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金針秘傳】 [打印本頁]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04
標題: 【金針秘傳】

金針秘傳


書名 金針秘傳


分類 針灸


品質 0%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9%87%91%E9%87%9D%E7%A7%98%E5%82%B3/index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04

一、論針灸學之淵源及真傳之難得


世人每以針灸學術,久已失傳。


又有謂針灸家多守秘密,靳其術而不傳,此皆未悉針灸學之甘苦,是以有此想當然之說耳。


無論何種學術,凡可以文字相傳者,多屬其中之糟粕。


若其精華所在,絕非文字可以相傳。


其中之曲折奧妙,非由耳提面命不可,甚至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


孟子所謂大匠誨人,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非故靳其術而不傳,實有千言萬語,而不能領略一二者。


即孟子之所謂巧,乃學術之精華也。


針灸之學,精華多而糟粕少。


所以數千年來,能得其真傳者,一代不過數人,職此故也。


即以文字可傳者而論,似乎《內經》、《難經》所有之文字,即由上古相傳而來,必無謬誤,無如五代以前,印書之學,尚未發明,各種書籍皆有手抄,甚為難得。


又易錯落舛誤,一經世亂,往往焚毀無遺,此相傳之一難也。


秦漢以上,各種學術率以口耳相傳,未能筆之於書,人存則學存,人亡則學亦亡,此相傳之二難也。


有此二難,是以上古學術,存於今者,十不逮一,並非故守秘密,靳而不傳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04

一、論針灸學之淵源及真傳之難得


針灸一道,首重經絡穴道,次即手法針法。


如《靈樞》、《素問》、《難經》等書,皆為針灸家之祖籍。


數千年來,無能出其范圍,但某經某穴、主治某病、即已略而弗詳。


至某穴應如何下針,某病應如何寒溫補瀉,更不得其要領,何也?


考《內經》、《難經》而外,專論經絡穴道及主治病症者,據《隋書經籍志》尚有《明堂孔穴》五卷、《明堂孔穴圖》三卷。


《唐志》有《黃帝內經明堂》十三卷、《黃帝十二經脈明堂五臟圖》一卷、《黃帝十二經明堂偃側人圖》十二卷、《黃帝明堂》三卷。


又隋之楊上善《黃帝內經明堂類成》十三卷、楊元孫《黃帝明堂》三卷,皆足以補《內》、《難》之不足。


無如今世一字無存,如但守《內經》、《難經》,即各經穴道,尚不能備,何論其他。


幸有晉人皇甫士安,當漢魏經籍散亡之後,以上各書尚未殘缺,得以搜羅纂輯。


著為《甲乙經》十二卷,垂示後人。


至今學針灸者,能知某經有若干穴,某穴確在某處,某病宜取某穴,及各穴應如何下針,皆以 《甲乙經》為根據,除此以外,更無可考。


是以《甲乙經》之有功於醫,直與《內經》、《難經》並垂不朽。


針灸家更宜奉為金科玉律,不可不熟讀而深究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05

一、論針灸學之淵源及真傳之難得


由晉宋以迄隋初,百數十年之間,大亂迭興,學術道喪,醫學尤荒。


除王叔和之《脈經》、葛洪之《肘後方》、褚澄之《褚氏遺書》、巢元方之《病源》以外,更無他種醫書流傳。


針灸之書,更無有起而述之者。


至唐初孫思邈真人著《千金方》,始稍稍論及針灸,而王燾著《外台秘要》,即以針灸為絕無所用,惟於六朝人之方劑,則廣收博采,一字不遺。


因此有唐一代,談針法者絕少,《內》、《難》、《甲乙》之學,至此幾乎失傳矣。


史雖盛稱狄梁公腦後下針,贅疣立墜,僅堪播為美談,並無一字撰述,此則深可痛惜者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05

一、論針灸學之淵源及真傳之難得


趙宋崛興,居然為醫設學,定考醫程式,造就醫學人才。


命林億、高保衡等,校正《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書傳世,官家著有《惠民和劑局方》、《聖濟總錄》諸書,嘉惠醫林。


於針灸一科,並極留意,朝廷以世傳針砭之法,方術不同,易滋訛舛,於是命尚藥奉御王惟一等,考求古代明堂氣穴經絡之說,鑄有銅人二具,天聖五年十月制成。


奉詔一置醫官院,一置大相國寺仁濟殿。


又命纂集舊聞,訂正訛謬,著為《銅人穴針灸圖經》三卷,刊刻頒布,俾資遵守。


前代失傳之《明堂圖說》,至是始復傳於世。


凡讀《內》、《難》、《甲乙》者,可以有所考鏡矣。


又據周密《齊東野語》云:舅氏章叔恭,襄州日,嘗獲銅人背面二器,相合則渾然全身。


後由趙南仲歸之內府,叔恭嘗寫有銅人背面二圖云云,則宋時內府銅人不止王惟一所制一種。


王制之銅人,當為全身,故可分置二處,此為兩面相合而成,不知何時何人所作,其異同優劣如何,俱不可考。


即章叔恭所繪之圖,亦不可得見,至為可惜,今言孔穴圖者,惟《銅人穴圖經》略存梗概耳。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05

