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形上學】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2-12-3 06:50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形上學】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形上學

 

形上學,在哲學領域中是最深奧、最富哲學思惟旨趣的一支學問。

 

雖然在人類思想史上,每一個時代都有人起來懷疑它的價值,但是哲學家對它的關懷卻有增無減。

 

由於這門學問首創於西方,因此關於它的意義與內容,我們也必須根據西方哲學的變遷與發展,加以把握。

 

形上學是英文Metaphysics的中譯,它的字源來自於西元前一世紀亞里斯多德學派學者安德羅尼古斯(AndronicusofRhodes)的命名,原意是tameta’taPhysika-「物理學之後者」。

 

原來,亞里斯多德去世之後,學院子弟束書不觀,亞氏著作漸遭遺忘,在經歷戰亂之後,流落到羅馬,為安德羅尼古斯搜輯出版,由於其中一部分沒有名稱,且深奧難解,遂排列在亞氏物理學之後,因以得名。

 

然而,這種安排是否妥當呢?

 

根據原書內容的考察,我們發現這部書在亞氏哲學中確實凌越一般知識之上,有其嚴肅崇高的地位,因為亞氏清楚地意識到這門學問在對象、方法、價值上,截然與一般科學不同。

 

我們由形上學第四書的首節:「有一種學問(形上學)研究存有物本身及其根本屬性。

 

它不同於任何其他所謂的特殊科學,蓋特殊科學沒有一科會以普遍的方式來思考存有物本身。

 

它們只抽離存有物的某一部分,而且研究這一部分的屬性,例如數學。」

 

可以看出,形上學一詞的命名不僅是恰當的,而且就實質內容而言,亞氏也明白地賦予了形上學的課題-一切存在事物的終極說明。

 

但是,亞氏形上學在西方哲學史上的影響並不只在賦予形上學的課題與性質,更重要的是思考的方向與概念結構。

 

因為,雖然亞氏提出了存有物的觀念,但事實上,亞氏的思想卻毫不猶豫地順著因果思考與實體範疇,指向實在界最終原理原因的把握,其中更以上帝作為理論的歸宿。

 

亞氏認為:存有世界的紛紜錯雜,只有透過實體才能充分掌握,因為實體無論在存在上、邏輯上、知識上,都先於其他事物,是其他事物的基礎。

 

換言之,在亞氏心目中,一旦我們能夠完全理解實體的結構原理與原因,則存有物的性格也可以迎刃而解。

 

因此。

 

當代形上學家在批評亞氏哲學時,就曾不保留地指出,亞氏雖然指出了形上學的對象是存有物之所以為存有物,但所完成的理論卻只是一套「實體-神學」。

 

中古世紀是基督信仰的時代,教會一度受到柏拉圖的影響,但十三世紀的士林哲學則明顯地以亞氏哲學為宗。

 

士林哲學的巨擘多瑪斯(Thomas),雖然曾堅持形上學的直接對象是存有物本身,但整個系統的歸趨卻不得不以無限實體-上帝的存在,作為存有界的最終原因。

 

在此,我們看到基督信仰如何與亞氏哲學取得協調。

 

可是,形上學並沒有因為中古世紀基督信仰的權威使它更為確定,相反的,當西方哲學接受文藝復興以來新興科學的衝激後,哲學家在知識論的反省,使形上學的性質與地位開始變化。

 

事實上,亞氏哲學的影響仍舊非常深遠,因為無論是理性主義,還是經驗主義,始終在實體觀念的籠罩之下思考,所不同的是,前者企圖以嚴密科學的演繹法維護重建形上學,後者則在尊重經驗的旗幟之下,不遺餘力地摧毀實體觀念的價值。

 

直到康德批判哲學出現,形上學的思考才有了全新的展向。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藉著現象與物自身的區分,一方面指出傳統形上學逾越了知性的限度,無可避免地流為獨斷;

 

另一方面,將傳統形上學的重要概念,諸如實體、因果關係,內攝為知性先天的範疇,使得形上學成為純粹知性的邏輯。

 

於是,形上學在康德手上不再是存在界最終原因的思辯,而演變為經驗界知識所以可能的內在條件的研究,以及一切概念不合法使用所造成形上獨斷的批評。

 

康德之後,十九世紀的西方哲學,大體沿著兩條進路發展,但無形之間卻都受到康德的決定。

 

實證論的系統繼承了康德反形上學的立場,將哲學限定為各種特殊科學的綜合;

 

觀念論則繼承康德心靈塑造實在的主張,視形上學為觀念發生過程的分析。

 

由是,形上學的價值,再度淪為學者聚訟不決的問題。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初期,三十年代邏輯實證論學者對形上學的質疑,就是一個典型。

 

但形上學並未因此中絕,相反的,它在歐陸哲學中,卻又有了嶄新的發展,其間,海德格的影響更是歷久不衰。

 

海德格認為西方傳統的形上學,早已遺忘了形上學的真正課題,困陷在「存有-神學」(Onto-theology)的窠臼中,未能如實回應存有的召喚。

 

在海德格心目中,形上學的本務應是理解「存有者的存有」(TheBeingofBeing),即那使一切存有者展開存在活動的創造根源,而不是耽溺於一種表象思惟中,以因果關係架構宇宙生存的故事。

 

雖然海德格這種形上取向迄今未被英美分析哲學所信服,但近三十年來,英美反形上學之風漸漸緩和,不少傑出的分析哲學家,以邏輯解析的方法開始致力於存有範疇的徵定,在這裏,我們似乎可以看到康德的影響。

 

綜合前述,可以確定形上學的意義,在西方哲學史上並無一致接受的定義,但在形上體系的林立紛歧中,我們仍然發現一項共通點,就是:它代表人類理性的最大的企圖,一種對存在界或經驗界給予終極合理詮釋的努力。

 

雖然,兩千多年來,形上學的思考並未真正為它的問題提供確定不移的答案,但人類理性在形上學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已然影響決定了文明歷史的腳步,並且滲透到道德、科技、政治、經濟各個層面。

 

因此,形上學的價值不應受到排斥,而應該肯定它在追尋最後真理的努力中,已使得我們愈加體認到人性的尊嚴與真理的可貴。

 

(袁保新)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55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