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哲學●一解六亡】
原出自於大佛頂首楞嚴經(簡稱楞嚴經)卷五,其要義在於說明一心清淨,六根自然清淨。
楞嚴經卷四云:「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
…汝但於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
稱之為一解六亡。
其意是說,人之六根(根、耳、鼻、舌、身及意),是一種污染(煩惱)之媒體,劫走自家具足的覺性。
因此,從無始以來,眾生世界,就產生纏縛的糾結,未能超脫生死。
楞嚴經卷五偈云:「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
其內容是說凡與聖,結使(煩惱)與解脫原是同體同源。
若能超脫幻有的緣生而證得真空覺性(自信)即為解脫。
為了要解除無始以來之生死習氣的六根纏縛,首先必須慎重抉擇,從某一知根開始修證,以便其餘五根纏縛依次解除。
而且,六根既經解脫,連那一個清淨的境界亦隨之消失,而返還於本來自性(覺性),這就是一解六亡的涵義。
(陳榮波)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40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