一、論針灸學之淵源及真傳之難得


王惟一所制,章叔恭所繪,皆只有正背二面,側伏尚不完全。


惟世傳《明堂灸經》所繪之圖,兼及側面伏面,足補兩種銅人之不足,益可寶貴。


惟此書不題著書人姓名,惟題西方子撰,想系宋之高人隱士,精於灸術,不屑以醫著名者之所為也。


元明之間,針灸之學益微,歷代傳習不廢者,只有席氏一家。


考明陳會著有《神應經》一卷,卷首列有宗派圖,稱梓桑君席宏達得針灸真傳,世世專精,九傳而至席華叔,十傳而至席信卿,十一世始傳於陳會。


會即廣傳其術,共授二十四人,得其真傳者有二人,一為康叔達,一為劉瑾。


書中有席宏達傳授誓詞,謂傳道者必盟天歃血,立誓以傳,當於宗派圖下注其姓名。


如或妄傳非人,私相付度陰有天刑,明有陽譴云云,此針灸家誓守秘密之明證。


但《內經》即有勿傳非人之語,當以針法易習難精,深恐無識之徒,得其皮毛,肆意圖利,貽害病患,故鄭重傳授,藉以垂戒耳。


明季大江南北,以針名世者,尚有二家。


一為姑蘇凌漢章,其於周身穴道,不須按揣,隔衣針之,亦百不失一,所謂目無全牛者也。


一為六合李千戶,針法亦極精,但其按穴必須去衣折量,先以墨點記其應針之穴,然後下針。


其術不同,而神乎其技,則初無二致,人謂其異曲同工。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05

一、論針灸學之淵源及真傳之難得


元明之間,有一秘密之針灸書,得之者視如枕中鴻寶,名曰《衛生針灸元機秘要》。


萬歷中太醫院官楊繼洲得其書,謂當公之於世,乃為之補輯刊刻,易其名曰《針灸大全》。


同時有高武者,著有《針灸聚英》、 《針灸節要》諸書。


凡歷代相傳之針法灸法,及針灸家之備歌各賦,多搜括無遺。


元王國端之《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亦多錄私相傳誦之歌括歌賦。


蓋皆熱心針灸學,惟恐古法失傳,同抱一普及公開之思想者也。


吾師黃石屏先生為人治病,亦隔衣下針,無須留意揣量穴道,而自然百無一誤。


蓋與明季凌漢章所傳針法,為一脈相傳,固由於周身穴道爛熟胸中,無須臨時脫衣挨按,然其隨手下針百無一誤者,另有取穴準確之法,較之脫衣挨按,尤為迅速。


故鄙人平生治病亦遵吾師之法,隔衣下針,並非故為所難,亦由習之既久反較脫衣為易。


此等處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


將來實習時,吾師所傳隔衣下針之法,當可望其普及也。


習針科者,對於暈針及吸針之解法,務宜講明有素,庶不致臨事倉皇。


暈針固險,而吸針尤險而危。


昔朱丹溪有一門人,為病者用針,針為氣所吸,牢不可拔,而吸入甚速。


其人急趨丹溪求教,丹溪聞之變色曰:吾不能解,惟速求可久先生。


葛至,急於他穴下一針,其吸入之針,應手射出。


可見針法自有真傳,到此緊要關頭,絲毫不容假借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06

二、醫經錄要


《漢書藝文志》醫經者錄凡七家,二百一十六卷。


計《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 《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今傳於世者,只《靈樞》九卷、《素問》九卷,合為《黃帝內經》十八卷,扁鵲《難經》二卷。


其余各家,久已湮沒失傳。


嘗謂醫經傳自上古,其時方劑未興,所賴以治病者,惟恃針灸而已。


古聖針灸之術,存於今之《內》、《難》兩經者,已十不逮一。


居今日而講求針灸之學,斷未有不讀《內》、 《難》,而能洞悉原委者。


以《內》、《難》諸經為一切針法所自出,方脈家尚在必讀,針灸家更不可不詳考貫通。


但今之習針灸者,如責其先讀《內》、《難》諸經,未有不望洋而嘆。


茲擇其最關重要,為針灸家所萬不可不知者,於《內經》選錄數篇,《難經》則錄自六十二難以後二十條,為學人立一基礎,較之毫無根底,以訛傳訛者,固有天壤之別。


倘由此而探本尋源,推求經義,其造詣更未可限量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06

一《靈樞經脈》篇


此篇為醫學之大本原,無論方脈針灸兩家,皆不可不熟讀深思,心知其意。


凡人身臟腑經絡,如何貫通,如何聯絡,十二經之界限起止,以及分經辨症之所以然,皆歷歷分明,絲毫不紊。


非上古之神聖,何由推測而知。


針灸家如不讀此篇,非但不知辨症,且亦無從下手,真乃針灸家之金科玉律,萬不可不讀之大文也。


雷公問於黃帝曰:禁服之言,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制其度量,內次五臟,外別六腑,愿盡聞其道。


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穀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雷公曰:愿卒聞經脈之始生。


黃帝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


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


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09

一《靈樞經脈》篇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栗不復。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09

一《靈樞經脈》篇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上入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


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


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是動則病洒洒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


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則脹滿。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09

一《靈樞經脈》篇


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膽,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10

一《靈樞經脈》篇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


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


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內後廉,行手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是動則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10

一《靈樞經脈》篇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


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卻入耳中;


其支者,別頰上抵鼻,至目內,斜絡於顴。


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肘臂外後廉痛。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10

一《靈樞經脈》篇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上額交巔;


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


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


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中;


其支者,從內左右,別下貫胛,扶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中,以下貫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


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如結,如裂,是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腳皆痛,小指不用。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11

一《靈樞經脈》篇


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邪趨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人跟中,以上內,出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


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KTKT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


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干及痛,煩心心痛,黃膽腸,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灸則強食生肉,緩帶披發,大杖重履而步。


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14

一《靈樞經脈》篇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


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14

一《靈樞經脈》篇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屬三焦;


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


是動則病耳聾渾渾,嗌腫喉痹。


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痛,頰痛,耳後肩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16

