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藥學●抗麻瘋病藥物】
麻瘋係由麻瘋菌所感染,為一慢性傳染病,且比結核菌易生抗藥性,會使患者對其他傳染病之抵抗力減弱。
以往以抗結核病藥物,如異菸鹼醯胺、鏈黴素、蘭絲菌素等用於治療麻瘋,但療效不確實且毒性亦大。
最早使用於治療麻瘋者,為天然界之大楓子之種子所得之油液,其內含有大楓子酸,會使癩結節、癩斑及麻瘋減退縮小,菌體消失,可獲得臨床症候之治療,但易復發。
且內服時因其惡味及刺激腸胃,故改用其乙酯化合物,以肌肉或皮下注射給藥。
目前最主要用於治療之藥物為類衍生物;
在化學結構上與磺胺藥頗為相似。
此類藥物由皮膚浸潤,及使癩結節消退,潰瘍變成肉芽後結疤而癒合,其他種種麻瘋性炎症減退,各種症狀轉佳,癩桿菌逐漸減少而至全滅。
常見之藥物如二苯胺、胺苯亞磺酸鈉(在體內轉變成二苯胺而呈現作用)…等。
治療期限為細菌檢查,半年至二年期間皆為陰性始可停藥。
碘化物對靜止之病灶有溶解吸收之效。
其副作用有紅血球減少、白血球減少、過敏性皮膚炎、血尿等。
故常需檢查血液,血色素若低於百分之七,應服鐵劑及肝劑。
(郭盛助、林宗平)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023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