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針灸問對(1)】 [打印本頁]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12
標題: 【針灸問對(1)】

針灸問對(1)


書名 針灸問對


作者 汪機


朝代 明


分類 針灸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9%87%9D%E7%81%B8%E5%95%8F%E5%B0%8D_1/index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12

刻針灸問對敘


石山居士校集諸方書于朴墅精舍,南澗子過之,出示針灸問對一冊,南澗子受讀。


作而言曰:嘻!


余于斯集,重有感焉。


是可刻也已,夫道仁也。


夫醫仁術也。


術之神者,莫捷于針焫。


蓋人受天地一氣以生,本自流通充溢,閼注羸痼,斯病矣。


是故軒,岐,倉,扁針焫之說興焉。


方其心悟神遇,動會肯綮,遊刃有間,而目牛無全。


夫亦善通天地一氣,非外鑠也。


是故其為書也。


言賾而粹,辭微而則,旨邃而玄,後世學無根要,遂苦其奧,置而不講,徒夸于手法取穴之末。


若今之針焫家者,扣其所以,瞠目無對,無惑乎施之靡效爾,斯集也。


彙為問對,粹以賾章,則以微著,玄以邃通。


俾夫神于昔者,神于今,完天和,溥仁術者,其斯取的無窮焉。


又從而引伸觸長,以仁夫身者仁其心,時其私翳而針焫之,認得為己之中,將周流動盪,無一息之匪仁,聖門求仁功夫,豈待別易塗轍,則夫斯集也,進于技而幾于道矣。


若彼支離色取,曰求仁求仁者,其真為不知痛痒,烏足以語此。


嘻!


余于斯集,重有感焉,是可刻也已。


居士姓汪氏,諱機,字省之,別號石山,夙業儒,醫其餘事,而他方書稱是,已悉有刻云。


嘉靖壬辰年菊月南潤程鐀子礪書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12

針灸問對序


客有過余者,坐間語及針灸,盛稱姑蘇之凌漢章,六合之李千戶者,皆能馳名兩京,延譽數郡,舍此他無聞焉。


余曰:休歙有商于彼者,亦嘗從之游而授其業矣。


因得聞其詳焉。


語凌則曰:熟于穴法,凡所點穴,不必揣按,雖隔衣針亦每中其穴也。


語李則曰:用意精專,凡所用穴,必須折量,以墨點記,方敢始下針也。


余嘗論之,凌則尚乎簡略,李則尚乎謹密,取穴之法,簡略者終不及謹密者之的確也。


但素,難所論針灸,必須察脉以審其病之在經在絡。


又須候氣以察其邪之已至未來,不知二家之術,亦皆本于素,難否乎!


客曰:皆非吾之所知也。


余因有感,乃取靈樞,素難及諸家針灸之書,窮搜博覽,遇有論及針灸者,日逐筆錄,積之盈篋,不忍廢棄,因復序次其說,設為問難以著明之,遂用裝潢成帖,名曰針灸問對。


以便老景之檢閱焉,庶或亦有補于針灸之萬一也。


後之精于此者,尚惟改而正之,幸甚。


嘉靖庚寅冬長至日祁門朴墅汪機省之序,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13

卷之上


新安祁門朴墅汪機省之編輯同邑門生石墅陳桷惟宜較正 或曰:內經治病,湯液醪醴為甚少,所載服餌之法纔一二,而灸者四五。


其他則明針法無慮十八九,厥後方藥之說肆行,而針灸之法,僅而獲存者。


何也?


曰:內經上古書也,上古之人,其知道乎!


勞不至倦,逸不至流,食不肥鮮,以戕其內,衣不蘊熱,以傷其外。


起居有常,寒暑知避,恬憺虛無,精神內守,病安從生。


雖有賊風虛邪,莫能深入,不過湊于皮膚,經滯氣鬱而已,以針行滯散鬱,則病隨已,何待于湯液醪醴耶,當今之世,道德已衰,以酒為漿,以妄為常,縱欲以竭其精,多慮以散其真,不知持滿,不解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寒暑不避,故病多從內生,外邪亦易中也。


經曰:針刺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病既屬內,非藉湯液之蕩滌,豈能濟乎?


此和緩已後,方藥盛行,而針灸罕用者,實由世不古若。


人非昔比,病有深淺,治有內外,非針灸宜于古,而不宜于今,湯液宜于今,而不宜于古也。


經曰:上古作湯液,為而弗服,中古之時,服之萬全,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針灸治其外,雖形弊血盡而功不立。


此之謂也。


或曰:針灸宜于古,而不宜于今,吾已聞命矣。


然今之病,亦有針灸而愈者。


何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13

卷之上


經曰:病之始起者,可刺而已;


又曰:邪之新客也,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逢而寫之,其病立已,蓋病之初起,邪之新客,當此之時,元氣未傷,邪氣尚淺,以針除之,甚得其宜,學者察識于此,而于用針治病,亦可以知其大概矣。


故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襲者也,與其形之盛者也。


與其病之與脉相逆者也。


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毀傷,刺其已衰,事必大昌。


或曰:九針之所主,皆外傷歟,抑亦有內傷歟。


經曰:一日鑱針,頭大末銳,令無得深入,主病在皮膚無常者;


二曰員針,筩身員末,主無傷肉分,主病在分肉間者;


三曰鍉針,大其身,員其末,主病在血脉,按脉取氣,令邪出也。


四曰鋒針,筩其身,鋒其末兩三隅,主四時八風,客于經絡為痼病者,令可以泄熱出血而發痼病也。


五曰鈹針,末如劍鋒,主寒與熱爭,兩氣相搏,合為癰膿,可以取大膿也。


六曰員利針,令針如氂,且員且銳,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主虛邪客于經絡而為暴痹,令可深內以取之也。


七曰毫針,尖如蚊虻喙,長一寸六分,靜以徐往,微以久留,主邪客經絡,而為寒熱痛痹者也。


八曰長針,鋒利身薄,主深邪遠痹,八風內舍于骨解腰脊骨腠間也。


九曰大針,大如梃尖,微員,主淫邪流溢于節解皮膚之間,以寫機關之水也。


九針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不得其用。


疾弗能移,病淺針深,內傷良肉,病深針淺,病氣不寫,病小針大,氣寫大甚,病大針小,氣不洩泄,機按。


今之針士,決癰用鋒針鈹針。


其他諸病,無分皮膚肌肉血脉筋骨,皆用毫針,餘者置而不用,甚有背于經旨矣。


于此而知九針所主,多係外邪薄湊為病,用針施瀉,深中病情,使今之人而有是病,針亦在所必用。


若夫病邪大甚,元氣已傷,決非針之所能濟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13

卷之上


假如癆瘵陰虛火動,法當滋陰降火,針能滋陰否乎,痿症肺熱葉焦,法當清金補水,針能補水否乎?


經曰: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是也。


知此則病之可針不可針,亦可以類推矣。


奈何世之專針科者,既不識脉,又不察形。


但問何病,便針何穴,以致悞針成痼疾者有矣。


間有獲效,亦偶中耳,因而誇其針之神妙,寧不為識者笑耶!


或曰:針灸當明經絡,可曉以否?


曰:直行者,謂之經,經有十二。


所以行血氣,通陰陽,以榮于身者也。


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


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厥陰,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注手太陰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14

卷之上


{此則榮氣之行也,然衛氣晝但行于陽,而不行于陰,夜但行于陰,而不行于陽,不與榮同道,不與息數同應。


又曰:五藏之道,皆出于經隧,以行氣血,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


是故守經隧焉。


{隧,潛道也。


經脉行而不見,故謂之經隧,詳見陽經外絡內。


陰經內絡外條。


旁出者,謂之絡。


{經之橫支,交接別經者。


十二經有十二絡。


{如太陰屬肺,絡大腸。


手陽明屬大腸,絡肺之類。


兼陽蹻絡,陰蹻絡,脾之大絡,為十五絡也。


皆從十二經之所始,轉相灌溉,朝于寸口,人人迎也。


又曰孫絡。


{小絡也,經脉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絡。


又曰: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脉之滲灌諸節者也。


節者,神氣之所游行出入者也,非髀肉筋骨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14

卷之上


問曰:榮衛之氣,亦有別乎?


曰:榮者,水穀之精氣也。


和調于五藏,洒陳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


故循脉上下,貫五藏,絡六府也;


衛者,水穀之悍氣也;


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


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也。


詳見井滎俞經合註或曰:經脉與絡脉異乎?


曰:經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


諸脉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脉也。


諸絡脉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而出入,復合于皮中,其會皆見于外。


故諸刺絡脉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


雖無結,急取之,以寫其邪而去其血,留之發為痹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14

卷之上


凡診絡脉,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魚際絡青,胃中寒,魚際絡赤,胃中熱,其暴黑者,留久痹也。


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


青短者,少氣也。


凡刺寒熱,皆多血絡,必間日一取,大血盡而止,乃調其血實。


或曰:經病絡病,治有異乎?


經曰:邪之客于形也。


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孫絡,留而不去,入舍於絡脉。


{絡脉,血脉也,非十五絡之絡,}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脉,內連五藏,散于腸胃,陰陽俱感,五藏乃傷。


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于五藏之次也。


如此,則治其經焉。


{邪客于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左刺右,右刺左,必中其經,非絡脉也。


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于經,流溢于大絡,{即前血絡,外不得出,內不得入故也。


而生奇病也。


{病在血絡謂奇邪}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于經俞。


故曰繆刺。


{絡病,其痛與經脉繆處也,亦宜左刺右,右刺左,雖與巨刺同,此刺絡而彼刺經也。


或曰:十二經脉皆絡三百六十五節,節有病,必被經脉,治之亦有法乎?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14

卷之上


曰:五藏得六府,相為表裏,經絡支節,各生虛實,其病所居,隨而調之。


病在脉,調之血,病在血,調之絡,病在氣,調之衛,病在肉,調之分肉,病在筋,調之筋,病在骨,調之骨。


焠針藥熨,病不知所痛,兩蹻為上,身形有痛,九候無病,則繆刺之。


{繆刺者,刺絡脉,左痛刺右,右痛刺左,痛在于左,而右脉先病者,巨刺之。


{巨刺者,刺經脉也,左痛刺右,右痛刺左,}必謹察其九候,針道畢矣。


或曰:經病亦有宜刺者乎?


經曰:肝病,實則兩脅痛引少腹,善怒;


虛則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


如人將捕之,取其經厥陰與少陽。


{非其絡病,故取其經,取厥陰治肝氣,少陽調氣逆。


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


{脅中氣滿,獨異于常,乃氣逆之診,隨其左右,有則刺之。


心病,實則胸中痛,脅支滿痛,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與腰相引痛。


取其經少陰,太陽,舌本下血,其變病,刺郄中血。


{或嘔變也,郄在掌後,去腕半寸。


脾病,實則身重善飢,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腳下痛。


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肺病,實則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腨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取其經,太陰,足太陽外,厥陰內血。


{太陽外,厥陰內,則少陰也。


視少陰足脉,左右有血滿異常者,刺之。


腎病,實則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憎風,虛則胸中痛,大小腹痛,清厥意不樂,取其經,少陰,太陽血。


{註云:凡刺之道,虛補實寫,不虛不實,以經取之。


是謂得道,經絡有血,刺而去之。


是謂守法,猶當揣形定氣,先去血脉,而後乃調 有餘不足也。


或曰:六府病形刺法何如?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15

卷之上


經曰: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冬日重感于寒則瀉,當臍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


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取之三里。


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時窘之後,當耳前熱,若寒甚,若獨肩上熱甚,及手小指次指間熱,若脉陷者,此其候也,取之巨虛下廉。


三焦病者,腹脹,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為脹,取之委陽,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脉陷。


及脛踝後足小指外廉皆熱,取之委中。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15

卷之上


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中澹澹,恐人將捕之,嗌中介介然,數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脉之陷下者。


灸之,取陽陵泉。


{凡刺此者,必中氣穴,無中肉節,中肉節,則皮膚痛,中筋,則筋緩,邪氣不出,補寫反,則病益篤。


或曰:精氣津液血脉,亦有別乎?


