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哲學●人生哲學】
一、人生哲學的意義:人生哲學與形而上學及知識論是哲學的三大部門,也是人類知識的總體。
人生哲學是討論人生活動的各種問題;
形而上學是討論宇宙界各種問題;
而知識論則是求知的工具和知識的資料,用以解決宇宙人生兩大範圍一切問題的方法途徑。
知識論內分邏輯、認識論及科學的哲學。
形而上學內分宇宙論及本體論。
而人生哲學則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包括心靈哲學、價值哲學、社會哲學,凡個人行事、群體活動、一切人生事態的表現,皆在探討之列;
狹義的指討論高級價值問題之事,就是價值哲學或價值論,其中又分數種,其探討道德行為者為道德哲學或倫理學,講述美與藝術的內容及價值者為美學,討論宗教信仰及神學的真義者為宗教哲學,通常講人生哲學,是指狹義的而言。
這些都是西方哲學家的說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本來沒有這些名詞,不過現在研究中國哲學的人,亦多採用。
二、四書五經是中國人生哲學的寶典:中西哲學思想的發展,大致相同。
如孔、老的論道,是屬於本體論;
易經的陰陽消長,是探究宇宙現象的各種變化;
大學的格物致知,是讓治學的方法,以及名家的論辯,都可以說屬於知識論。
不過中華文化的中心傳統是儒家學說,而儒家學說的精華,如孔孟學說所表現的,都是極純正的人生哲學,甚至可以說只是倫理道德哲學。
孔孟學說極少討論物理和大自然,只研究尋求真理,以為人們行動判斷的準則,使避免陷於謬誤,尤其是分別善惡。
這種道德學是由人性產生的,平易近人,適合社會需要,不需要宗教來支持。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如也。」
就是要免談一切虛渺的形而上學,只向人類智慧尋求真理。
所以這一哲學不只適用於個人,而且適用於各個家庭、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並推而適用於整個世界、全體人類。
因此,先總統蔣公說:「四書五經是我們中國政治哲學和人生哲學的寶典。」
中國文化的政治原理是和道德原理相合的,所以亦可說四書五經是人生哲學的寶典。
四書是窮理盡性、濟世安民的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其義甚明,無庸多述。
至於五經:「詩以道志」,以溫柔敦厚為教」;
「書以道事」,以疏通知遠為教;
「禮以道行」,以恭儉莊敬為教;
「樂以道和」,以廣博易良為教;
「易以道陰陽」,以潔靜精微為教;
「春秋以道名分」,以屬辭比事為教;
無一不是人生哲學。
而且所有理論都可見之於實踐,不是一堆乾燥的抽象觀念,不作空言無根之論,對於人類實際生活多所啟示,所以成為中華民族統一的教材,歷久彌新。
三、中庸之道是中國最精微亦最切實際的人生哲學:先總統蔣公講中庸的要旨,說中庸之道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以來最精微而亦最切實際的人生哲學,「我們如果細心研究中庸一書而得其要旨,則立身處世,便可受用不盡,也可以說是已得我國古代哲學之精義,而無得於外求了。」
他引述程子序言對於中庸二字所下的定義,程子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蔣公更加以闡明,認為中乃是「大中至正」、「中立不倚」、「屹立不搖」之意,亦即「主敬立極」、「擇善固執」、「允執厥中」之謂。
庸就是至正、日常所見、日常所行,而無可變易的意思,就人生說,亦即自強不息之理。
「天下事物,都有一定不移的道理,而不是什麼玩弄奇巧的方法,可以僥倖一時,投機取巧而能成功的。
所以我們越是到最危險艱難的時候,亦只要平平常常的照正常的道理做去,不要慌張,不要紛亂,只求合理,只要適度,這樣終能達到我們的目的,這就是中庸之道」。
這些道理,可以說最精微而又切實際的人生哲學,經過蔣公的解釋,簡易明白,人人可以了解而實踐。
四、人生的責任與意義:人不能離群而獨立生存,所以人類應知共生共有共進化的真理。
孔孟學說是人生日常生活所必經諸問題的解答,以及人與人相處所必備條件的昭示,孔子曾自謂其道一以貫之,曾子解釋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恕是推己及人,可說是仁道,其要為本於大公,發於至誠,歸於求仁,固於執中,而成於力行,以率性盡性,達致人類共生共存共進化為目的。
其道合理(中)而平凡(庸),惟其合理,故能符合大多數人的需要,而為大多數人所接受;
惟其平凡,故易知易行,而能為大多數人所實踐。
國父與蔣公思想,實淵源孔子之教,一脈相承,因之,國父主張服務的人生觀,謂人應以一己的聰明才智為人群服務,以智能的大小,作服務與造福人群的比例,確定人生的責任,先知應覺後知,先覺應覺後覺。
蔣公亦謂:「生活之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
生命之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
這些思想就是光大一己的生命,以求仁道的發揚,貢獻一己的智能,以增進全民的福利;
亦即中庸所謂「成己」與「成物」,成己為體。
成物為同,是人生哲學的最高表現,這就達成道德價值在求至善的目的了。
人生哲學內涵廣博,非簡短篇幅所能盡意,本篇乃歸納其要點為以上四項,述其概要而已。
(陳立夫)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56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