一《靈樞經脈》篇


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


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後;


其支者,別銳,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


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銳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16

一《靈樞經脈》篇


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


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


其支者,復從肝別貫隔,上注肺。


是動則為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干,面塵脫色。


是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16

一《靈樞經脈》篇


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太陰者行氣溫於皮毛者也,故氣不榮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皮節,津液去皮節者則爪枯毛折,毛折者則毛先死,丙篤丁死,火勝金也。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髦色不澤,故其面黑如漆紫者,血先死,壬篤癸死,水勝火也。


足太陰氣絕者則脈不榮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軟,肌肉軟則舌萎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篤乙死,木勝土也。


足少陰氣絕則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則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親則肉軟卻,肉軟卻故齒長而垢,發無澤,發無澤者骨先死,戊篤己死,土勝水也。


足厥陰氣絕則筋絕,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氣,而脈絡於舌本也,故脈弗榮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也。


五陰氣俱絕則目系轉,轉則目運,目運者為志先死,志先死則遠一日半死矣。


六陽氣絕,則陰與陽相離,離則腠理發泄,絕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17

一《靈樞經脈》篇


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


其常見者,足太陰過於外踝之上,無所隱故也。


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


六經絡手陽明少陽之絡,起於五指間,上合肘中。


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故衛氣已平,營氣乃滿,而經脈大盛。


脈之卒然動者,皆邪氣居之,留於本末;


不動則熱,不堅則陷且空,不與眾同,是以知其何脈之動也。


雷公曰:何以知經脈之與絡脈異也?


黃帝曰: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脈之見者皆絡脈也。


雷公曰:細子無以明其然也。


黃帝曰:諸絡脈皆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而出,入復合於皮中,其會皆見於外。


故諸刺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雖無結,急取之瀉其邪而出其血,留之發為痹也。


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


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矣;


胃中有熱,魚際絡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


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


凡刺寒熱者皆多血絡,必間日而一取之,血盡而止,乃調其虛實;


其小而短者少氣,甚者瀉之則悶,悶甚則仆不得言,悶則急坐之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17

一《靈樞經脈》篇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


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KT,小便遺數,取之去腕半寸,別走陽明也。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裡,去腕一寸半,別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


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別走太陽也。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系於心,包絡心系。


實則心痛,虛則為頭強,取之兩筋間也。


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


其別者,上走肘,絡肩。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18

一《靈樞經脈》篇


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別也。


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


其別者,上循臂,乘肩,上曲頰偏齒,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


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痹隔,取之所別也。


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


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也。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去踝七寸,別走少陰。


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


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


實則厥,虛則痿,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


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


其病氣逆則喉痹瘁喑,實則狂巔,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


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


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也。


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


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


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者也。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


其別者,徑脛上睪,結於莖。


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別也。


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


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取之所別也。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


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挾脊之有過者,取之所別也。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


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


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


絡脈異所別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19

二《靈樞本輸》篇


此篇為針灸家依經認穴,扼要治病之祖,其十二經五臟六腑之井滎俞經合各穴之發明。


非開天明道之聖人不能通曉,非後世言解剖者,所能幾其萬一。


凡人周身之穴道,及用針灸治病之方法,俱由此篇逐漸發明,尤為針灸家不可不讀。


黃帝問於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絡脈之所別處,五輸之所留,六腑之所與合,四時之所出入,五臟之所溜處,闊數之度,淺深之狀,高下所至。


愿聞其解。


岐伯曰:請言其次也。


肺出於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內側也,為井木;


溜於魚際,魚際者,手魚也,為滎,注於太淵,太淵,魚後一寸陷者中也,為;


行於經渠,經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為經,入於尺澤,尺澤,肘中之動脈也,為合,手太陰經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19

二《靈樞本輸》篇


心出於中衝,中衝,手中指之端也,為井木;


溜於勞宮,勞宮,掌中中指本節之內間也,為滎;


注於大陵,大陵,掌後兩骨之間方下者也,為;


行於間使,間使之道,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有過則至,無過則止,為經,入於曲澤,曲澤,肘內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為合,手少陰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19

二《靈樞本輸》篇


肝出於大敦,大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為井木;


溜於行間,行間,足大指間也,為滎;


注於太衝,太衝,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為;


行於中封,中封,內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則宛,使和則通,搖足而得之,為經;


入於曲泉,曲泉,輔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厥陰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20

二《靈樞本輸》篇


脾出於隱白,隱白者,足大指之端內側也,為井木;


溜於大都,大都,本節之後,下陷者之中也,為滎;


注於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為;


行於商丘,商丘,內踝之下,陷者之中也,為經,入於陰之陵泉,陰之陵泉,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為合,足太陰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20

二《靈樞本輸》篇


腎出於涌泉,涌泉者,足心也,為井木;


溜於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為滎,注於太谿,太谿,內踝之後,跟骨之上,陷中者也,為;


行於復溜,復溜,上內踝二寸,動而不休,為經,入於陰谷,陰谷,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少陰經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20

二《靈樞本輸》篇


膀胱出於至陰,至陰者,足小指之端也,為井金;


溜於通谷,通谷,本節之前外側也,為滎;


注於束骨,束骨,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


過於京骨,京骨,足外側大骨之下,為原,行於昆侖,昆侖,在外踝之後,跟骨之上,為經;


入於委中,委中,中央,為合,委而取之,足太陽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21

二《靈樞本輸》篇


膽出於竅陰,竅陰者,足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


溜於俠谿,俠谿,足小指次指之間也,為滎;


注於臨泣,臨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為;


過於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為原;