經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


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


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


穀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洩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


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脉。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15

卷之上


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痠,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脉空虛。


或曰:病有在氣分者,在血分者,不知針家亦分氣與血否?


曰:氣分血分之病,針家亦所當知,病在氣分,游行不定,病在血分,沉著不移,以積塊言之,腹中或上或下,或有或無者,是氣分也。


或在兩脅,或在心下,或在臍上下左右,一定不移,以漸而長者,是血分也。


以病風言之,或左足移于右足,或右手移于左手,移動不常者,氣分也,或常在左足,或偏在右手,著而不走者,血分也。


凡病莫不皆然,須知在氣分者,上有病,下取之,下有病,上取之,在左取右,在右取左,在血分者,隨其血之所在,應病取之,苟或血病寫氣,氣病寫血,是謂誅伐無過,咎將誰歸。


或曰:三陰三陽,氣血多少之刺,可得聞乎?


曰:經曰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經,多血多氣。


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手少陰心,足少陰腎,手太陰肺,足太陰脾六經,少血多氣。


手厥陰心包絡,足厥陰肝,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四經,多血少氣。


故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厥陰,出血惡氣,刺少陽,太陰,少陰,出氣惡血。


故曰:知藏府血氣之多少,而用補寫是也。


或曰:形氣病氣,何以別之?


經曰: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


急寫之,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


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


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陰陽俱有餘也。


急寫其邪,調其虛實。


故曰:有餘者寫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


{夫形氣者,氣謂口鼻中喘息也。


形謂皮肉筋骨血脉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15

卷之上


形勝者,為有餘,消瘦者,為不足,其氣者,審口鼻中氣,勞役如故,為氣有餘也。


若喘息氣促氣短,或不足以息者,為不足。


故曰:形氣也,乃人之身形中氣血也。


當補當寫,不在于此,只在病來潮作之時,病氣精神增添者,是病氣有餘,乃邪氣勝也。


急當寫之,病來潮作之時,精神困窮。


語言無力及懶悟者,為病氣不足,乃真氣不足也。


急當補之,若病人形氣不足,病來潮作之時,病氣亦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


禁用針,宜補之以甘藥,不已,臍下氣海穴取之。


或曰:病有藏府陰陽內外高下,何別何治?


願詳言焉。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15

卷之上


經曰:內有陰陽,外亦有陰陽,在內者,以五藏為陰,六府為陽,在外者,筋骨為陰,皮膚為陽。


故曰:病在陰之陰者,刺陰之滎腧,病在陽之陽者,刺陽之合,病在陽之陰者,刺陰之經,病在陰之陽者,刺脉絡。


又曰:病有形而不痛者,陽之類也。


無形而痛者,陰之類也,無形而痛者,其陽完而陰傷之也。


急治其陰,無攻其陽,有形而不痛者,其陰完而陽傷之也。


急治其陽,無攻其陰,陰陽俱動,乍有形乍無形,加以煩心,命曰陰勝其陽,此謂不表不裏,其形不久。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16

卷之上


經曰: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藏乃病,藏傷形乃應,風傷筋脉,筋脉乃應,此形氣外內之相應也。


治此者,病九日,三刺而已,病一月,十刺而已,多少遠近,以此衰之,久痺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出其血。


帝曰:內外之病,難易之治何如?


伯高曰:形先病而未入藏者,刺之半其日,藏先病而形乃應者,刺之倍其日。


經曰: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陰有陽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無殆,氣下乃止,不下復始也。


疾高而內者,取之陰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陽之陵泉。


經曰:病在上者,陽也。


病在下者,陰也。


痛者,陰也。


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


深刺之,痒者,陽也。


淺刺之,病先起陰者,先治其陰,後治其陽,病先起陽者,先治其陽,後治其陰。


{病在上者,下取之,在下者,上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在腰者,取之膕,病生于頭者,頭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從生者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16

卷之上


經曰: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陽明,太陰而汗出,病始頭首者,先取項太陽而汗出。


病始足脛者,先取足陽明而汗出,足太陰可汗出,足陽明可汗出。


故取陰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陽,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陰。


或曰:經言病有虛邪,有實邪,有賊邪,有微邪,有正邪。


何謂也?


經曰:從後來者,為虛邪,從前來者,為實邪,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從所勝來者,為微邪,自病者,為正邪。


假令心病由中風得之,為虛邪,木在火後,生火為母也。


飲食,勞倦得之,為實邪,土在火前,為子也。


中濕得之,為賊邪,水克火也。


傷寒得之,為微邪,火勝金也,傷暑得之,為正邪,火自病也。


或曰:有正經自病,有五邪所傷,針治亦當別乎?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16

卷之上


經曰:憂愁思慮,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則傷腎,此正經自病也。


蓋憂思喜怒,飲食動作之過,而致然也。


風喜傷肝,暑喜傷心,飲食勞倦喜傷脾。


{勞倦亦自外至}寒喜傷肺,濕喜傷腎,此五邪所傷也。


蓋邪由外至,所謂外傷也。


凡陰陽藏府,經絡之氣,虛實相等,正也。


偏實偏虛,失其正,則為邪矣。


由偏實也。


故內邪得而生,由偏虛也。


故外邪得而入,機按。


經言凡病皆當辨別邪正內外虛實,然後施針補寫,庶不致悞。


或曰:經言虛者補之,實者寫之,不虛不實,以經取之。


何謂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16

卷之上


經曰:虛者補其母,母能令子實也,實者寫其子,子能令母虛也。


假令肝病虛,則補厥陰之合,曲泉,實則寫厥陰之滎,行間,不虛不實,以經取之者,是正經自病。


不中他邪,當自取其經。


如井主心下滿之類,正經自病,所謂憂愁思慮則傷心,強力入水則傷腎之類是也。


不虛不實,是諸藏不相乘。


故云自取其經,{重解卷未}或曰:經言無實實,無虛虛,損不足,益有餘。


何謂也?


經曰:此謂病有虛實也。


假令肝木實,肺金虛,金木當更相平,當知金平木,假令肺實而肝虛,微少氣,用針不補其肝,而反重實其肺。


所謂實其實,虛其虛,損不足,益有餘也。


或曰:七情所傷之病,何以察識?


亦可以刺否?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16

卷之上


經曰:智者之養生也。


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


如是則邪僻不生,長生久視。


故心怵惕思慮,則傷神,傷神則恐懼自失,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


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痠痿厥,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


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故用針者,察觀病人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傷,針不可以治之也。


又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實則腹脹,涇溲不利,心臟脉,脉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藏不安,必審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而謹調之也。


又曰:肺心有邪,其氣留于兩肘,肝有邪,其氣留于兩腋,脾有邪,其氣留于兩髀,腎有邪,其氣留于兩膕。


凡此八虛者,皆機關之寶,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游,邪氣惡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則傷筋絡骨節,機關不得屈伸,故病攣也。


或曰:八正之候何如?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17

卷之上


經曰:候此者,常以冬至之日,立于叶蟄之宮,其至也。


天必應之以風雨者矣。


風雨從南方來者,為虛風,賊傷人者也。


{從其所居之鄉來者,為實風。


主生養萬物,從其衝後來者,為虛風,主傷人殺害,故聖人謹候虛風而避之。


邪弗能害,}其以夜半至也,民皆臥而弗犯,故其歲民少病,以畫至也。


民皆懈惰而中之,故民多病,虛邪入客于骨而不發于外,至其立春,陽氣大發,腠理開,因立春之日,風從西方來者,民皆又中于虛風,此兩邪相搏,經氣結代者矣。


故諸逢其風而遇其雨者,命曰遇歲露焉,而歲之和而少賊風,則民少病而少死,賊風邪氣寒溫不和,則民多病而死矣。


或曰:諸病逆順,可得聞乎?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17

卷之上


經曰:腹脹身熱脉大,一逆也。


腹鳴而滿,四肢清泄脉大,二逆也。


衄而不止脉大,三逆也。


咳且溲血脫形,其脉小勁,四逆也。


咳脫形身熱,脉小以疾,五逆也。


如是者,不過十五日而死矣。


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泄甚,一逆也。


腹脹便血,脉大時絕,二逆也。


咳溲血脫形,脉搏,三逆也。


嘔血胸滿引背,脉小而疾,四逆也。


咳嘔腹脹飧泄脉絕,五逆也。


如是者,不及一時而死矣。


工不察此而刺之,是謂逆治。


五奪者:形肉已奪,一也;


大奪血之後,二也;


大汗出之後,三也。


大泄之後,四也;


新產及大血之後,五也。


此皆不可寫。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17

卷之上


熱病脉靜,汗已出,脉盛躁,一逆也;


病泄,脉洪大,二逆也;


著痹不移,肉破,身熱,脉偏絕,三逆也;


淫而奪形,身熱,色夭然白,及後下血衃篤重,四逆也;


寒熱奪形,脉堅搏,五逆也。


小兒病,頭毛皆逆上者,必死。


或曰:經言痹病有眾痹,有周痹,何分別耶?


經曰:眾痹者,此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非能周也。


刺此者,痛雖已止,必刺其處,勿令復起,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隨脉以上,隨脉以下,不能左右,各當其所,痛從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遏之,後刺其上以脫之,痛從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遏之,後刺其下以脫之,此內不在藏,而外未發于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曰周痹。


問曰:經言凡痹往來,行無常處者,在分肉間痛,刺之以月,死生為數。


何也?


經曰:用針者,隨氣盛衰以為痏數,針過其數。


則曰脫氣,不及日數,則氣不寫,左刺右,右刺左,不已,復刺之,如其法。


{言所以約月,死生為數者,隨氣之盛衰也。


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漸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漸少之。


{如是刺之則無過數,無不及矣。


或曰:經言熱病有五十九刺,可得聞歟?


經曰:熱病三日,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諸陽,五十九刺,以寫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


所謂五十九刺者,兩手外內側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間各一。


凡八痏,足亦如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17

卷之上


頭入髮一寸傍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髮三寸,邊五,凡十痏,耳前後口下者各一,項中一,凡六痏,巔上一,顖會一,髮際一,廉泉一,風池二,天柱二也,熱病七日八日。


脉口動,喘而短{一作弦}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淺刺手大指間,熱病汗且出,及脉順可汗者,取之魚際,太淵,大都,太白,寫之則熱去,補之則汗出,汗出太甚。


取之內踝上橫脉以止之,熱病七八日。


脉微小,病溲血,口中乾,日半死,脉代者,一日死,熱病已得汗,脉尚躁,喘且復熱者死,熱病七八日,脉不躁,躁不散數,後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熱病脉尚盛躁,不得汗者死,脉盛躁,得汗靜者生,熱病不知所痛,耳聾不能自收,口乾,陽熱甚,陰頗有寒者,熱在髓,死不可治。


又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二曰:泄而腹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滿者死,五曰:汗不出,嘔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熱者死,九曰:熱而痙者死,腰折瘛瘲,口噤齘也。


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或曰:刺熱病亦有異乎?


