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醫學●休克】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2-12-6 16:20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醫學●休克】

中華百科全書●醫學●休克

 

休克(Shock),為人體之生命器官或組織因血液灌注(血流量)不足而引起之綜合徵狀。

 

身體之組織細胞,不能正常地利用氧氣或代謝營養物質,亦可引起同樣之徵狀。

 

依其病因之分類,休克乃有:一、血量減少性休克(HyporolemicShock):由於血液、血漿或水分之大量損失,循環血量減少,則呈現休克徵象。

 

多見於外傷或某些疾病而血管破裂(如消化性潰瘍出血)出血者。

 

二、心臟性休克(CardiogenicShock)由於心臟之排出量減少,致生命器官血流量不足而引起。

 

常見者有心肌梗塞症,嚴重之心律不整或機械性心功能抑制等。

 

治療之目的乃在於增進心臟排出量,減輕心臟負擔(工作量)及維持心臟冠狀動脈之循環。

 

三、血管性休克(VasogenicShock):由於外周血管之阻力降低,或血管擴大而容量增加,循環血量不足,組織缺氧,引致休克。

 

如脊髓麻醉所發生之休克。

 

四、敗血性休克(SepticShock):嚴重之細菌感染,尤其革蘭氏陰性桿菌之感染,其產生之內毒素(Endotoxin)易發生敗血病及敗血性休克。

 

過去認為內毒素使血管運動中樞功能喪失或麻痺,而致血壓降低及休克,現在則認為乃循環血量之重新分配(匯積於靜脈)。

 

所引起,且多件有擴散性血管內血液凝固現象(DIC)。

 

此外,對藥物之過敏反應:內分泌腺之功能衰竭(腎上腺皮質),及精神、情緒與神經性等,皆可引起休克。

 

休克之徵象為血壓降低,脈搏快速而微弱,皮膚冷而濕,蒼白且時有紫斑出現,體溫低常,呼吸淺速。

 

早期可有焦躁不安,神志清醒;

 

晚期則反應遲鈍,無表情,神志不清,甚而昏迷。

 

治療休克,主要應先預防其發生;

 

如已發生時,則應矯正其血液動力上與新陳代謝之紊亂,補充液體,輸血,矯正酸鹼之不平衡,或以外科手術止血。

 

對敗血性休克更應控制感染(抗生藥物及外科手術等)。

 

總之,以補充循環血量,改進組織之血流量(灌注),改善心磁功能及維持一般營養。

 

(張中序)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765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