行於陽輔,陽輔,外踝之上,輔骨之前,及絕骨之端也,為經;


入於陽之陵泉,陽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為合,伸而得之,足少陽也。


胃出於厲兌,厲兌者,足大指內次指之端也,為井金;


溜於內庭,內庭,次指外間也,為滎;


注於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內間上行二寸陷者中也,為;


過於衝陽,衝陽,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為原。


搖足而得之;


行於解谿,解谿,上衝陽一寸半陷者中也,為經,入於下陵,下陵,膝下三寸,骨外三裡也,為合;


復下三裡三寸為巨虛上廉,復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也,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陽明胃脈也,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是足陽明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21

二《靈樞本輸》篇


三焦者,上合手少陽,出於關衝,關衝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


溜於液門,液門,小指次指之間也,為滎;


注於中渚,中渚,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過於陽池,陽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為原;


行於支溝,支溝,上腕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也,為經;


入於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為合,屈肘乃得之,三焦下,在於足大指之前,少陽之後,出於中外廉,名曰委陽,是太陽絡也。


手少陽經也,三焦者,足少陽太陰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腸,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閉癃則瀉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21

二《靈樞本輸》篇


手太陽小腸者,上合手太陽,出於少澤,少澤,小指之端也,為井金;


溜於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節前陷者中也,為滎;


注於後谿,後谿者,在手外側本節之後也,為;


過於腕骨,腕骨,在手外側腕骨之前,為原;


行於陽谷,陽谷,在銳骨之下陷者中也,為經;


入於小海,小海,在肘內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為合,手太陽經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23

二《靈樞本輸》篇


大腸上合手陽明,出於商陽,商陽,大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


溜於本節之前二間,為滎;


注於本節之後三間,為;


過於合谷,合谷,在大指岐骨之間,為原,行於陽谿,陽谿在兩筋間陷者中也,為經,入手曲池,在肘外輔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為合,手陽明也,是五臟六腑之,五五二十五,六六三十六也。


六腑皆出足之三陽,上合於手者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23

二《靈樞本輸》篇


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一。


次任脈側之動脈,足陽明也,名曰人迎,二。


次脈手陽明也,名曰扶突,三。


次脈手太陽也,名曰天窗,四。


次脈足少陽也,名曰天容,五。


次脈手少陽也,名曰天牖,六。


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七。


次脈頸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府。


腋內動脈,手太陰也,名曰天府。


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刺上關者,不能欠,刺下關者,欠不能。


刺犢鼻者,屈不能伸,刺兩關者,伸不能屈。


足陽明挾喉之動脈也,其在膺中。


手陽明次在其外,不至曲頰一寸。


手太陽當曲頰。


足少陽在耳下曲頰之後。


手少陽出耳後,上加完骨之上。


足太陽挾項大筋之中發際。


陰尺動脈在五裡,五之禁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23

二《靈樞本輸》篇


肺合大腸,大腸者,傳道之府。


心合小腸,小腸者,受盛之府。


肝合膽,膽者,中精之府。


脾合胃,胃者,五穀之府。


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


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臟。


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腑也。


是六腑之所與合者。


春取絡脈諸滎大筋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


夏取諸孫絡肌肉皮膚之上。


秋取諸合,余如春法。


冬取諸井諸之分,欲深而留之。


此四時之序,氣之所處,病之所舍,藏之所宜。


轉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


痿厥者,張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23

三《靈樞九針十二原》篇


此篇為《內經》言針法之祖。


雖所用之針,古今沿革不同,而所云針法之精微奧妙,萬世不能出其范圍。


針灸家不讀此篇,是數典而忘其祖,不知其如何措手矣。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子萬民,養百姓,而收其租稅。


余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


余欲勿使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


令可傳於後世,必明為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經紀。


異其章,別其表裡,為之終始。


令各有形,先立針經。


愿聞其情。


岐伯答曰:臣請推而次之,令有綱紀,始於一,終於九焉。


請言其道。


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睹其疾,惡知其原。


刺之微,在速遲,粗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空中之機,清靜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道,叩之不發,知其往來,要與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獨有之。


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


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24

三《靈樞九針十二原》篇


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


大要曰: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


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察後與先,若存若亡,為虛與實,若得若失。


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


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


按而引針,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


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去如弦絕,今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


持針之道,堅者為寶,正指直刺,無針左右,神在秋毫,屬意病者,審視血脈者,刺之無殆。


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衛,神屬勿去,知病存亡。


血脈者,在橫居,視之獨澄,切之獨堅。


九針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針,長一寸六分,二曰員針,長一寸六分,三曰針,長三寸半;


四曰鋒針,長一寸六分;


五曰針,長四寸,廣二分半;


六曰員利針,長一寸六分;


七曰毫針,長三寸六分,八曰長針,長七寸,九曰大針,長四寸。


針者,頭大末銳,去瀉陽氣。


員針者,針如卵形,揩摩分間,不得傷肌肉,以瀉分氣。


針者,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


鋒針者,刃三偶,以發痼疾。


針者,末知劍鋒,以取大膿。


員利針者,大如,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


毫針者,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養,以取痛痹。


長針者,鋒利身薄,可以取遠痹。


大針者,尖如挺,其鋒微員,以瀉機關之水也。


九針畢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25

三《靈樞九針十二原》篇


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


故針陷脈則邪氣出,針中脈則濁氣出,針太深則邪氣反沉,病益。


故曰:皮肉筋脈各有所處,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


無實無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謂甚病,病益甚。


取五脈者死,取三脈者;


