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科學●恆星光譜學】
星球所發之光,包括各種顏色及強度之光,牛頓首先發現,太陽光通過三稜鏡,即分散成各種不同顏色之光,謂之色散,其排列由紅到紫稱為光譜。
如陽光先通過一窄縫再射於三稜鏡上,則其光譜中尚含有甚多暗線,稱為吸收線。
由星球核心產生之光子,行經星球表面之大氣,而為星球大氣中之原子所吸收,因而引發該原子之束縛變遷。
因原子之能階系固定而不連續,且不同元素之能階各異,是故不同元素能產生不同之吸收線。
簡言之,星球光譜中之暗線,乃由星球內部射出之光子為星球外層大氣中之原子所吸收而產生,是以此種暗線稱為吸收線。
利用光譜之吸收線,吾人可判斷星球中所含元素,由此得知大部分在地球上發現之元素,亦存在於星球大氣中。
星球之顏色由其表面溫度所決定。
不同顏色星球光譜之變化,亦肇因於星表溫度之不同。
如將藍白色星球之光譜置於最上端,紅色星球之光譜置於最低處,且將所有星球之光譜垂直排列,則光譜與其中之吸收線之強度逐漸變化。
藍白色星球光譜中之氦元素之吸收線最強。
隨排列高度之降低,溫度下降,不同星球中氦之吸收線轉弱,中性氦元素增多。
紅色及黃色星球中,氫之吸收線最強,以致涵蓋金屬元素吸收線,且混合某種分子之吸收線而形成吸收帶,此等分子包括水分子與二氧化鈦分子。
吾人可假想將不同結構之分子與原子,依其束縛能之大小,分類置於各階梯上。
吾人可將束縛能最小之巨大有機分子置於階梯之最下端,游離之氦、碳、氧等,因其束縛能最大乃置於最高處。
二氧化鈦分子與水分子依其束縛能而配置之位置亦相當高,唯低於金屬元素應有之位置,氫元素則位於氦元素之下方。
如現將階梯上之物質混合且以熱輻射照射,則熱輻射光子即對此混合物質發生不同影響。
如熱輻射溫度較低,則僅能使混合氣體中之分子或原子增高速度或旋轉。
如熱輻射溫度高於一千度,則其能量足以分解大部分有機分子,並能使束縛能最小之原子進入激發狀態。
如溫度不斷升高,所有分子均逐漸分解,而束縛能較低之原子亦為熱輻射光子所激發或游離。
如溫度繼續升高,最後除游離態之原子與束縛能最大之中性氦原子之外,一切均不存在。
如溫度又再升高,則可使氦原子游離。
由以上分析可知紅色星球表面溫度最低,其光譜以二氧化鈦與水分子之吸收帶為主。
藍白色星球之表面溫度最高,其光譜以中性與游離態之氦吸收線為主。
利用此種方法分析,吾人可由星球之光譜,研判星球之表面溫度及其大氣層中之化學組成。
(鄒志剛)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655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