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孔門四科十哲】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2-12-4 10:01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孔門四科十哲】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4 18:37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孔門四科十哲

 

論語先進篇:「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孔子此言,乃在周游列國歸魯之後,追憶當初厄於陳、蔡之間,門下弟子與共患難,所發感歎。

 

孔子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受業弟子多達三千人,身通六藝者七十,而其率眾弟子周游列國、受厄於陳蔡,實為一生從事教育事業的最盛時。

 

所以上孔子之言,雖屬感歎,也不可全視為感歎而已。

 

德行等四科,必孔門教事之四大實質內容,而顏淵等十人也正是孔門龍象,除曾子、有子因故不在外,這一名單似已代表了孔門高弟。

 

此即後世所謂的四科十哲。

 

四科之教,德行為本,通於其他三科,故以之居首。

 

言語指使命應對,外交辭令,在當時列國紛爭的情況下,特為重要,故居次。

 

再次政事,再次文學,可見孔子之言,出於慎重。

 

至於以顏淵等列入德行一科,以子貢等列入言語一科,以冉有、子夏等分別列入政事及文學科,並非如今日之科學專攻,各止於其所學,實則上列諸弟子均為通學,只是偏於某一科罷了。

 

此義張其昀於其所著孔學今義中言之甚詳,今摘錄該書第十一章「四科十哲」一節部分文如下:「孔門之教,主要在教人以為人之道,為人之道必相通,故謂此種學問為通學。」

 

為弟子時之孝弟僅信愛親,乃學之始,此即德行之科也。

 

及其長,當出仕宦,求有用於時。

 

子夏曰:『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此即邁入言語、政事之科矣。

 

凡此三科,前必有因,後必有變,人道必通於古今而始有歷史文化可言,此則必有典籍記載。

 

嘉言懿行,好古敏求,此即為文學之科。

 

故此四科,其道終始一貫,孔門即以此教來學。

 

來學之士,即以此學孔子。

 

學而有等次,乃有士與賢與聖之不同。

 

所不同者,在人不在學。

 

實則孔門四科,皆在同一學問中,特舉其為學成績之特優而言,其弟子乃有四科之分,非謂孔門乃截然有此四種學問也。

 

四科但舉十人者,乃門人從夫子於陳、蔡者。

 

惟舉從者,其不從者,雖有才德,亦不及也。

 

此節十人,有子、曾子皆不與焉。

 

非其德行不及諸子,當時適不從遊耳。

 

顏、曾、思、孟,昔賢稱為孔門正傳,有定論矣。

 

按孔廟祀典稱,自顏子配享後,以曾子補為十哲;

 

自曾子配享後,以有子補為十哲(一說子張),此四科十哲之名所由來也。

 

「按子張晚年,造詣頗純,觀其見危致命,見得思義,及執德宏、信道篤之言,則其造詣可知,其學能變化氣質也可知,故孔子稱之。」

 

(高懷民)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354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