或曰:寒熱瘰癧在頸腋者,何氣使然?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17

卷之上


經曰:此皆鼠瘻寒熱之毒氣,留于而不去也。


鼠瘻之本,皆在于藏。


其末上出于頸腋之間,浮于脉中,而未內著于肌肉,外為膿血者,易去也。


去之從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絕其寒熱,審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來以去之。


其小如麥者,一刺知,三刺已,若反其目視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貫瞳子,見一脉,一歲死,見一脉半,一歲半死,見二脉,二歲死,見二脉半,二歲半死,見三脉,三歲死,見赤脉不下貫瞳子,可治也。


或曰:癰疽何以治之。


經曰:癰疽之生,膿血之成,積微之所生也,故聖人自治于未有形也。


愚者遭其已成者,膿已成,十死一生。


故聖人弗使已成,已有膿血。


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膿血者,其惟砭石鈹鋒之所取也。


所謂多害者,觀逆順也。


其白眼青,黑眼小,一逆,內藥而嘔,二逆,腹痛渴甚,三逆,肩項不便,四逆,音嘶色脫,五逆。


除此五者,順矣!


或曰:水腫之病,宜刺乎?


經曰:經脉滿則絡脉溢,絡脉溢則繆刺之,以調其絡脉,使復其形而不腫,繆刺者,不分隧穴而刺之,大法,水溢于表,或腹脹,或四肢腫而氣稍實,脉浮洪者,宜行此法,或病孤危,脉微弱者。


今亦往往而繆刺之,禍不旋踵,蓋不審經言,脉絡滿溢,宜繆刺之理也。


或曰:人有肥瘦白黑小長,刺法同乎否乎?


經曰:年質壯大者,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刺此者,以毫針淺刺而疾發針,日再可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18

卷之上


肥人者,廣肩,腋項 肉薄,皮厚黑色,唇臨臨然,其血黑以濁,其氣濇以遲,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也,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輕言,血清氣滑,易脫于氣,易損于血,刺此者,淺而疾之,壯士真骨者,堅肉緩節,監監然,此人重則氣濇血濁,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勁則氣滑血清,刺此者,淺而疾之,常人者,視其黑白,各為調之,其端正敦厚者,血氣調和,刺此者,無失常數也。


或曰:匹夫大人,刺法同乎?


經曰:氣滑則出疾,氣濇則出遲,氣悍則針小而入淺,氣濁則針大而入深,深則欲留,淺則欲疾,以此觀之,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


此皆因氣慓悍滑利也。


又曰:春氣在毛,夏氣在皮膚,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凡刺病者,各以其時為齊,故刺肥人以秋冬之齊,刺瘦人以春夏之齊。


經曰:營之生病也。


寒熱少氣,血上下行,衛之生病也,氣痛時來時去,怫氣賁響,風寒客于腸胃之中,寒痹之為病也。


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刺營者出血,刺衛者出氣,刺寒痹者內熱,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以藥熨之。


以熨寒痹所刺之處,令熱人至于病所,起步內無見風,每刺必熨,如此病已,所謂內熱也。


或曰:三虛三實者,何謂也?


經曰:三虛者,乘年之衰,逢月之虛,失時之和,因為賊風所傷,是謂三虛。


故論不知三虛,反工為粗,三實者,逢年之盛,遇月之滿,得時之和,雖有賊風邪氣,不能危之也。


或曰:人身有四海,何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18

卷之上


經曰:胃者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里,衝脈者,為十二經之海。


其輸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虛之上下廉,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于柱骨上下,前在于人迎,腦為髓之海。


其輸上在于其蓋,下在風府,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血海有餘。


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不足,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水穀之海有餘。


則腹滿,不足,則飢不受穀食,髓海有餘。


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不足。


則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治此者,審守其輸,而調其虛實,無犯其害,順者得復,逆者必敗。


或曰:諸家言某穴主某病,其說亦可從乎?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18

卷之上


曰:治病無定穴也。


邪客于人,與正周流上下,或在氣分,或在血分,無有定止。


故喻用針,正如用兵,彼動則此應,或出以奇,或守以正,無有定制,醫者不究病因,不察傳變,惟守某穴主某病之說,執中無權。


按譜施治,譬之狂潦泛溢。


欲塞下流而獲安者,亦偶然耳!


夫病變無窮,灸刺之法亦無窮,或在上,下取之,或在下,上取之,或正取之,或直取之,審經與絡,分血與氣,病隨經所在,穴隨經而取。


庶得隨機應變之理,豈可執以某穴主某病哉!


或曰:此固然矣。


但學者望洋無下手處。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18

卷之上


曰:譬猶匠者,教人以規矩,取方圓也。


規矩之法在師,方圓之法則在子弟。


夫聖人之于針非經絡孔穴,無以教後學,後學非經絡孔穴,無以傳之師,苟不知通變,徒執孔穴。


所謂按圖索驥,安能盡其法哉!


故曰:粗守形,上守神,粗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中,此之謂也。


或曰:八穴治病,多有效者,何如?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18

卷之上


曰:人身正經十二,奇經有八,大絡十五,小絡三百餘,皆所以行氣血也,聖人取穴,三百六十有六,按歲之三百六十六日也。


後人以為未盡,更取奇穴,是猶置閏月也。


故經絡不可不知,孔穴不可不認,不知經絡,無以知血氣往來,不知孔穴,無以知邪氣所在,知而用,用而的,病乃可安,今之用八穴者,絡穴六,經穴二,餘絡餘經,置而不用,速求巧捷,遂悖聖經。


又有六十六穴,拘于日時開闔,用之猶未周備,而況拘于八穴者乎!


蓋八穴病在氣分,則有可劫之功。


若在血分,徒損元氣,病何由安,正是血病而瀉氣也。


邪在血分,則直求病之所在,而取之可也。


今人泥而不用,良可笑耶!


或曰:膻中,鳩尾,中庭,人亦有針之者,寧無禁乎。


曰。


心為一身之主,至貴不可犯,膻中,鳩尾,巨闕,心之宮城也。


心主虛怯,不能主事,往往為邪所乘,或為痰飲所迷,或為瘀血所積,以致痞滿疼痛者有之,或神不內守,發為癲狂者有之,用針之士,多於膻中,鳩尾,中庭針之,亦猶伊尹之于太甲,周公之于孺子,事有差悞,則將傾覆社稷,荼毒生靈,其害有不可勝言者矣。


夫針三穴亦然,犯真心,死不可救,必須自揣己才,果有如伊周之能,可以扶危持顛,方能保心于無危也。


或曰:針三陰交,主何病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19

卷之上


曰:足之三陰,從足走腹,太陰脾經循內踝上直行,厥陰循內踝前交入太陰之後,少陰腎經循內踝後交出太陰之前,故謂之三陰交,脾主中,腎肝主下,中下焦氣,一穴可以盡之。


故非危疾急證,與三陰俱有干者,不可輕刺,脾腎氣常不足,肝雖有餘,亦是宿血之藏,悞刺則脫人元氣,不可不慎。


或曰:傷寒刺期門穴者,何如?


曰:十二經始于手太陰之雲門,以次而傳,終于足厥陰之期門,期門者,肝之募也。


傷寒過經不解,刺之,使其不再傳也。


婦人經脉不調,熱入血室,刺之,以其肝藏血也。


胸滿腹脹,脅下肥氣,凡是木鬱諸疾,莫不刺之,以其肝主病也。


經云:穴直乳下兩肋端。


又曰:在不容傍一寸五分,古人說得甚明,令人不解用也。


或曰:刺胸腹者,必避五藏,何謂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19

卷之上


經曰:中心,一日死,中肝,五日死,中脾,十日死,中腎,六日死,中肺,三日死,中膽,日半死,中膈者,皆為傷中,其病雖愈,不過一歲必死。


刺胸腹者,必以布憿著之,乃從單布上刺,刺之不愈,復刺,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脉,為盲,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刺舌下中脉太過,血出不止為瘖,刺足下布絡中脉,血不出為腫,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脫色,刺氣街中脉,血不出,為腫鼠僕,刺脊間,中髓為傴,刺乳上,中乳房,為腫根蝕,刺缺盆,中內陷。


氣泄令人喘咳逆,刺手魚腹內陷為腫,無刺大醉,無刺大怒,無刺大勞,無刺大渴,無刺大飢人,無刺新飽人,刺陰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內陷中脉,為聾。


刺膝臏出液為跛,刺臂太陰脉,出血立死,刺足少陰脉,重虛出血,為舌難言。


刺膺中陷,中肺,為喘逆,刺肘中內陷,為不屈伸,刺陰股下三寸內陷,為遺溺。


刺腋下脅間內陷,令人咳,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少腹滿,刺腨腸內陷,為腫。


刺眶上陷骨中,為盲,刺關節中液出,不得屈伸。


又曰:無刺渾渾之脉,熇熇之熱,漉漉之汗,如大風大雨,嚴寒盛暑,卑濕煩燥,便黑吐血,暴然失聽,失明失意,失神失便溺,及七情五傷,皆不可刺。


乘車馬遠來,亦候血氣定,然後刺之,機按。


今醫但問某病,便針某穴,求其如經所言,不犯針禁,不夭人壽者,幾何人哉,!


問曰:針刺失宜,亦能殺人否乎?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19

卷之上


經曰:人之所受氣者,穀也。


穀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


海之所行雲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經隧者,五藏六府之大絡也。


迎而奪之而已矣。


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藏之氣盡矣。


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輸矣。


{氣之息道,一呼一吸為一至,故此云五里者,五至而已,過其數,藏氣盡,更過其數,極其輸矣。


五往者,五至已往,則六至七至也。


所謂奪其天氣者也,非能絕 其命而傾其壽乎。


又曰:闚,門而刺之者,死于家中,入門而刺之,死于堂上。


{機按。


胃經固多氣血,若寫之太過,則夭壽矣。


夫以多氣多血之經,尚戒寫之太過,餘經可輕寫乎。


或曰:針灸宜避天忌日,何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19

卷之上


經曰:左足應立春,其日戊子己丑,左脅應春分,其日已卯,左手應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頭應夏至,其日丙午,右手應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脅應秋分,其日辛酉,右足應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竅應冬至,其日壬子,六府膈下三藏應四季中州,其日戊巳,大禁太乙所在日。


{即前所云}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處,所主左右上下,身有癰腫欲治之,無以其所值之日潰治之,是謂天忌日也。


又曰:春三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陽,夏三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陽,秋三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陰,冬三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陰。


或曰: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何謂也?


曰:榮為陰,行于脉中,衛為陽,行于脉外,各有淺深,故針陽必臥針之,以陽氣輕浮,過之恐傷于榮也。


刺陰者,先以左手按所刺之穴良久,令氣散,乃內針,不然,則傷衛氣也。


或曰:刺骨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脉,刺脉者,無傷皮,何謂也?


曰:此謂刺淺,不至所當刺之處也。


如病在骨,當刺至骨,但針至筋而去,則傷筋矣。


或曰:刺皮無傷肉,刺肉無傷筋,刺筋無傷骨,何謂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19

卷之上


曰:此戒過分太深也,如病在皮中,針至皮中而止,無令深入傷肉也。


或曰:春夏刺淺,秋冬刺深,何謂也?


