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佛性】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2-12-3 06:52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佛性】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佛性

 

佛者,覺也。

 

此能覺悟之性,名為佛性。

 

又不增減不垢淨,不改之義也。

 

華嚴經三十九曰:「佛性甚深真法性,寂滅無相同虛空。」

 

佛性是空寂自性,故云寂而不動,感而遂通。

 

此種空寂性,遍一切處。

 

天台摩訶止觀云:「一念三千」,於一念心中具開顯義。

 

而此自性也,含攝一切染淨之法,可凡可聖,可染可淨,但佛性是覺悟之性,雖含攝一切法,卻與迷妄不相應,而與無漏淨德相應,所以眾生雖在迷,甚至受罪受苦,但其佛性卻不增不減,不變易,不受罪。

 

涅槃經:「如來常住無有變易」,又佛性不變易,能通因果,而不改自體之性,「如麥之因,麥之果,麥之性不改故」,是就法性妙理而言。

 

就行佛性而言,則轉凡夫八識而成佛德四智:一、成所作智,二、平等性智,三、大圓鏡智,四、妙觀察智之種子名行佛性。

 

法華經云:「佛種從緣起。」

 

此種子是從緣起,非本具,乃能依佛菩薩的教化,聞、思、修,發心熏習而有,因從緣起,所以是性空。

 

如鐘具有聲性,不扣恆常空寂,遇緣扣則有聲。

 

此種聲性,亙存不變易,但是遇緣才有,故聲性性空。

 

然佛果是真實不壞,但是以因緣而有。

 

故佛法以善緣法緣為增上緣。

 

唯能善法緣,唯能對人類社會國家有良好的影響,故以佛性顯明之心理事行,都是悲智的菩薩精神。

 

天地以人為主,人以心為主。

 

故論人心,即仁心。

 

釋迦牟尼佛譯曰,能仁。

 

儒亦曰:「人者,仁心也。」

 

可知人心之能生性,而聖者為培育「生善」而去惡,則天地和祥,世界幸福。

 

佛教學說,是最清楚明析心法的至理。

 

今再就佛性幾種解釋:一、自性住佛性,是真知之理,自性常住無有變改,一切眾生本有性故名。

 

二、引出佛性,眾生必假修習智慧禪定之力,方能引發本有之佛性,故名。

 

三、至得果佛性,修果滿足,至於果位時,本有之佛性了了顯現,故名。

 

(見華嚴孔目章),更再有五種淺顯說明佛性,因果成全之理;

 

一正因佛性,二了因佛性,三緣因佛性。

 

(此三者即三因佛性)四、果佛性,菩提之果也,正覺之智謂之菩提。

 

五、果果佛性,大涅槃也(究竟義),以菩提之智,顯涅槃之理,故云果之果。

 

法華文句十曰:「佛性有五,正因佛性通互本當,了緣佛性種子本有,非適今也。

 

果性,果果性,定當得之。」

 

是以人人可作聖賢,人可得成佛,祇要吾人能善自調心,長養智德,悲心濟眾,淨化思想,可自度而度人,可自利而利人。

 

所謂己達人達是也。

 

佛性論四卷,真諦譯,一切佛典所載,言及佛性,比比皆是。

 

蓋一切淨法是佛性所顯。

 

(釋曉雲)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67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