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青銅金銀錯裝飾】
鑲嵌金、銀於青銅器表面形成「金銀錯」裝飾圖案的工藝,在春秋時已經出現。
不過製作較為粗糙,以後逐漸改進,到了戰國就愈來愈精細了。
戰國時青銅器的紋飾除蟠螭紋、蟠虺紋、龍紋與鳳紋外,還採用各種三角、方塊、菱紋與雲紋等幾何圖形。
由於金銀的鑲嵌,使得這些紋飾格外華麗精緻,富於裝飾效果,為當時上層社會喜愛的風尚。
因此,以金銀錯製作圖案成為戰國時裝飾青銅器的特徵。
這種裝飾方法到了秦漢時還繼續應用,隨唐以後就很少採用了。
金銀錯製作於青銅器上的方法是先在器物表面鑄出淺凹花紋,並用雕刀刻畫,使凹槽上窄下寬。
刻槽後底部毛頭愈多愈好,鑲嵌時將金、銀絲或片敲擊入凹槽,金、銀就被這些突起毛頭貫穿扣緊。
通常鑲嵌所用金銀絲、片應較凹槽稍寬厚,敲擊後才能充滿整個凹槽的空間並突出少許,再經打磨修整,金銀錯的鏤嵌作業即算完成。
另法是將金、銀細粉與相同分量的汞混合,調成稠糊狀的汞齊。
塗敷於所鑄製青銅器表面的花紋凹槽中,並將其放入爐中以攝氏六十五度烘烤二、三日,等大部分的汞蒸發後,繼續加熱至攝氏六百度,使剩餘的汞完全除去,只留下金、銀。
(劉萬航)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987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