經曰:春氣在毛,夏氣在皮,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淺深之應也,是知春夏之氣,浮而上,人之氣亦然。


故刺之當淺,欲其無太過也,秋冬陽氣沉而下,人之氣亦然,故刺之當深,欲其無不及也。


經曰:必先歲 氣,無伐天和,此之謂也。


或曰: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何謂也?


難經曰:致,取也,春夏氣溫,必致一陰者,春夏養陽之義也。


初下針則沉之至腎肝之部,候其得氣,乃引針而提之至於心肺之分,所謂致一陰也。


秋冬氣寒,必致一陽者,秋冬養陰之義也。


初內針淺而浮之當心肺之部,候其得氣,推針納之達腎肝之分,所謂致一陽也。


此則古人特推其理,有如此耳,凡用針補寫,自有所宜,初不必以是相拘也。


或曰:針家亦診脉否?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0

卷之上


經曰:凡將用針,必先診脉,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


五藏之氣,已絕于內,{言脉口氣內絕不至}用針者,反實其外之病處,與陽經之合,有留針以致其陽氣,陽氣至,則內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


無氣以動故靜,五藏之氣,已絕于外,{言脉口氣外絕不至}用針者,反實其內,取其四末之輸,有留針以致其陰氣,陰氣至,則陽氣反入,入則逆,逆則死,其死也。


陰氣有餘故躁。


故曰:上工平氣,中工亂脉,下工絕氣危生。


{機按。


此言工不診脉,妄行針刺,故不免于絕氣危生。


經曰: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也,不病者,脉口人迎應四時也。


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


六經之脉,不結動也。


是謂平人,少氣者。


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


如是者,則陰陽俱不足,補陽而陰竭,寫陰則陽脫。


如此亦弗灸,可將以甘藥,不已者,因而寫之,則五藏氣壞矣。


又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


如是者,命曰平人,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陽,一倍而躁,在手少陽,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陽,二倍而躁,在手太陽,人迎三倍,病在足陽明,三倍而躁,在手陽明。


{盛則為熱,虛則為寒,緊則為痛痒,代則乍甚乍間,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緊痛則取之分肉,代則取血,見飲藥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名曰經刺。


人迎四倍者,且大數,名曰 溢陽,溢陽為外格,死不治。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0

卷之上


必審按其本末,察其寒溫,以驗其藏府之病,寸口大,平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陰,一倍而躁,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陰,二倍而躁,在手少陰,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陰,三倍而躁,在手太陰。


{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虛則熱中出糜少氣溺色變,緊則痛痒,代則乍痛乍吐,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緊則先刺而移灸之,代則取血絡而後調之,陷下則徒灸之,陷下者,血結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寸口四倍者,名曰內關,內關者,且大且數,死不治,必審察其本末之寒溫,以驗藏府之病也。


人迎與太陰脉口俱四倍已上,命曰關格。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0

卷之上


關格者,與之短期,人迎一盛,寫足陽明,補足厥陰,二寫一補,日一取之,人迎二盛,寫足太陽,補足太陰,二寫一補,二日一取之,人迎三盛,寫足陽明,補足太陰,二寫一補,日二取之,脉口一盛,寫足厥陰,補足少陽,二補一寫,日一取之,脉口二盛,寫足少陰,補足太陽,二補一寫,二日一取之,脉口三盛,寫足太陰,補足陽明,二補一寫,日二取之。


所以日二取之,太陰主胃,富于穀氣,故可日二取之也。


{已上補寫,皆必切而驗之,疎取之,上氣和乃止。


人迎與脉口俱盛三倍已上,命曰陰陽俱溢,如是者不開,則血脉閉塞,氣無所行,流淫于中,五藏內傷,如此者,因而灸之。


則變易而為他病矣。


{機按。


此節全憑脉盛衰,以知病在何經,乃可隨病以施針刺也。


苟不診視,則經脉之虛實,補寫之多寡,病症之死生,慒然皆無所知矣。


于此而妄施針灸,寧免粗工之誚哉!


故集見于此,俾後之針士,必先以診視為務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0

卷之上


經曰:脉之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大者,多氣,少者小者,血氣皆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濇者,少血多氣,微有寒,刺急者,深納而久留之,緩者,淺內而疾發針,以去其熱,大者,微寫其氣,無出其血,滑者,疾發針而淺內之,以寫陽氣而去其熱,濇者,必中其脉,順其逆,順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發針,疾按其痏,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


經曰:凡刺之屬,一刺則陽邪出,再刺則陰邪出,三刺則穀氣至而止。


所謂穀氣至者,已補而實,已寫而虛,故以知穀氣至也。


邪氣獨出者,陰與陽未能調,痛雖不隨針,病必衰去矣。


陰盛而陽虛,先補其陽,後寫其陰而和之,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後寫其陽而和之,三脉動於足大指之間。


{三脉盛虛和也}必審其實虛,虛而寫之,是謂重虛,重虛,重虛病益甚。


凡刺此者,以指按之,動脉而實且疾者,疾寫之,虛而徐者,則補之,邪氣來也。


緊而疾,穀氣來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0

卷之上


徐而和,脉實者,深刺之,以寫其氣,脉虛者,淺刺之,使精氣無得出,以養其脉,獨出其邪氣,久病者,邪氣深入,深內而久留之,間日而復刺之,必先調其左右,其血脈,刺道畢矣。


機按。


{此節不惟詳于刺法,而亦詳于診法,但診則以指行間動脉也。


脉實而疾,則深刺以寫,脉虛而徐,則淺刺之補,脉氣脉來,穀氣脉來,徐而和,學者于此而察識之,則臨病施針,庶免妄治之失矣。


經曰:必先明知十二經絡之本末,皮膚之寒熱,脉之盛衰滑濇,其脉滑而盛者,病日進,虛而細者,久以持,大而濇者,為痛痹,寸口與人迎,脉小大等及浮沉等者,病難已,大便赤辦,飧泄,脉小,手足寒難已,手足溫而易已。


審其尺之緩急大小滑濇,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


{機按。


今之針士,多不診脉,未免有悞刺害論焉。


或曰:針家亦察色否?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1

卷之上


經曰:視目之五色,以知五藏,決死生,視其血脉,察其色,以知其寒熱痹。


故目赤色,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黃色不可名,病在胸中,診血脉者,多赤多熱,多青多痛多黑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見者,寒熱身痛。


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


脉診目痛,赤脉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


耳間青脉起者,掣痛。


{機按。


切脉觀色,醫之大要,今之針士,置而弗論,此刺法所以不古,若而,俞疾亦十無一二也。


故集次靈樞察色數條于此,後之學者,擴而充之,庶幾如經所謂能合色脉,可以萬全者矣。


或曰:經云五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府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經脉十二,絡脉十五。


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


又云: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者,何謂也?


曰:井譬如谷,井,泉源之所出也。


經穴之氣所生,則自井始,而溜滎注俞,過經入合。


{合者,會也,如水會于海。


又以井主東方木,木者,春也。


萬物發生之始,故陰井屬乙木,乙,陰木也。


乙與庚合,故陽井屬庚金,庚,陽金也。


陰木柔,陽金剛,剛柔相配,夫婦之道。


則有父子之相生,是以肝木大敦陰井,木生陰滎行間火,火生陰俞太衝土,土生陰經中封金,金生陰合曲泉水,心之少衝井木,少府滎火,神門俞土,靈道經金,少海合水,脾之隱白井木,大都滎火,太白俞土,商坵經金,陰陵泉合水。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1

卷之上


肺之少商井木,魚際滎火,太淵俞土,經渠經金,尺澤合水。


腎之湧泉井木,然谷滎火,太谿俞土,復溜經金,陰谷合水。


心包之中衝井木,勞宮滎火,大陵俞土,間使經金,曲澤合水,此陰經之穴,以次而相生也。


膽之竅陰陽井,金生陽滎俠谿水,水生陽俞臨泣木,木生陽經陽輔火,火生陽合陽陵泉土。


小腸少澤井金,前谷滎水,後谿俞木,陽谷經土,小海合火。


胃之厲兌井金,內庭滎水,陷谷俞木,解谿經火,三里合土,大腸之商陽井金,二間滎水,三間俞木,陽谿經火,曲池合土。


膀胱之至陰井金,通谷滎水,束骨俞木,崑崙經火,委中合土,三焦之關衝井金,液門滎水,中渚俞木,支溝經火,天井合土,此陽經之穴,以次而相生也,六府又有原者。


經曰:以三焦行于諸陽。


故又置一俞,而名曰原,五藏則以俞為原。


肺俞太淵,心俞大陵,肝俞太衝,脾俞太白,腎俞太谿是也。


膀胱俞束骨,過于京骨為原,膽俞臨泣,過于坵墟為原,胃俞陷谷,過于衝陽為原,三焦俞中渚,過于陽池為原,小腸俞後谿,過于腕骨為原,大腸俞三間,過于合谷為原。


蓋五藏陰經,止以俞為原,六府陽經,既有俞,仍別有原也,藏之俞,府之原,皆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


主治五藏六府之有病也。


名之曰原,以臍下腎間動氣,人之生命,十二經之根本,三焦則為原氣之別使,主通行上中下之三氣,經歷于藏府也。


故曰:下焦稟真元之氣,即原氣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1

卷之上


經曰: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關。


{言井滎俞經合,手不過肘,足不過膝。


四關主治五藏,五藏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脉之滲灌諸節者也。


五藏有疾,應出十二原,明知其原,覩其應,而知五藏之害矣。


或曰:五藏募皆在陰,俞皆在陽,何謂也?


難經曰:陰病行陽,陽病行陰。


故募在陰,俞在陽,募與俞,五藏孔穴之總名也,在腹為陰,謂之募。


言經氣聚于此也,在背為陽,謂之俞。


言經氣由此而輸于彼也。


募在腹者,肺募中府,心募巨闕,脾募章門,肝募期門,腎募京門,俞在背者,肺俞在背第三椎下,心俞在第五椎下,肝俞在第九椎下,脾俞在十一椎下,腎俞在十四椎下,皆俠脊兩傍各一寸五分,陰病行陽,陽病行陰者,陰陽經絡,氣相交貫,藏府腹背,氣相通應,所以陰病有時而行陽,陽病有時而行陰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1

卷之上


針法曰:從陽引陰,從陰引陽。


或曰:六府各有俞。


{背俞}風寒濕氣中其俞,而飲食應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


針治奈何?


經曰:五藏有俞,{井滎俞經合之俞}六府有合,{六府合穴}各有所發,各隨其過。


{經脉所經過處則病瘳矣。


或曰:靈樞難經以大陵為心之原,而又別以兌骨為少陰之原,諸家針灸書,並以大陵為手厥陰心主之俞,以神門在掌後兌骨之端者,為心經所注之俞,似此不同者。


何也?


靈樞七十一篇曰:少陰無俞,心不病乎?


岐伯曰:其外經病而藏不病,故獨取其經于掌後兌骨之端也。


其餘脉出入屈折,行之疾徐,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脉行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1

卷之上


又第二篇曰:心出于中衝,溜于勞宮,注于大陵,行於行間,入于曲澤,手少陰也。


{按中衝以下,並手心主經俞,靈樞直指為手少陰,而手少陰經俞,不別載也。


素問繆刺篇曰:刺手心主少陰兌骨之端,各一痏,又氣穴篇曰:藏俞五十穴。


{王註}五藏俞惟有心包絡井俞之穴,而亦無心經井俞穴。


又七十九難曰:假令心病,寫手心主俞,補手心主井,詳此前後各經文義,則知手少陰與手心主同治也。


或曰:井滎俞經合,主何病也?