奪陰者死,奪陽者狂,針害畢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25

三《靈樞九針十二原》篇


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


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


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


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26

三《靈樞九針十二原》篇


黃帝曰:愿聞五臟六腑所出之處。


岐伯曰:五臟五,五五二十五。


六腑六,六六三十六。


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也。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所言節者,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


一其形,聽其動靜,知其邪正。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氣至而去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26

三《靈樞九針十二原》篇


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


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而用針者反實其外,是謂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靜,治之者,輒反其氣,取腋與膺;


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而用針者反實其內,是謂逆厥,逆厥則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


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


害中而去,則致氣。


精泄則病益甚而,致氣則生為癰瘍。


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臟。


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


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


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於太淵,太淵二,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於大陵,大陵二。


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於太衝,太衝二。


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於太白,太白二。


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太谿,太谿二。


膏之原,出於鳩尾,鳩尾一。


肓之原,出於脖,脖一。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26

三《靈樞九針十二原》篇


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


脹取三陽,飧泄取三陰。


今夫五臟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污也,猶結也,猶閉也。


刺雖久,猶可拔也;


污雖久,猶可雪也;


結雖久,猶可解也;


閉雖久,猶可決也。


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說也。


夫善用針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污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


疾雖久,猶可畢也。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


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


陰有陽疾者,取之下陵三裡,正往無殆,氣下乃止,不下復始也。


疾高而內者,取之陰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陽之陵泉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27

四《靈樞小針解》


此篇乃前篇之注解,與《素問?


針解篇》大同小異,皆古聖針法之真傳。


恐後世以訛傳訛,故特著此二篇,以防後世之貽誤。


凡習針法者,萬不可不讀。


所謂易陳者,易言也,難入者,難著於人也。


粗守形者,守刺法也。


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餘不足,可補瀉也。


神客者,正邪共會也。


神者,正氣也。


客者,邪氣也。


在門者,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


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經之疾也。


惡知其原者,先知何經之病所取之處也。


刺之微在數遲者,徐疾之意也。


粗守關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也。


上守機者,知守氣也。


機之動不離其空中者,知氣之虛實,用針之徐疾也。


空中之機清淨以微者,針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


其來不可逢者,氣盛不可補也。


其往不可追者,氣虛不可瀉也。


不可掛以發者,言氣易失也。


扣之不發者,言不知補瀉之意也,血氣已盡而氣不下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27

四《靈樞小針解》


知其往來者,知氣之逆順盛虛也。


要與之期者,知氣之可取之時也。


粗之暗者,冥冥不知氣之微密也。


妙哉!


工獨有之者,盡知針意也。


往者為逆者,言氣之虛而小,小者逆也。


來者為順者,言形氣之平,平者順也。


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者,言知所取之處也。


迎而奪之者,瀉也。


追而濟之者,補也。


所謂虛則實之者,氣口虛而當補之也。


滿則泄之者,氣口盛而當瀉之也。


宛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


邪勝則虛之者,言諸經有盛者,皆瀉其邪也。


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


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


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者,言實者有氣,虛者無氣也。


察後與先若亡若存者,言氣之虛實,補瀉之先後也,察其氣之已下與常存也。


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者,言補者然若有得也,瀉則然有失也。


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者,言邪氣之中人也高,故邪氣在上也。


濁氣在中者,言水穀皆入於胃,其精氣上注於肺,濁溜於腸胃,言寒溫不適,飲食不節,而病生於腸胃,故命曰濁氣在中也。


清氣在下者,言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曰清氣在下也。


針陷脈則邪氣出者,取之上。


針中脈則濁氣出者,取之陽明合也。


針太深則邪氣反沉者,言淺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則邪氣從之入,故曰反沉也。


皮肉筋脈各有所處者,言經絡各有所主也。


取五脈者死,言病在中,氣不足,但用針盡大瀉其諸陰之脈也。


取三陽之脈者,唯言盡瀉三陽之氣,令病然不復也。


奪陰者死,言取尺之五裡五往者也。


奪陽者狂,正言也。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者,言上工知相五色於目,有知調尺寸小大緩急滑澀,以言所病也。


知其邪正者,知論虛邪與正邪之風也。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針而出入也。


氣至而去之者,言補瀉氣調而去之也。


調氣在於終始一者,持心也。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


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者,脈口氣內絕不至,反取其外之病處與陽經之合,有留針以致陽氣,陽氣至則內重竭,重竭則死矣,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


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者,脈口氣外絕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輸,有留針以致其陰氣,陰氣至則陽氣反入,入則逆,逆則死矣,其死也陰氣有餘,故躁。


所以察其目者,五臟使五色循明,循明則聲章,聲章者,則言聲與平生異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27

五《靈樞營氣》篇


此篇論營血之專行於經隧,循環無端,而成十二經脈,須與第一篇參看,其理益明。


黃帝曰:營氣之道,內穀為寶。


穀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


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與太陰合,上行抵髀。


從脾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內,注目內,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從腎注心,外散於胸中。


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復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於蓄門。


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裡,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


此營氣之所行也,逆順之常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28

六《靈樞營衛生會》篇


此篇論營衛之所由生,及三焦生化之原理。


凡針法皆借營衛以為用,如不明營衛循行與三焦相關之理,則區區毫芒之針,如何發生效力。


且所謂刺營無傷衛,刺衛無傷營者,果如所指,又果何以措手耶。


黃帝問於岐伯曰:人焉受氣?


陰陽焉會?


何氣為營?


何氣為衛?


營安從生?


衛於焉會?


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愿聞其會。


岐伯答曰: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


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


故曰: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


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


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


日中為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


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29

六《靈樞營衛生會》篇


黃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


少壯之人不晝瞑者,何氣使然?


