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河套文化】
「河套」,又稱鄂爾多斯,即內蒙古之伊克昭盟。
約指黃河灣曲以內,及長城以北的地域而言。
河套地方,土地肥沃,自遠古以來,久為人類寄居之地,故其地之史前遺址甚多。
民國十二年(西元一九二三),法國神父桑志華(PereE.Licent)與德日進(PereP.TeilharddeChardin)二氏以三聖官(St.Jaques)天主堂為據點,在河套地方(包括寧夏省的水洞溝、沙拉烏蘇河兩岸,皆在黃土區域之北緣。)
從事考古及地質調查工作。
其後又至某地三次,發見舊石器時代之遺址及遺物甚多。
上述地址發見各種動物化石,保存均甚良好。
而人類化石僅有一門齒,由步達生(DavidsonBlack)研究,認為此齒約為七、八歲之兒童者。
至於石器,其原料多為石英岩,祇有少數為燧石。
製作方法,多將礫石打成石片或長石片,然後加以修理,使成工具;
使用石核者少。
器形可分為尖狀器、長刮器、雕刻器及削刮器等。
據斐文中的研究,無論由地質層序、動物化石,及石器之演進,皆可確定此一史前文化應介乎周口店的猿人文化與周口店的山頂洞文化之間,稱之為「河套文化」,居舊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十萬到二十萬年。
近六十年來,我國考古發見類似河套文化者,除河套南部的甘肅慶陽、河套西部的萬巴拉寺、寧夏之中衛及三聖宮等地,河套東部舊準葛爾旗(即陝西北部)一帶外,民國四十六年汪宇平在沙拉烏蘇河谷的大溝灣村,又找到右側頂骨一件和一根左大腿骨的下半。
五十一年在同一地點又發見了面骨。
舊石器中期文化遍及南北,如山西襄汾的「丁村文化」(民國四十三年發見)、湖北的「長陽人」(民國四十五年)、廣東曲江的「馬壩人」(民國四十七年)、貴州的「銅梓人」(民國六十一年)、山西的「許家窯人」(民國六十三年),及陝西的「大荔人」(民國六十七年)均屬之。
(宋晞)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91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