曰:六十八難註云:心下滿,肝木病也。


足厥陰之支,從肝貫膈,上注肺。


故井主心下滿也,滎主身熱,心火病也。


俞主體重節痛,脾土病也。


經主喘咳寒熱,肺金病也,合主逆氣而泄,腎水病也。


此舉五藏之病,各一端為例,餘病可以類推而互舉也。


不言六府者,舉藏足以該之。


或曰:諸經之井,皆在手指足指梢,肌肉淺薄之處,不足使為補寫也。


刺之奈何?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2

卷之上


經曰:設當刺井者,只寫其滎,以井為木,滎為火,火者,木之子也此專為寫井者言也。


若當補井,則必補其合。


故經言,補者不可以為寫,寫者不可以為補,各有攸當也,補寫反,則病危,可不謹哉!


或曰:經以井滎俞經,各繫于四時,何謂也?


經曰: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也。


或曰:南唐何若愚謂三焦是陽氣之父,心包絡是陰氣之母,二經尊重,不繫五行所攝,主受納十經血氣養育,故只言十經,陰陽二脉,逐日各注井滎俞經合,各五時辰畢,每日遇陽干合處,注於三焦,遇陰干合處,注于包絡。


此二經亦各注井滎俞經合五穴也。


陽干注府,陰干注藏,如甲日甲戌時,膽氣初出為井,然甲與己合,己巳時,脾出血為井,又如乙日乙酉時,肝出血為井。


然乙與庚合,庚辰時,大腸出血為井,陰陽並行,流注無休,陽日,氣先脉外,血後脉內,陰日,血先脉外,氣後脉內,交貫而行,甲戌時,至甲申為陽干合處,己巳時,至己卯為陰干合處,餘經日辰皆依此推,陽日陽時,則陽經穴開,病在陽經,宜俟陽經穴開針之,陰經亦然。


假如膽屬足少陽陽木,故甲日甲戌時,膽引氣出竅陰。


{井木}丙子時,流于小腸前谷。


{滎火}戌寅時,注于胃陷谷。


{俞土}并過本原坵墟,庚辰時,經于大腸陽谿。


{經金}壬午時,入于膀胱委中。


{合水}此五府井滎俞經合穴開時也。


至申申時,氣納三焦之關衝{井}液門{滎}中渚{俞}陽池{原}支溝{經}天井{合}穴亦開焉。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2

卷之上


肝屬足厥陰乙木,故乙日乙酉時,肝引血出大敦,{井木}丁亥時,流于心之少府,{滎火}己丑時,注于脾之太白,{俞土}辛卯時,經于肺之經渠,{經金}癸巳時,入于腎之陰谷,{合水}此五藏井滎俞經合穴開時也。


至乙未時,血納包絡之中衝{井}勞宮{滎}大陵{俞}間使{經}曲澤{合}穴亦開焉。


小腸屬手太陽陽火,故丙日丙申時,小腸引氣出少澤,{井火}戊戌時,流于胃內庭,{滎土}庚子時,注于大腸三間,{俞金}過本原腕骨,壬寅時,經膀胱崑崙,{經水}甲辰時,入膽腕骨,{合木}丙午時,氣納三焦。


心屬手少陰陰火,故丁日丁未時,心引血行少衝,{井火}乙酉時,流于脾大都,{滎土}辛亥時,注于肺太淵,{俞金}癸丑時,經于腎復溜,{經水}乙卯時,入于肝曲泉,{合木}丁巳時,血納包絡。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2

卷之上


胃屬足陽明陽土;


故戊日戊午時,胃引氣出厲兌,{井土}庚辰時,流于大腸二間,{滎金}壬戌時,于膀胱束骨,{俞水}併過本原衝陽,甲子時,經于膽陽輔,{經木}丙寅時,入于小腸少海,{合火}戊辰時,氣納三焦。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2

卷之上


脾屬足太陰陰土;


故己日己巳時,脾引血行隱白,{井土}辛未時,流于肺魚際,{滎金}癸酉時。


注于腎太谿,{俞水}乙亥時,經于肝中封,{經木}丁丑時。


入于心少海,{合火}己卯時,血納包絡。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3

卷之上


大腸屬手陽明陽金,故庚日庚辰時;


大腸引血出商陽,{井金}壬午時,流于膀胱通谷,{滎水}甲申時,注于膽臨泣,{俞木}丙戌時,經于小腸陽谷,{經火}戊子時,入于胃三里,{合土}庚寅時,氣納三焦。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3

卷之上


肺屬手太陰陰金;


故辛日辛卯時,肺引血行少商,{井金}癸巳 時,流于腎然谷,{滎水}乙未時,注于肝太衝,{俞木}丁酉時,經于心靈道,{經火}己亥時,入于脾陰陵泉,{合土}辛丑時,血納包絡。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3

卷之上


膀胱屬足太陽陽水;


故壬日壬寅時,膀胱引氣出至陰,{井水}甲辰時,流于膽俠谿,{滎木}丙午時,注于小腸後谿,{俞火}并過本原京骨,戊申時,經于胃俠谿,{經土}庚戌時,入于大腸曲池,{合金}壬子時,氣納三焦。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3

卷之上


腎屬足少陰陰水;


故癸日癸亥時,腎引血出湧泉,{井水}乙丑時,流于肝行間,滎木丁卯時,注于心神門,{俞火}己巳時,經于脾商坵,{經土}辛未時,入于肺尺澤,{合金}癸亥時,血納包絡。


三焦屬手少陽,壬子時,三焦出關衝,{井金}甲寅時,流于液門,{滎水}丙辰時,注于中渚,{俞木}并過本原陽池,戊午時,經于支溝,{經火}庚申時,入于天井,{合土}心主包絡屬手厥陰,癸丑時,包絡出中衝,{井木}乙卯時,流于勞宮,{滎火}丁巳時,注于太谿,{俞土}己未時,經于間使,{經金}辛酉時,入于曲澤,{合水}何公此法刊布,古今名曰子午流注。


蓋謂左轉從子,能外行諸陽,右轉從午,能內行諸陰,于經亦有據乎?


曰:此皆臆說,素難不載,不惟悖其經旨,而所說亦自相矛盾者多矣?


彼謂陽日陽時陽經穴開,故甲子日甲戌時,甲膽竅陰井開,此固然也,丙子時,屬于乙丑日辰,乃陰日陽時也。


而謂丙小腸前谷滎穴開,其與陽日陽時之說,合乎否乎?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3

卷之上


經曰: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


因其陰氣,則入陰經,因其陽氣,則入陽脉,不可為度,然必從其經氣,辟除其邪,則亂氣不生,四時之氣所在,如春氣在經脉,夏氣在孫絡,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之類。


故曰: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亦因四時之氣所在而刺之也。


又曰:謹候其時,病可與期,蓋言謹候其氣之所在之時而刺之,是謂逢時。


如病在三陽,必候其氣在于陽分而刺之,病在三陰,必候其氣在于陰分而刺之。


故古人刺法,惟以氣之所在之處,穴俞為開,氣之不在之處,穴俞為闔並無所謂陽日陽時陽穴開,陰日陰時陰穴開之說。


又嘗考之經曰:補寫以時,與氣開闔相合者,氣當時刻謂之開,已過未至謂之闔。


蓋邪來朝應之時,如波隴起,察其在何穴分,即于此時而刺之。


謂之開,若依何公某穴某時某穴開,宜刺某穴。


或遇邪至所定時穴刺之固宜,或邪已過未至,亦依其所定時穴刺之,寧不反增其病耶!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4

卷之上


經曰:刺不知四時之經病之所在,反之則生亂氣,此之謂也。


經曰: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經土,陽經木,陰俞金,陽俞火,陰合水,陽合土。


今何公盡變其法,皆以十干配之十經,取干旺日時而注井滎俞經合。


故甲日甲時取屬甲膽,而甲膽陽井之金,亦依日干而變為木,小腸前谷滎水,亦依日干而變為火,然三焦包絡,又依難經而無所變,顛倒錯亂如此,與經合乎否乎?


周身十二經,各有井滎俞經合,其所主病,亦各不同。


假如病在肝,宜針肝之滎穴行間,乃曰乙日肝之 滎穴不屬行間,而屬心之滎穴少府,舍肝之滎而針心之滎,是謂亂經。


病可去乎?


不可去乎?


又謂陽日氣先血後,陰日氣後血先。


此亦不通之論,就以彼之所言,證之彼云:甲與己合,己日己巳時,脾引血出,甲戌時,膽引氣行,固合陰日血先氣後說矣。


然甲日己巳時居前,而脾亦可引血先出,甲戌時居後,而膽亦可引氣後行。


如此,則陽日血亦可先,氣亦可後矣。


何其言之不審耶!


機按。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4

卷之上


經曰榮者水穀之精氣,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以次相傳,至足厥陰,復還注手太陰,入于脉,與息數呼吸應,此經脉行度終始也。


榮氣一周于身,外至身體四肢,內至五藏六府,無不周徧。


故其五十周無陰陽畫夜之殊,與衛氣之行不同,衛者,水穀之悍氣,出于上焦,行于脉外,溫分肉,充皮膚,司開闔,不與脉同行,不與息數同應。


晝但周陽于身體四肢之外不能入五藏六府之內,夜但周陰于五藏六府之內,不能出身體四肢之外,故必五十周,至平旦方與榮大會于肺手太陰也。


榮衛之行,各有常度如此,而謂陽日氣先血後,陰日氣後血先,不自知其亂經旨也大矣。


豈可為法于天下,可傳於後世哉!


{難經言,榮氣之行,常與衛氣相隨上下,由息而動,巢元方謂氣行則血行,氣住則血住,似皆未達榮衛異行之旨也。


或曰:指微賦言,養子時刻注穴者,謂逐時干旺氣,注藏府井滎之法也。


每一時辰相 生養子五度,各注井滎俞經合五穴,晝夜十二,時血行過六十俞穴也。


假令甲日甲戌時,膽統氣出竅陰穴為井,木氣流至小腸為滎,火氣過前谷穴方注至胃為俞,土氣過陷谷穴并過本原坵墟穴,行至大腸為經,金氣過陽谿穴,入于膀胱為合,水氣入委中穴而終,是甲戌時,木火土金水相生,五度一時辰,流注五穴畢也。


與七韻中所說,亦相通否?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4

卷之上


曰:榮衛晝夜各五十度周于身,皆有常度,無太過,無不及,此平人也。


為邪所中,則或速或遲,莫得而循其常度矣。


今何公于七韻中謂井滎俞經合五穴,每一穴占一時,如甲日甲戌時,膽出竅陰,丙子時,流于小腸前谷,戊寅時,流于胃合谷,并過本原坵墟,庚辰時,行于大腸陽谿,壬午時,入于膀胱委中,再遇甲申時,注于三焦,六穴帶本原,共十二穴,是一日一夜,氣但周于此數穴也。


且五藏五府十經,井滎俞經合,每一穴占一時,獨三焦六穴占一時,包絡五穴占一時,而賦乃言甲戌一時,木火土金水相生,五度一時,流注五穴畢,與韻中所語大不相合,賦與韻出于一人,何其言之牴牾若是。


不知不善于措辭耶!


