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海洋●居禮點】
經分析得知約有百分之九十四之地磁場來自地球內部。
此種大量磁場不可能全由地球內部之永久磁鐵礦體或磁性體發出。
因磁鐵礦體或磁性體之磁性隨溫度之昇高而減弱,而達到居禮點(CuriePoint)或居禮溫度(CurieTemperature)時,則其磁性完全消失,而地球內部大部分之溫度超過居禮點。
故吾人相信大部分之磁場係由地球內帶電流體之流動而感應。
其流動是由於地球內部溫度之不同而產生對流。
由此磁鐵礦體或磁性體隨溫度之昇高而減弱其磁性,而完全消失其磁性之溫度,稱為居禮點或居禮溫度。
此磁鐵礦體或磁性體之溫度昇高達居禮點而完全消失其磁性後,若再冷卻到居禮點以下時將恢復其磁性。
鐵的居禮點為攝氏七百六十度;
赤鐵礦(Hematite)為攝氏六百八十度;
磁鐵礦(Magnetite)為攝氏五百八十度;
鎳(Nickel)為攝氏三百五十度。
若地殼內的地熱增溫率或地熱梯度(GeothermalGradient)平均為每公里攝氏三十度時,在地表下約二十五公里之深處就達到鐵之居禮點。
因此,二十五公里深處以下之地殼物質就完全失去其磁性。
普通岩漿由居禮點以上之高溫逐漸冷卻下來時,常保持當時當地之地磁方向與強度,而成為熱殘磁(ThermoremanentMagnetization;
Thermoremanence,TRM)。
按地磁之磁極(MagneticPole)在悠久之地質時代中不斷遷移,有時呈正常期(NormalEpoch),有時呈與目前相反之逆磁期或反轉期(ReverseEpoch),在正常期中有時出現短暫乏反轉變動期(ReverseEvent),而在反轉期中亦有時出現短暫之正常變動期(NormalEvent)。
吾人稱研究地球磁場之時間變化(偏角、伏角、強度等)用以編成地史之編年者曰磁層序學(MagneticStratigraphy)或地磁年代學(GeomagneticChronology)。
當高溫之地函內之岩漿上升後,在中洋脊冷卻形成新海底時,必通過居禮點降低其溫度。
設當地球磁場之一端指北,另一端指南時,則其所形成之海底全部磁化而成北向。
如次一時期所生成之海底全部磁化成南向時,遂形成南北交互之逆向帶磁縞目。
吾人依據地磁異常縞目之分布情形,便可判定海底形成之年代。
(周瑞燉)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452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