岐伯答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


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


黃帝曰:愿聞營衛之所行,皆何道從來?


岐伯答曰: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


黃帝曰:愿聞三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


黃帝曰: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或出於身半,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何也?


岐伯曰:此外傷於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故命曰漏泄。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30

七《素問離合真邪論》篇


此篇論審症候氣,引針補瀉之法,至詳且盡,為後世針家所宗祖,亟錄之以示模范。


黃帝問曰:余聞九針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盡通其意矣。


經言氣之盛衰,左右傾移,以上調下,以左調右,有餘不足,補瀉於滎輸,余知之矣。


此皆榮衛之傾移,虛實之所生,非邪氣從外入於經也。


余愿聞邪氣之在經也,其病患何如?


取之奈何?


岐伯對曰:夫聖人之起度數,必應於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


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


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


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


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涌而隴起,夫邪之入於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其行於脈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時大時小,大則邪至,小則平,其行無常處,在陰與陽,不可為度,從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


帝曰:不足者補之奈何?


岐伯曰: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


帝曰:候氣奈何?


岐伯曰:夫邪去絡入於經也,舍於血脈之中,其寒溫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時來時去,故不常在。


故曰方其來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無逢其沖而瀉之。


真氣者,經氣者,經氣太虛,故曰其來不可逢,此之謂也。


故曰候邪不審,大氣已過,瀉之則真氣脫,脫則不復,邪氣復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謂也。


不可掛以發者,待邪之至時而發針瀉矣,若先若後者,血氣已盡,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發機,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機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者扣之不發,此之謂也。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復其真氣,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處也,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逆而刺之,溫血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31

七《素問離合真邪論》篇


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帝曰:善。


然真邪以合,波隴不起,候之奈何?


岐伯曰:審捫循三部九候之盛虛而調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減者,審其病藏以期之。


不知三部者,陰陽不別,天地不分。


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調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脈之處,雖有大過且至,工不能禁也。


誅罰無過,命曰大惑,反亂大經,真不可復,用實為虛,以邪為真,用針無義,反為氣賊,奪人正氣,以從為逆,榮衛散亂,其氣已失,邪獨內著,絕人長命,予人天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長。


因不知合之四時五行,因加相勝,釋邪攻正,絕人長命。


邪之新客來也,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逢而瀉之,其病立已。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32

七《素問離合真邪論》篇


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帝曰:善。


然真邪以合,波隴不起,候之奈何?


岐伯曰:審捫循三部九候之盛虛而調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減者,審其病藏以期之。


不知三部者,陰陽不別,天地不分。


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調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脈之處,雖有大過且至,工不能禁也。


誅罰無過,命曰大惑,反亂大經,真不可復,用實為虛,以邪為真,用針無義,反為氣賊,奪人正氣,以從為逆,榮衛散亂,其氣已失,邪獨內著,絕人長命,予人天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長。


因不知合之四時五行,因加相勝,釋邪攻正,絕人長命。


邪之新客來也,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逢而瀉之,其病立已。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32

七《素問離合真邪論》篇


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帝曰:善。


然真邪以合,波隴不起,候之奈何?


岐伯曰:審捫循三部九候之盛虛而調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減者,審其病藏以期之。


不知三部者,陰陽不別,天地不分。


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調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脈之處,雖有大過且至,工不能禁也。


誅罰無過,命曰大惑,反亂大經,真不可復,用實為虛,以邪為真,用針無義,反為氣賊,奪人正氣,以從為逆,榮衛散亂,其氣已失,邪獨內著,絕人長命,予人天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長。


因不知合之四時五行,因加相勝,釋邪攻正,絕人長命。


邪之新客來也,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逢而瀉之,其病立已。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33

八《素問刺要論》篇


此篇與下編《刺齊論》,全元起本原為一篇,王冰分而為二。


統論刺法之淺深,戒以過深致害,針家不可不知。


黃帝問曰:愿聞刺要。


岐伯對曰: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


過之則內傷,不及則生外壅,壅則邪從之。


淺深不得,反為大賊,內動五臟,後生大病。


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膚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脈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是故刺毫毛胰理無傷皮,皮傷則內動脈,肺動則秋病溫瘧,然寒栗。


刺皮無傷肉,肉傷則內動脾,脾動則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脹煩不嗜食。


刺肉無傷脈,脈傷則內動心,心動則夏病心痛。


刺脈無傷筋,筋傷則內動肝,肝動則春病熱而筋弛。


刺筋無傷骨,骨傷則內動腎,腎動則冬病脹腰痛。


刺骨無傷髓,髓傷則銷鑠酸,體解然不去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33

九《素問刺齊論》篇


義已見前。


黃帝問曰:愿聞刺淺深之分。


岐伯對曰:刺骨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脈,刺脈者無傷皮,刺皮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骨。