不知賦韻兩不相通耶!


賦註又言,晝夜十二時,血氣行過六十俞穴,考其針刺定時晝夜周環六十首圖,乃知一時辰相生養子五度之說矣。


假如甲日甲戌時,甲,陽木也。


故膽始竅陰木,木生前谷火,火生陷谷土,過坵墟原,土生陽谿金,金生委中水,再遇甲申時,注于三焦關衝,液門,中渚,陽池,支溝,天井六穴,不特甲戌時為然。


一日之中,凡遇甲時,皆如甲戌時所注之穴也。


又如乙日乙酉時,乙,陰木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4

卷之上


故肝始大敦木,木生少府火,火生太白土,土生經渠金,金生陰陵水,再遇乙未時,注于包絡中衝,勞宮,大陵,間使,曲澤五穴,不特乙日乙酉時為然,一日之中,凡遇乙時,皆如乙酉時所所注之穴也。


所注皆在本日本時本經,注于井穴,已後時辰,不注井穴,已前時辰,如癸日癸亥時,主腎注于井,次至甲子時,膽經所注,一如甲日甲戌時所注之穴也。


次至乙丑時,肝經所注,一如乙日乙酉時所注之穴也。


次至丙寅時,小腸所注,一如丙日丙申時所注之穴也。


舉此為例,餘可類推。


此所謂晝夜十二時,氣血行過六十俞穴也。


但與七韻所說不合,莫若刪去七韻,祇存此說,庶免後人心蓄兩疑,猶豫而不決也。


雖然,二說俱與素難不合,無用其法,猶辨論之不置者,將使讀者不待思索,一覽即解其意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4

卷之上


曰:古語微奧,必須沉潛玩味,乃能深契,今人喜簡厭繁,但求熟于歌賦,其于聖經。


問曰:保命全形論所言刺法,故聖傳心之要典也。


今之針士,略無一言以及之,何耶?


視為虛文,孰肯留心于此哉!


今吾子有志于此,可謂知本者矣。


敢詳述之于左。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專其精神,不妄動亂,刺之真要,其在茲乎。


五藏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針。


{先定五藏之脉,備循九候之診,而有太過不及者,然後乃存意于用針之法。


眾脉不見,眾凶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


{眾脉謂七診之脉,眾凶謂五藏相乘,外內相得,言形氣相得也。


無以形先,言不以己形之盛衰寒溫,料病人之形氣,使同于己。


可玩往來,乃施于人。


{玩謂玩弄,言精熟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5

卷之上


經曰:謹熟陰陽,無與眾謀,此其類也。


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至其當發,間不容瞚。


{人之虛實,非其遠近而有之,蓋由氣血一時之盈縮耳,然其未發,則如雲垂而視之可久,至其發也。


則如電滅而指所不及,遲速之殊,有如此矣。


○瞚,音舜,太素作眴。


手動若務,針耀而勻。


{手動用針,心如專務于一事,針耀而勻,謂針形圓淨,上下勺平也。


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莫知其形。


{冥冥,言血氣變化之不可見也。


故靜意視息,以義斟酌,觀所調適經脉之變易耳!


雖且針下用意精微,而測量之,猶不知變易形容誰為其象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5

卷之上


○新校正云:觀其冥冥者,形容榮衛之不形于外,而工獨知之,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四時氣之浮沉,參伍相合而調之,工常先見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觀其冥冥。


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


{烏烏嘆其氣至,稷稷嗟其已應,言所針之得失,如從空中見飛鳥之往來,豈復知其所使之元主耶!


是但見經盈虛而為信,亦不知其誰之所召遣耳!


伏如橫弩,起如發機。


{血氣之未應,針則伏如橫弩之安靜,其應針也。


則起如機發之迅疾。


帝曰:何如而虛?


何如而實?


言血氣既伏如橫弩,起如發機,然其虛實。


豈留呼而可為準定耶!


虛實之形,何如而約也。


岐伯曰: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


{刺虛須其實者,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刺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隆,至針下寒,乃去針也。


言要以氣至有效而為約,不必守息數而為定法。


經氣已至,慎守勿失。


{勿變更也,無變法而失經氣也。


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于眾物。


{深淺在志,知病之內外也。


遠近如一,深淺其候等也。


如臨深淵,不敢墮也。


手如握虎,欲其壯也。


神無營于眾物,靜志觀病人無左右視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5

卷之上


問曰:靈樞第一篇,針之大經大法,不可不讀也。


其中義有不可曉者,奈何?


曰:此上古之書,傳寫已久,其中多有缺悞,但當通其所可通,缺其所可疑也。


岐伯曰: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


{易陳者,易言也,難入者,難著于人也。


粗守形,{守刺法也}上守神,{守人之血氣有餘不足,可補寫也。


神乎神,客在門。


{神客者,正邪共會也,神正氣客,邪氣在門者,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


未睹其疾,惡知其原。


{先知邪正,何經之疾,然後乃知所取之處也。


刺之微,在速遲,{徐疾之意也}粗守關。


{守四肢而不知血氣邪正之往來也}上守機。


{知守氣也}機之動,不離其空。


{知氣之虛實,用針之疾徐也。


空中之機,清靜而微。


{針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


其來不可逢。


{氣盛不可補也}其往不可追,{氣虛不可寫也。


知機之道者,不可挂以髮。


{言氣易失也}不知機道,叩之不發。


{言不知補寫之意,血氣已盡,邪氣不下也。


知其往來,{知氣之逆順盛虛也}要與之期。


{知氣之可取之時也}粗之闇乎。


{冥冥不知氣之微密也}妙哉!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5

卷之上


工獨有之,{盡知針意也}往者為逆,{言氣之虛小,小者,逆也。


來者為順,{言形氣之平,平者,順也。


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言知所取之處也}迎而奪之,{寫也}惡得無虛,追而濟之,{補也}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虛則實之,{言氣口虛而當補也}滿則寫之。


{言氣口盛而當寫也。


○針解曰:氣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寫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亦寒也。


宛陳則除之,{去血脉也}邪勝則虛之,{言諸經有盛者,皆寫其邪也。


○針解曰:出針勿按穴,俞且開,故得經虛,邪氣發泄也。


徐而疾則實,{言徐內而疾出也。


○針解曰:徐出,謂得經氣已久,乃出之疾,按謂針出穴已疾,速按之,則真氣不泄,經脉氣全,故實。


疾而徐則虛,{言疾內而徐出也。


○針解曰:疾出,謂針入穴已至於經脉,則疾出之。


徐按,謂針出穴巳徐緩,按之則邪氣得泄,精氣復間,故虛。


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言實者,有氣,虛者,無氣也。


○針解曰:言實與虛者,寒溫氣多少也。


寒溫謂經脉陰陽之氣,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


言其冥昧不可即而知也。


不可即知,故若無,慧然神悟,故若有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5

卷之上


察後與先,若亡若存,{言氣之虛實,補寫之先後也。


察其氣之巳下與常存也。


為虛與實,{針解曰:為虛與實者。


工勿失其法。


若得若失,言補則秘然若有得,寫則怳然若有失也。


○針解曰:若得失者,離其法也。


妄為補寫,離亂大經,悞補實者,轉令若得,悞寫虛者,轉令若失也。


○難經曰:實之與虛者,牢濡之意,氣來實牢者為得,濡虛者為失,氣來實牢濡虛,以隨濟迎奪而為得失也。


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者,謂實者有氣,虛者無氣也。


言虛與實,若得若失,謂補者秘然。


若有得也,寫者怳然,若有失也。


得失有無,義實相同,故交舉而互言之。


虛實之要,九針最妙。


{針解曰:為其各有所宜也。


熱在頭身,宜鑱針,肉分氣滿,宜員針,悞氣虛少,宜鍉針,寫熱出血,發泄痼病,宜鋒針,破癰腫,出膿血,宜鈹針,調陰陽,去暴痹,宜利員針,刺治經絡中痛痹,宜毫針,痹深居骨解腰脊節湊之間者,宜長針,虛風舍于骨解皮膚之間者,宜大針,此謂各有所宜也。


補寫之時,{與氣開闔相合也。


氣當時刻謂之開,巳過未至謂之闔。


以針為之,{九針各不同形,長短鋒穎不等,或補或寫,宜隨其療而用之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6

卷之上


○機按。


此節示人當知圓機活法,不可守經無權,與夫邪正之所當別,虛實之所當知,補寫之所當審,皆針家之要務,學者不可不熟讀也。


寫曰必持納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寫,按而引針,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


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


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持針之道,堅者為寶,正指直刺,無針左右,神在秋毫。


屬意病者,審視血脉者,刺之無殆,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衛,神屬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輸橫居,視之獨澄,切之獨堅。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6

卷之上


{機按。


上節文義不相蒙,恐有脫悞,且針解篇亦置之不釋,可見非錯簡則衍文。


問曰:靈樞首篇,多有脫悞,既聞命矣。


其中云:懸陽兩衛,亦有義乎否乎?


曰:此節文義,亦不甚瑩,今姑隨文釋義,以俟明哲正焉,懸者,懸遠也。


謂皮膚浮淺之氣,為天之陽與地之陰,相懸隔也。


故曰懸陽,衛者,氣也,行于陽,為衛之陽,行于陰,為衛之陰。


故曰兩衛,總而言之,懸陽兩衛,同一氣也。


分而言之,皮膚者為懸陽,肌肉者為衛之陽,筋骨者為衛之陰。


經曰:內有陰陽,外亦有陰陽,在內者,五藏為陰,六府為陽,在外者,筋骨為陰,皮膚為陽。


故曰病在陰之陰者,刺陰之滎俞,病在陽之陽者,刺陽之合,病在陽之陰者,刺陰之經,病在陰之陽者,刺絡脉是也。


神屬勿去者,正氣猶相附屬也。


經曰:身居靜處,占神往來。


又曰:入藏者死,以神去也。


存亡者,死生也。


血脉在腧橫居者,言邪入血脉,注于穴腧,則橫逆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6

卷之上


經曰:血氣揚溢是也,澄者,靜而明也。


經曰:沉而留止。


又曰:病深專者,刺大藏是也。


堅者,強而急也。


經曰:察其脉之緩急,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是也。


蓋謂工之用針,當知氣之邪正,病之生死也,初則淺之,以候皮膚之氣,次則深之,以候肌肉之氣。


又次則深之,以候筋骨之氣,若邪雖內舍,而神猶附屬者,則病尚可以生也。


或邪入血脉,注于經腧而橫逆者,則神將去矣。


邪之橫逆,審而視之,則淵澄而可見,切而按之,則勁急而可辨,用針之際,豈可不謹候乎!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6

卷之中


問曰:迎而奪之,惡得無虛,隨而濟之,惡得無實,然古今所論迎隨之義,及所用迎隨之法,各各不同,願發明之。


曰:素難所論,刺法之正也。


今醫所傳,無稽之言也。


不求諸古而師諸今。


所謂下喬木,入幽谷,豈能升堂而入室哉,茲以古法釋之于前,以今法辨之于後,則古是今非,判然如黑白矣。


岐伯曰: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言邪之將發也。


先迎而亟奪之,無令邪布。


故曰: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又曰:方其來也。


必按而止之,此皆迎而奪之,不使其傳經而走絡也。


仲景曰:太陽病,頭痛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


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6

卷之中


刺瘧論曰:瘧方欲熱,刺跗上動脉,開其孔,出其血,立寒,瘧方欲寒,刺手陽明,太陰,足陽明太陰,隨井俞而刺之,出其血,此皆迎而奪之之驗也。


夫如是者,譬如賊將臨境,則先奪其便道,斷其來路,則賊失其所利,惡得不虛,而流毒移害,于此而可免矣。


隨而濟之,惡得無實,言邪之已過也。


隨後以濟助之,無令氣忤。


故曰:視不足者,視其虛絡,按而致之刺之,而刺之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以通其經,神氣乃平,謂但通經脉,使其和利,抑按虛絡,令其氣致。


