一是人事,一是教育。
因為『事在人為』,『無競惟人』。
人事是一切軍事成敗之主因。
而一切軍事的成敗,亦以人為轉移。
所謂人事,乃是要使其在每一單位組織之內的每一人員,在一定的制度下,適才適任,使人才為建軍作戰而盡職效命。
至於教育則在使之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為建軍而造就其各項人才。
如果沒有健全的人事制度來制定其進退黜陟,沒有優良的教育制度來增益其才識性能,則建軍的目的最後仍然會踏空無實,而歸於失敗。
所以人事與教育,乃同為建軍的基礎,不但相輔相成,而且互為因果,實為整體不可分之兩面。」
建軍必須現代化,所謂軍隊現代化不僅須使軍隊具有現代新武器與裝備,且更須教育軍中官、士、兵、技術等人員之智能、體力、生活、觀念、思維、行動和態度;
使之都合乎現代軍人的要求,以服行極危險而艱鉅之作戰任務。
綜合之,可稱之謂精神教育。
而所謂精神戰力,先總統蔣公綜括為學識、意志與紀律三要素,使教育得以紮根落實。
國軍之建軍,向本「軍以戰鬥為主」;
即軍事以武力為中心,武力以作戰為首務,作戰以戰鬥竟其全功。
為了戰鬥之最後成功,始有戰術;
為了戰術之無憾,才有戰略學之發展。
故軍事教育與訓練,均應針對此一指標而設計實施。
具體言之:建軍是要根據未來作戰形態之研判而擬訂戰法與必要之作戰構想(含戰爭準則與大戰略、戰略、戰術、戰鬥與戰技準則,及全程、各階段與各作戰指導),然後根據其戰法與構想設計所需之戰具與部隊,又準此而釐訂所需幹部與戰士之專長及人數。
為期適時能獲得此項適質、適量之戰鬥成員,以及戰術與戰略階層之指揮參謀幹部,必須開設軍事教育校、班與部隊訓練中心。
其班次之容量與內容,概遵前述專長人數(附加彈性員額)及需要而訂之。
由是軍事教育得以滿足三軍人事上之需求,並與建軍備戰,得能密切配合,圓滿達成作戰任務。
我國民革命軍之建軍,發端於民國十三年黃埔建校,現代三軍幹部教育,亦發軔於此。
當時軍校以「親愛精誠」為校訓,以「團結、負責、犧牲」為黃埔精神的基本信條,迄今仍以此為準繩;
迨後復以「智信仁勇嚴」為我中國軍人之武德,並訂「主義、國家、領袖、責任、榮譽」為軍人必具之五大信念。
在此嚴格而完備之軍事教育下,所建立之軍隊,先後完成東征、北伐、剿匪、抗日歷次革命戰役,時至今日正準備光復大陸民主憲政的聖戰,以完成「實現三民主義,確保國家自由,維護世界和平」之使命。
三十八年,政府遷臺之初,先總統蔣公立即以整軍建軍為反攻復國之首務;
更以建立軍事教育制度與重整軍事幹部教育為職志。
並明確地指陳:「軍事教育是由哲學、科學、兵學三種學術融會而成的要旨,而且必須以這三種學術相互連繫貫通,才能成為一個有生命、有體系、完整而又有力的軍事教育。」
蓋哲學為戰爭精神之原動力,亦即為戰爭藝術之泉源;
科學為軍事現代化之張本,亦即建軍備戰應具之知識;
而兵學為用兵之實學,亦即克敵制勝必備之道。
如是使學者能以此三種學術之修養與知能,創造有利態勢,發揮統合戰力。
尤須使學者能根據主觀的使命與客觀的狀況,選擇適切的學理,作理則的分析與下達至當的決心,並發揮敏捷有效的行動。
務求創造有利態勢,及時把握戰機,當機立斷,以解決戰區與戰場上危疑震撼與變化莫測之問題,達到戰爭藝術化之最高領域,而完成作戰任務。
蔣公認為:「建軍備戰之根本在幹部教育,其關鍵在考核,而其成敗則在人事任用!」
蓋人事任用如不當,則幹部教育與部隊訓練必全部落空!
蔣公又指出指揮參謀人員皆應具備高兩個階層的學術修養,而且必須先習得之後,才可派職。
蓋惟具有適當學術者,才知如何獲知情況;
並從卓越的研判狀況中掌握其關鍵因素而識破其戰機。
可見吾人如能依照先總統蔣公對幹部教育與人事派職之構想來實施,則各級幹部必皆能發展潛力,並永保精壯,使軍事教育獲得更大之成效。
民國五十七年三軍大學體制成立,下轄四個學院,區分為兩個階層,上為戰略教育之「戰爭學院」;
下為戰術教育之陸、海、空三所「指揮參謀學院」。
戰術教育與戰技、戰具關係密接,故陸、海、空軍幹部須分別集訓於其本軍種之「指參學院」。
戰略為共同之所需,即所謂全程與全面之戰爭指導藝術,故三軍幹部合院併堂,接受政治、經濟、心理、軍事,以及野戰戰略之整體反覆磨練。
其他有關三軍共同性之幹部教育,如醫學院、行政管理、財經、理工、憲兵、情報、政戰,以及中正幹部預備學校等學府,均直屬參謀本部。
而各軍種總司令則分別督導其有關之幹部「基礎教育」與分科的「進修教育」兩個階層的各校班,以及其有關之部隊訓練。
國軍教育至此堪稱已進入自主與完整的獨立境界。
若能不斷地配以理想之人事任用,並隨武器裝備之前瞻而保持我幹部教育之時代性,再配以有效之動員與民防體制,則國軍之戰力必可紮實壯大,隨時迎接任何挑戰,完成國家所賦予之神聖使命。
(蔣緯國)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038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