帝曰:余未知其所謂,愿聞其解。


岐伯曰:刺骨無傷筋者,針至筋而去,不及骨也。


刺筋無傷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


刺肉無傷脈者,至脈而去,不及肉也。


刺脈無傷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脈也。


所謂刺皮無傷肉者,病在皮中,針入皮中,無傷肉也,刺肉無傷筋者,過肉中筋也。


刺筋無傷骨者,過筋中骨也。


此之謂反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33

十《素問刺禁論》篇


此篇論禁刺之要害,凡針家皆宜三復之。


黃帝問曰:愿聞禁數。


岐伯曰:臟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腎治於裡,脾為之使,胃為之市。


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節之傍,中有小心,從之有福,逆之有咎。


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


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


刺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


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


刺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


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


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


刺面中溜脈,不幸為盲。


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


刺舌下中脈太過,血出不止為喑。


刺足下布絡中脈,血不出為腫。


刺中大脈,令人仆脫色。


刺氣街中脈,血不出,為腫鼠仆。


刺脊間中髓,為傴。


刺乳上,中乳房,為腫根蝕。


刺缺盆中內陷,氣泄,令人喘咳逆。


刺手魚腹內陷,為腫。


無刺大醉,令人氣亂。


無刺大怒,令人氣逆。


無刺大勞人,無刺新飽人,無刺大飢人,無刺大渴人,無刺大驚人。


刺陰股中大脈,血出不止死。


刺客主人內陷中脈,為內漏為聾。


刺膝髕出液,為跛。


刺臂太陰脈,出血多立死。


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為舌難以言。


刺膺中陷中肺,為喘逆仰息。


刺肘中內陷,氣歸之,為不屈伸。


刺陰股下三寸內陷,令人遺溺。


刺掖下脅間內陷,令人咳。


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滿。


刺腸內陷,為腫。


刺匡上陷骨中脈,為漏為盲。


刺關節中液出,不得屈伸。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33

十一《素問刺志論》篇


此篇以氣血隨穀脈為虛實,叮嚀反復,以免誤針。


可見針灸家於虛實寒熱補瀉之道,亟應講求,不得籠統施治。


黃帝問曰:愿聞虛實之要。


岐伯對曰: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穀盛氣盛,穀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帝曰:如何而反?


岐伯曰:氣虛身熱,此謂反也。


穀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


穀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


脈盛血少,此謂反也。


脈小血多,此謂反也。


氣盛身寒,得之傷寒。


氣虛身熱,得之傷暑。


穀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也。


穀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


脈小血多者,飲中熱也。


脈大血少者,脈有風氣,水漿不入,此之謂也。


夫實者,氣入也。


虛者,氣出也。


氣實者,熱也。


氣虛者,寒也。


入實者,左手開針空也,入虛者,左手閉針空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34

十二《素問針解》篇


此篇與《靈樞?


小針解》大同小異,後半所釋,非《九針十二原》篇之文。


疑另有九針一篇,或在外經,今佚不傳。


篇末百二十四字,王冰已稱義理殘缺,莫可尋究,因上古之書,故且載之,以示一字千金之義。


黃帝問曰:愿聞九針之解,虛實之道。


岐伯對曰: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


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


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


邪勝則虛之者,出針勿按。


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


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


言實與虛者,寒溫氣多少也。


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


察後與先者,知病先後也。


為虛與實者,工勿失其法。


若得若失者,離其法也。


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者,為其各有所宜也。


補瀉之時者,與氣開闔相合也。


九針之名,各不同形者,針窮其所當補瀉也。


刺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隆至,乃去針也。


刺虛須其實者,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


經氣已至,慎守勿失者,勿變更也。


深淺在志者,知病之內外也。


近遠如一者,深淺其候等也。


如臨深淵者,不敢墮也。


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


神無營於眾物者,靜志觀病患,無左右視也。


義無邪下者,欲端以正也。


必正其神者,欲瞻病患目制其神,令氣易行也。


所謂三裡者,下膝三寸也。


所謂跗之者,舉膝分易見也。


巨虛者,蹺足獨陷者。


下廉者,陷下者也。


帝曰:余聞九針,上應天地四時陰陽,愿聞其方,令可傳於後世以為常也。


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身形亦應之,針各有所宜,故曰九針。


人皮應天,人肉應地,人脈應人,人筋應時,人聲應音,人陰陽合氣應律,人齒面目應星,人出入氣應風,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


故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六針調陰陽,七針益精,八針除風,九針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此之謂各有所主也。


人心意應八風,人氣應天,人發齒耳目五聲應五音六律,人陰陽脈血氣應地,人肝目應之九。


九竅三百六十五。


人一以觀動靜,天二以候五色,七星應之,以候發毋澤。


五音一以候宮、商、角、征、羽,六律有餘不足應之。


二地一以候高下、有餘。


九野一節,俞應之,以候閉節。


三人變一、分人候齒,泄多血少,十分角之。


變五分以候緩急,六分不足,三分寒關節。


第九分四時,人寒溫燥濕,四時一應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34

十三《難經》錄要


六十二難曰:藏井滎有五,府獨有六者,何謂也?


然:府者,陽也。


三焦行於諸陽,故置一俞,名曰原。


所以府有六者,亦與三焦共一氣也。


共一氣,謂亦行於諸陽,非謂其氣皆出於三焦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35

十三《難經》錄要


六十三難曰:《十變》言,五臟六腑滎合,皆以井為始者,何也?


然: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


諸行喘息,飛蠕動,當生之物,莫不以春生。


故歲數始於春,日數始於甲,故以井為始也。


《靈本輸》篇:臟之井皆屬木,腑之井皆屬金。


此言臟腑之井皆屬木,越人或另有所本。


《難經》有與《內經》互異之處,皆注明於每難之後,以俟考訂。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36

十三《難經》錄要


六十四難曰:《十變》又言,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


陰俞土,陽俞木;


陰經金,陽經火;


陰合水,陽合土。


陰陽皆不同,其意何也?


然:是剛柔之事也。


陰井乙木,陽井庚金。


陽井庚,庚者,乙之剛也,陰井乙,乙者,庚之柔也。


乙為木,故言陰井木也;


庚為金,故言陽井金也。


余皆仿此。


後半言陰陽配合之道,義頗精當。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36

十三《難經》錄要


六十五難曰:經言所出為井,所入為合,其法奈何?