又曰:太陰瘧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即取之,言其衰即取之也。


此皆隨而濟之,因其邪過經虛而氣或滯鬱也。


經曰:刺微者,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于不足,神氣乃得。


{按摩其病處,手不釋散,著針于病處,亦不推之。


使其人神氣內朝于針,移其人神氣令自充足,則微病自去,神氣復常。


岐伯曰:補必用員,員者行也。


行者移也。


謂行未行之氣,移未復之脉,此皆隨而濟之之證也。


所以然者,譬如人弱難步,則隨助之以力,濟之以舟,則彼得有所資,惡得不實其經,虛氣鬱于此而可免矣。


迎奪隨濟,其義如此。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6

卷之中


{他章又曰:追而濟之,註云:追,補也。


或云:追隨同一意,靈樞曰: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


若行若按。


如蚊虻止。


此又似徐緩之意,後人訓隨有隨即之意,謂邪去經虛,隨即用補以助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7

卷之中


○愚謂補法兼此數義,故其所釋,各有不同。


難經曰:迎而奪之者,寫其子也。


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


假令心病,火也。


土為火之子,手心主之俞,大陵也。


實則寫之,是迎而奪之也。


木者,火之母,手心主之井,中衝也。


虛則補之,是隨而濟之也。


迎者,迎于前,隨者,隨其後。


此假心為例,餘可類推,補寫云手心主。


所謂少陰無俞,手少陰與手厥陰同治也。


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內為陰,外為陽,裏為陰,表為陽,察其病之在陰在陽而調之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7

卷之中


如陰虛陽實,則補陰寫陽,陽虛陰實,則補陽寫陰,或陽并于陰,陰并于陽,或陰陽俱虛俱實,皆隨其所見而調之。


{一說男外女內,表陽裏陰,調陰陽之氣者,如從陽引陰,從陰引陽,陽病治陰,陰病治陽之類也。


機按。


素難所論,迎隨不同者,素問通各經受病言,難經主一經受病言。


病合于素問者,宜依素問各經補寫之法治之,病合于難經者,宜從難經子母迎隨之法治之,各適其宜,庶合經意。


又按,玄珠經曰:五運之中,必折其鬱氣,先取化源,其法,太陽司天,取九月,寫水之源,陽明司天,取六月,寫金之源,少陰司天,取三月,寫火之源,太陰司天,取五月,寫土之源,厥陰司天,取年前十二月,寫木之源,乃用針迎而取之之法也。


詳此迎取之法。


乃治氣運勝實淫鬱,故用此法以治之,與素難之法不同也。


賦曰:足之三陽,從頭下走至足,足之三陰,從足上走入腹,手之三陽,從手上走至頭,手之三陰,從腹下走至手,撚針逆其經為迎,順其經為隨。


假如足之三陽,從頭下走至足,撚針以大指向後,食指向前,為逆其經而上,故曰迎。


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後,為順其經而下,故曰隨。


三陰亦准此法。


機按。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7

卷之中


經曰:迎者迎其氣之方來而未盛也。


寫之以遏其衝,何嘗以逆其經為迎,隨者隨其氣之方往而將虛也。


補之以助其行,何嘗以順其經為隨?


所言若是,其誕妄可知矣。


豈可示法于人哉!


賦曰:迎者迎于前,隨者隨于後,迎接猶提也。


隨送猶按也。


針在孔穴之內。


如舟在急流之中,拽上曰逆,撐下曰順,拽上猶提也。


撐下猶按也。


故曰:迎而奪之有分寸,隨而濟之有淺深。


又曰:動退空,歇迎奪右而寫涼,推內進,搓隨濟左而補煖,動退空三字,明言提而出也。


推內進三字,明言按而入也。


迎隨即提按也。


機按。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7

卷之中


經言提針為寫,按針為補。


是知提按只可以言補寫,不可以釋迎隨之義。


賦曰:吸而撚針,左轉為寫為迎,呼而撚針,右轉為補為隨。


機按。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8

卷之中


經曰: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寫。


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


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已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


{呼謂氣出,吸謂氣入,轉謂轉動,捫循謂手摸,欲氣舒緩,切謂指按。


使經脈宣散,推按謂排蹙其皮,以閉穴,彈怒使脉氣滿爪下,置針準定,審視氣已平調,則慎守勿更改,使疾更生也。


即此觀之,則呼吸亦可以言補寫,不可以釋迎隨,且古人用針。


但曰轉曰動而已,並無所謂左轉為寫,右轉為補,可見賦中所說,率多無稽之談,學者師之,寧免謬妄。


或曰:針灸書有針法歌括,又有宏綱陳氏針法,今詳述之,以求質正,庶使知有所適從也。


歌曰:先說平針法,含針口內溫,按揉令氣散,掐穴故教深,持針安穴上,令他嗽一聲,隨其嗽天部,停針再至人,次提針向病,針退天地人。


{掐穴著力重些,最好令嗽一聲,左右用針轉入孔穴,則針易入不差,病人亦不知痛。


補必隨經刺,令他吹氣頻,隨吹隨左轉,逐歸天地人,待氣停針久,三彈更熨溫,出針口吸氣,急急閉其門,寫欲迎經取,吸則內其針,吸時須右轉,依次進天人,轉針仍復吸,依法要停針,出針吹出氣,搖動大其門。


{凡出針不可猛出,猛出必見血也。


必須作兩三次徐徐轉而出之,有暈針者,奪命穴救之,穴在手膊上側筋骨陷中,從肩至肘,正在當中即是,蝦蟆兒上邊也。


宏綱陳氏謂,取穴既正,用左手大指掐穴,右手置針穴上,令嗽一聲,隨嗽內針至分寸,候針數穴畢,停少時,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針細細動搖進 退搓撚,如手顫之狀,謂之催氣。


約行五六次,覺針下沉緊,卻用寫法,令患人呼氣一口,隨呼轉針,如針左邊,以右手大指食指持針,大指推前,食指向後,輕提針頭左轉,若針數穴,俱依此法,轉畢仍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針,卻用食指連搓三下,謂之飛。


卻輕提住針頭左轉,略退半分許,謂之三飛一退,依此行至五六次,覺針下沉緊,是氣至極矣。


再輕提住針頭,左轉一二次,如針右邊,以左手大指食指持針,大指向前,食指向後,依前法輕提針頭右轉,是針右邊寫法,欲出針時,令咳一聲,隨咳出針,此謂之寫。


補則依前法催氣畢,覺針下氣至,卻行補法。


令患人吸氣一口,隨吸轉針,如針左邊,捻針頭轉向右邊,以我之右手大指食指持針,以大指向後,食指向前,仍扲針深入一二分,使真氣深入肌肉之分,如針右邊,捻針頭轉向左邊,以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針,食指向前,大指向後。


仍捻針深入一二分。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8

卷之中


若針數穴,俱依此法,行畢停少時,卻用手指於針頭上輕彈三下。


如此三次,仍用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針,以大指連搓三下,謂之飛。


將針深進一二分,輕提針頭轉向左邊,謂之一進三飛,依此法行五六次,覺針下沉緊,或針下氣熱,是氣至足矣。


令病人吸氣一口,隨吸出針,急以手按其穴,此謂之補,機按。


已上二法,大同小異,但陳氏以搓為飛,他家以進為飛,無從可考,莫知誰是,其餘有可議者,詳辨於後,茲不復贅。


或曰:撚針之法,有左有右,有內有外,男子左寫右補,女人右寫左補,何謂也?


曰:以食指頭橫紋至指梢為則,撚針以大指食指相合,大指從食指橫紋撚上,進至指梢為左為外,從指梢撚下,退至橫紋為右為內,內針之時,須一左一右,撚入穴俞,經曰: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謂當刺時。


先以左手壓按彈怒爪切,使氣來如動脉應指。


然後以右手持針刺之,待氣至針動,因推針而內之,是謂補。


動針而伸之,是謂寫。


古人補寫心法,不出乎此,何嘗有所謂男子左寫右補,女人左補右寫也哉?


是知補寫轉針,左右皆可,但當識其內則補,伸則寫耳!


後人好奇,廣立諸法,徒勞無益。


或曰:今針家有十四法,又有青龍擺尾,白虎搖頭,蒼龜探穴,赤鳳迎源,龍虎交戰,龍虎升騰,子午搗臼,燒山火,透天涼,陽中隱陰,陰中隱陽,抽添法,調氣,進氣,納氣,留氣,種種諸法,亦可師歟否歟?


曰:此法多出針針賦,觀其自序可謂得之難,寶之至,考其針法,合理者少,悖理者多,錯雜紊亂,繁冗重復,今敢條陳,以俟明哲。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8

三才法


補者呼氣,初針刺至皮內,號曰天才,少停進針,刺至肉內,號曰人才。


又停進針,刺至筋骨之間,號曰地才。


得氣補之,再停良久,退針人部,待氣沉緊,倒針朝病,進退往來,飛經走氣,盡在其中。


寫者吸氣,針至天部,少停直至地部,得氣寫之,再停良久,退針人部,待氣沉緊,倒針朝病,施法同前,少停者,三息也。


再停者,五息也。


經曰: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者,謂徐出針而疾按之,則真氣不泄而實也。


疾出針而徐按之,則邪氣得出而虛也。


賦言內針作三次進,出針作三次退,與經文徐而疾,疾而徐之意,大不相合,且針出內而分三才,肉厚穴分,用之無礙,肉薄去處,法將何施,故針者惟當察其肉之厚薄,而酌其宜,庶幾無害。


經曰:刺有淺深,各正其理,此之謂也。


他篇又云:補法三次進,一次退。


{假如此穴五分,先針入二分,候得氣,再入二分,候得氣,更入一分,撞五分止,然後急出其針,便以左手大指按其針孔,勿令出血。


寫法一次進,三次退。


{假如此穴合針五分,便針入五分,候得氣,便退針二分,少停,又退二分,少停,候得氣,則起針,慢出不閉針孔,令其氣出,}與此補作三次進,二次退,寫作二次進,三次退,前後所言,亦自相矛盾矣。


經曰:義無斜下者,欲端以正也。


謂指直刺,針無左右也。


惟針陽分,或臥針取之,賦言倒針朝病,與經相反,其曰飛經走氣,考經無載,不敢妄議。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8

候氣法


病未退者,針下如根,推之不動,轉之不移,此為邪氣,吸拔其針,未可出針。


出則病復,再須補寫,停以待之,直候病勢已退,針下微鬆,如魚吞釣之狀,乃真氣至也。


方可出針豆許,搓而停之,補者吸之去疾,急捫其穴,寫者呼之去徐,不閉其穴。


經曰:八正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也。


四時者,所以分春夏秋冬之氣所在,以時調之也。


然八正謂八節之正氣也。


八風者,{東方嬰兒風,南方大弱風,西方剛風,北方大剛風,東北方凶風,東南方弱風,西南方謀風,西北方折風。


虛邪也。


謂乘人之虛而為病者也。


以時至者謂天應,太乙移居以八節之前後,風朝中宮而至者也。


{義具天元玉冊。


○如立春節前後數日,宜東北風,若于此時而得西南風,乃從後沖來,謂之虛邪。


如春分節前後數日,宜東風,若遇西風,亦謂之虛邪,應時者為正,沖時者為邪。


八正虛邪,宜避之而勿犯,若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藏,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四時之氣所在,謂春氣在經脉,夏氣在孫絡,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也。


