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宋史】
宋史,為我國正史之一,凡四百九十六卷,述宋自太祖迄帝昺,十八主、三百二十年史事。
宋史之修,始自元世祖至元十六年(西元一二七九)宋亡之初。
惜因與遼、金二史體例之爭,遲之甚久,未能成書。
至順帝至正三年(一三四三),脫脫為相,予宋、遼、金各以正統,各繫年號,始克迅速進行。
自三月置局,至五年(一三四五)十月修成,凡歷時不及三年。
宋史修纂諸員,計都總裁脫脫、阿里圖二人,總裁帖睦爾達世、賀惟一、張起巖、歐陽玄、李好文、王沂、楊宗瑞等七人,史官、提調官各二十三人。
其體例一準史記、漢書,紀、志、表、傳並緒,計本紀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傳二百五十五卷。
宋史所憑藉之史料,遍及宋之起居注、時政記、日曆、實錄,及國史等,堪謂詳備豐富。
惜因該書卷帙浩繁,編修時日過短,致草率成篇,而為史家詬病;
或謂其無剪裁損益之功;
或謂其理、度二朝失之疏略;
或謂其編次失當,前後矛盾;
或謂其事蹟遺誤,事實謬舛,並迴護失實。
惟因此,原始史料得以完整保存,是其一幸事也。
至若後世志重修者,如王洙宋史質一百卷、柯維騏宋史新編二百卷、陸心源宋史翼四十卷,則雖未能饜學者之望,於有宋之史,仍不無小補。
宋史修成後諸版本,以至正五年杭州路刻者為最早,稱至正本;
明成化十六年(一四八○)刻於廣州者次之,稱成化本;
其後則依次為:南監本,嘉靖年間刻於南京國子監;
北監本,萬曆年間刻於北京國子監;
殿本,清乾隆四年(一七三九)刻於武英殿;
局本,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刻於浙江書局。
至於今日傳世常見之本,則以百衲本、殿本,與新校本最為通行:百衲本係以至正本殘卷配補成化本描潤影印而成,於民國二十三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
四十七年,復由臺灣商務印書館再版。
殿本分由臺灣藝文印書館及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問世。
新校本共有兩種:一為華岡版新刊本,計十冊,係由中國文化大學、中華學術院蔣復璁,錢穆、宋晞、方豪等十三位權威學者編纂,朱重聖、馬先醒、王吉林、石文濟等十餘位博士助編,以百衲本為底本,斷以句讀,重新排印、校定而成;
書末並附有大事年表、疆域變遷圖、重要戰役圖、重要參考書目、人名索引等;
由中國丈化大學出版部印行。
另一為新式標點本,係以百衲本、殿本、局本參校,依新式標點,重新排印成者;
由臺灣鼎文等書局發行。
此外,近人方豪、黎傑所撰宋史,及劉伯驥撰宋代政教史,則為研究宋代之史入門必讀之書。
(朱重聖)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049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