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教育●永恆主義教育哲學】
永恆主義(Perennialism)為西方哲學派別之一。
Perennial即永恆、永遠(Everlasting)之意。
其意像四季中不謝而常開的花朵,永不凋謝。
十七世紀歐陸哲學大家萊布尼茲(G.W.Leibnitg,西元一六四六~一七一六年)首先創用永恆哲學(PhilosophiaPerennis)一詞,茲後各哲學家均沿用之。
永恆哲學淵源於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西元前四二七~三四七)、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前三八四~三二二)及中世哲學家聖多瑪斯(SaintThomasAquinas,一二二五~一二七四)之思想。
主張永恆哲學者認為基本的真理、實在、知識及價值,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個體的經驗就像個別的花朵,會在盛開之後,逐漸凋謝,然而花朵所具備的共同型式,則係永恆不變。
人類的認知活動,就在發現及探尋此等萬物所具有的各種共同型式。
人類如若能尋得了萬物的各自具有的基本型式,則其生活才顯得有依恃、有主宰。
教育上採取永恆哲學思想而建構教育見解者,則稱之為永恆教育哲學。
該派教育哲學以美國、法國,及天主教地區之教育家多有所鼓吹,例如:美國之赫欽斯(R.M.Hutchins,一八九九~?)
、馬瑞坦(JacquesMaritain)等較為著名。
法國之吉爾生(EtienneGilson)及馬色爾(GabbrielMarcel)亦為永恆主義教育哲學家。
永恆主義教育哲學,在教育目的方面注重心靈之陶冶與訓練,認為人都天賦具有認知能力;
認為人不僅與其他動物有著程度上的差異,而且,在種類上,亦截然不同,也惟有人類才擁有高超的智性。
由於人類天賦地具有智慧,故能區分善惡,了解美醜;
又由於人有智慧,故有自由,可作善惡之選擇。
教育即在求其心靈之自由也。
至課程方面,在初等教育階段強調讀、寫、算基本能力之養成。
中等教育階段則學習古典語文及現代外國語文。
稍後則需學邏輯、修辭、文法及數學。
高等教育階段則以古典名著為教材,兼及科學知識。
整個教育係以文雅教育或通才教育(GeneralEducation)為依歸,強調古典文化及中世與近代偉人思想內容之嫻熟,而不強調職業教育之推行。
赫欽斯曾推行百本名著課程於美國高等學府,所著「高深學術在美國」(TheHigherLearninginAmerica,一九三六)及「學術性社會」(TheLearningSociety,一九六八)可供參閱。
馬瑞坦則以「人的教育」(TheEducationofMan,一九六二)及「教育在十字路口」(EducationattheCrossroads,一九四三)二書為代表作。
(徐宗林)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618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