機按。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8

候氣法


此以八節之正氣,候八風之虛邪,應時而來者,謂之正,非時而至者,謂之邪。


人能候而避之,無用于針刺也。


或有所犯,當隨四時之氣所在而調之。


此亦候氣之法也。


故集見于此。


經曰:凡刺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


如二分二至前後五日,氣未定也。


然候日月者,謂候日之寒溫,月之空滿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9

候氣法


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天寒無刺,天溫無凝,月生無寫,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是謂因天時而調血氣也。


{標幽賦謂,午前卯後,太陰生而疾溫,離左酉南,月死朔而速冷,此以月之生死為期,午前卯後者,辰巳二時也。


當此之時,太陰月生,是故月郭空無寫,宜疾溫之,離左酉南者,未申二時也。


當此之時,太陰月死,是故月郭盈無補,宜速冷之,將一月比一日也。


又云:望不補,晦不寫,弦不奪,而朔不濟者,望,每月十五日也。


晦,每月三十日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9

候氣法


弦,有上下弦,上弦,或初七或初八,下弦,或二十二或二十三,朔,每,月初一日也。


四時八正之氣者,謂四時正氣,八節之風,來朝于太乙者也。


{義具天元玉冊中}謹候其氣之所在而刺之,氣定乃刺者。


謂八節之風,氣靜定乃可以刺經絡之虛實。


故曆忌云:八節前後各五日,不可刺灸,以氣未定故也。


機按。


此亦因天時而用針刺,皆候氣之法也。


故附次焉。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9

候氣法


經曰:水下一刻,人氣在陽分,水下二刻,人氣在陰分,故病在三陽。


必候氣在陽分而刺之,病在三陰,必候氣在陰分而刺之。


謹候氣之所在,是謂逢時,是知氣之所在,謂之實,謂之來,氣之不在,謂之虛,謂之去。


故云刺實者,刺其來也。


刺虛者,刺其去也。


此言氣之存亡之時,以候虛實而刺之是也。


故曰: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候,百病不治,此之謂也。


又曰: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


至其變化,不可為度,然必從其經氣,辟除其邪,則亂氣不生,失時反候者。


如春氣在經脉,反刺絡脉,令人少氣,夏氣在孫絡,反刺經脉,令人解脉,秋氣在皮膚,反刺筋骨,令人寒慄,冬氣在骨髓,反刺肌肉,令人善忘,故刺不知四時之經,病之所在,反之則生亂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9

候氣法


經曰:寫實者,氣盛乃內針,針與氣俱內,以開其門,如利其戶,針與氣俱出,精氣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疾,搖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謂大寫,必切而出,大氣乃屈。


{切,急也。


疾出其針也。


大氣,大邪之氣。


補虛者,持針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內針,氣出針入,針孔四塞,精無從去,方實而疾出針,氣入針出,熱不得還,閉塞其門,邪氣布散,精神乃存,動氣候時,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


{言但閉密其穴俞,勿令其氣散寫,近氣,巳至之氣,遠氣,未至之氣,欲動經氣而為補,必候水刻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得時而調之追補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29

候氣法


經曰:邪氣中人,因其陰氣,則入陰經,因其陽氣,則入陽脉,無常處也。


在陽與陰,不可為度,從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遇,早遏其路。


{謂即寫之,徑路既絕,則邪氣無能為矣。


此所謂迎而奪之也。


帝曰:候氣奈何?


岐伯曰:夫邪去絡入于經也。


舍于血脉之中,如湧波之起,時來時去,不常在于所候之處。


故曰:方其來也。


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


又曰:無逢其衝而寫之。


{衝,謂應水刻數之平氣也。


工以為邪而寫之,則悞矣。


故曰:其來不可逢也。


候邪不審。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30

候氣法


若邪已過而寫之,則真氣脫,脫則不復,邪氣復至,而病益畜。


故曰:其往不可追也。


{邪巳隨經脉流去,不可復追使還也。


待邪至時,發針寫矣。


若先若後,血氣巳虛,其病不可取。


故曰:知其可取如發機,不知其取如扣椎。


{機者,動之微,應之速,椎者,動之甚,覺之遲,智者,動之微而即知。


故先時而早治,愚者,動之甚尚不覺。


故後時而失治,機微椎大,因以喻之。


故曰:知機道者,不可挂以髮,不知機者,扣之亦不發。


{髮,微物也。


不可挂以髮,比髮更微矣。


言氣微動,知機者而即知也。


故曰:上工之取氣,乃救其萌芽是也。


椎者,大杵也。


言氣巳大動,彼冥頑者,猶且不覺,正如以杵撞擊,亦不知也。


故曰:下工守其已成,因敗其時是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30

候氣法


經曰:真邪以合,波隴不起,候之奈何?


曰:審捫循三部九候之盛虛而調之,察其左右上下氣候不相類及相減者,審其病藏以期之。


{期,謂病在陽,則候氣在陽分而刺之,病在陰,則候氣在陰分而刺之,如水下一刻,人氣在陽分是也。


故曰: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處,不可以為工。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30

候氣法


經曰:三部九候者,頭為上部,手為中部,足為下部,部各有三候,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上部天,兩額動脉候頭角之氣。


上部地,兩頰動脉候口齒之氣。


上部人,耳前動脉候耳目之氣。


中部天,手太陰經渠動脉以候肺。


中部地,手陽明合谷動脉以候胸中。


中部人,手少陰神門動脉以候心。


下部天,足厥陰五里動脉以候肝。


下部地,足少陰太谿動脉以候腎。


下部人,足太陰箕門動脉以候脾胃。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30

候氣法


經曰:人身三陰三陽,其氣以何月各王幾日?


難經云:冬至之後,得甲子,少陽王,復得甲子,陽明王,復得甲子,太陰王,復得甲子,少陰王,復得甲子,厥陰王,王各六十日,此三陰三陽之王時日也。


少陽之至,陽氣尚微,故其脉乍大乍小,乍短乍長,陽明之至,猶有陰也。


故其脉大而短,太陽之至,陽盛極也。


故其脉洪大而長,陽極盛,則變而之陰。


故夏至後為三陰用事之始,太陰之至,陰氣尚微。


故其脉緊大而長,少陰之至,陰漸盛也。


故其脉緊細而微,厥陰之至,陰極盛也。


故其脉沈短以敦,陰盛極,則變而之陽,仍復三陽用事之始也。


此則三陰三陽之王脉,春溫夏暑秋涼冬寒,故人六經之脉,亦隨四時陰陽消長送運而至也。


故曰: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不可以為工。


{逆從,謂病有可治不可治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30

候氣法


經云:厥陰之至,其脉弦,少陰之至,其脉鉤,太陰之至,其脉沉,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濇,太陽之至,大而長,亦隨天地之氣卷舒也。


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之類,則五運六氣四時,亦皆應之而見于脉耳!


難經所論,以陰陽始生之淺深而言之也。


經曰:客氣謂六氣更臨之氣,主氣謂應四時正王,春夏秋冬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31

候氣法


○五藏各以時受病,非其時,傳以與之。


{時,謂王月,如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邪之類,非王月受邪,故各傳以與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31

候氣法


○邪氣客于身,取之以時。


故曰:春取絡脉,夏取分腠,秋取氣口,冬取經輸。


凡此四時,各以其時為齊,絡脉治皮膚,分腠治肌肉,氣口治筋脉,經輸治骨髓。


{邪者,不正之名,風寒暑濕飢飽勞逸,皆是邪,候可取之時而取之,如春氣在經脉之類。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31

候氣法


○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五行者,更貴更賤,{當時貴,失時賤。


以知死生而定五藏之氣,間甚之時。


機按。


賦言針下沉緊,為邪氣盛,針下微鬆,為正氣至,此但可以候氣于針下也。


必須參究素難諸說,始知四時八節,何者為邪?


何者為正?


犯之而有其時,中之而有其處,或以波隴之起,而察其外,或以三部九候,而診其內,知脉之異于常者為邪,審脉之應于時者為正。


如此,則取之以時,治之有準,庶幾萬舉而萬全也。


苟不知此,徒以賦言針下沉緊為邪,微鬆為正,或逢其衝而悞作邪者有也。


或追其往而謬為正者有也。


寧免偏之為害哉!


故比次素難諸說于此,實所以發賦之所未發歟?


或曰:靈樞經言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二刻,人氣在少陽,三刻,人氣在陽明,四刻,人氣在陰分,是一時辰,氣周于身僅二度,一日一夜,氣周于身只得二十五度,與日行陽二十五度,夜行陰二十五度,晝夜周身五十度之說不合,今醫纔言候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31

候氣法


多從此說,是歟非歟?


靈樞衛氣行篇云:榮氣周身五十度,無分晝夜,衛氣晝但行陽二十五度,不能入于陰,夜但行陰二十五度,不能出于陽,榮衛雖不同行,而周于身五十度皆同也。


故水下一刻,人氣在三陽,水下二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三刻,人氣在三陽,水下四刻,人氣在陰分,是一時八刻,周身四度有奇,方合晝夜周身五十度之說,此指榮氣言也。


他篇又謂,一時八刻,周身二度,雖亦靈樞經文,以理言之,當從衍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32

十四法


一切 凡欲下針之時,用兩手大指甲,于穴傍上下左右四圍掐而動之,如刀切割之狀,令血氣宣散,次用爪法,爪者,掐也。


用左手大指甲,著力掐穴,右手持針插穴有准,此下針之法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32

十四法


二搖 凡退針出穴之時,必須擺撼而出之,青龍擺尾亦用搖法。


故曰搖以行氣,此出針法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32

十四法


三退 凡施補寫,出針豆許,補時,出針宜寫三吸,寫時,出針宜補三呼。


再停少時,方可出針。


又一寫法,一飛三退,邪氣自退,其法,一插至地部,三提至天部,插針宜速,提針作三次出,每一次,停三息,宜緩,提時亦宜吸氣,故曰退以清氣,飛者,進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32

十四法


四動 凡下針時,如氣不行,將針搖之,如搖鈴之狀,動而振之,每穴每次,須搖五息,一吹一搖,按針左轉,一吸一搖,提針右轉。


故曰:動以運氣,白虎搖頭亦用此法。


又曰:飛針引氣,以大指次指撚針,來去上下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32

十四法


五進 下針後,氣不至,男左女右轉而進之,外轉為左,內轉為右,春夏秋冬各有淺深。


又有補法,一退三飛,真氣自歸,其法,一提至天部,三進入地部,提針宜速,進針三次,每停三息,宜緩,進時,亦宜吹氣。


故曰進以助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32

十四法


六循 下針後,氣不至,用手上下循之,假如針手陽明合谷穴,氣若不至,以三指平直,將指面于針邊至曲池,上下往來撫摩,使氣血循經而來。


故曰循以至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5 07:33

十四法


七攝 下針之時,氣或澁滯,用大指食指中指三指甲,于所屬經分來往攝之,使氣血流行。


故曰攝以行氣。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