然:所出為井,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故言所出為井也。


所入為合,合者,北方冬也,陽氣入藏,故言所入為合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38

十三《難經》錄要


六十六難曰:經言肺之原,出於太淵;


心之原,出於大陵;


肝之原,出於太衝;


脾之原,出於大白;


腎之原,出於太谿;


少陰之原,出於兌骨;


膽之原,出於丘墟,胃之原,出於衝陽;


三焦之原,出於陽池;


膀胱之原,出於京骨;


大腸之原,出於合谷;


小腸之原,出於腕骨。


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何也?


然:五臟俞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


三焦所行之俞為原者,何也?


然:齊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


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


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


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靈本輸》篇:心出於中衝,為井木云云,乃以手厥陰包絡之穴,為心所出入之處。


因心為人身之主,精神所舍,其臟堅固,邪弗能客,故邪在心者,皆在包絡。


故以大陵為心之原。


然《甲乙經》以少衝為心之井云云,是以心經,仍以本經之穴為井滎俞經合,實兩經之所無。


此以兌骨為少陰之原,或即甲乙之所本。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38

十三《難經》錄要


六十七難曰:五臟募皆在陰,而俞皆在陽者,何謂也?


然:陰病行陽,陽病行陰。


故令募在陰,俞在陽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38

十三《難經》錄要


六十八難曰,五臟六腑,皆有井滎俞經合,皆何所主?


然:經言所出為井,所流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


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


此五臟六腑井滎俞經合所主病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38

十三《難經》錄要


六十九難曰:經言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實不虛,以經取之。


何謂也?


然: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之,然後瀉之。


不實不虛,以經取之者,是正經自生病,不中他邪也,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


《內經》補瀉之法,或取本經,或取他經,或先瀉後補,或先補後瀉,或取一經,或取三四經,其法不一。


若概以補母瀉子為定法,則未必然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38

十三《難經》錄要


七十難曰:春夏刺淺,秋冬刺深者,何謂也?


然:春夏者,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


秋冬者,陰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


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者,何謂也?


然:春夏溫,必致一陰者,初下針,沉之至腎肝之部,得氣,引持之陰也。


秋冬寒,必致一陽者,初內針,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推內之陽也。


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39

十三《難經》錄要


七十一難曰:經言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


何謂也?


然:針陽者,臥針而刺之;


刺陰者,以左手攝按所針滎俞之處,氣散乃內針。


是謂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也。


臥針即《靈官針》篇浮刺之法。


攝按散氣,即《素問?


離合真邪論》捫而循之等法。


此取之以為刺陰、刺陽之道,亦簡當可法。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39

十三《難經》錄要


七十二難曰:經言能知迎隨之氣,可令調之。


調氣之方,必在陰陽。


何謂也?


然: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


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


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知其內外表裡,隨其陰陽而調之,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40

十三《難經》錄要


七十三難曰:諸井者,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


然:諸井者,木也;


滎者,火也。


火者,木之子。


當刺井者,以滎瀉之。


故經言補者不可以為瀉,瀉者不可以為補。


此之謂也。


六十九難以別經為子母,此又以一經子母,義各殊而理極精。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40

十三《難經》錄要


七十四難曰: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何謂也?


然:春刺井者,邪在肝;


夏刺滎者,邪在心;


季夏刺俞者,邪在脾;


秋刺經者,邪在肺;


冬刺合者,邪在腎。


其肝、心、脾、肺、腎,而系於春、夏、秋、冬者,何也?


然:五臟一病,輒有五也。


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


其病眾多,不可盡言也。


四時有數,而並系於春夏秋冬者也。


針之要妙,在於秋毫者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42

十三《難經》錄要


七十五難曰:經言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


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


東方木也,西方金也。


木欲實,金當平之;


火欲實,水當平之;


土欲實,木當平之;


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


東方肝也,則知肝實;


西方肺也,則知肺虛。


瀉南方火,補北方水。


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


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


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得平木也。


經曰:不能治其虛,何問其余。


此之謂也。


六十九難:虛則補母,實則瀉子。


今實則瀉子補母,虛則反補其子,未詳何故。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42

十三《難經》錄要


七十六難曰:何謂補瀉?


當補之時,何所取氣?


當瀉之時,何所置氣?


然:當補之時,從衛取氣;


當瀉之時,從榮置氣。


其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陰。


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當先補其陰,而後瀉其陽。


榮衛通行,此其要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43

十三《難經》錄要


七十七難曰:經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謂也?


然: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中工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金匱要略》首篇云上工治未病節,與此正合,而不見於《靈》、《素》兩經。


想仲景即引越人所說,而越人又另有所本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43

十三《難經》錄要


七十八難曰:針有補瀉,何謂也?


然: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內針也。


知為針者信其左;


不知為針者,信其右。


當刺之時,先以左手厭按所針滎俞之處,彈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


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


動而伸之,是謂瀉。


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內。


不得氣,是為十死不治也。


呼吸出納為補瀉之法,即《素問?


離合真邪論》所云是也。


越人以為補瀉之法,不止於死,故以信左信右之說發揮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44

十三《難經》錄要


七十九難曰:經言迎而奪之,安得無虛?


隨而濟之,安得無實?


虛之與實,若得若失;


實之與虛,若有若無。


何謂也?


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


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


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是謂迎而奪之者也,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者也。


所謂實之與虛者,牢濡之意也。


氣來實牢者為得,濡虛者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內經》針法,候其氣之呼吸出入,及針鋒之所向,以為補瀉,是皆以一穴之順逆為迎隨。


此則以針本經來處之穴,為迎為瀉,針去處之穴,為隨為補,是以本穴之前後穴為迎隨矣。


義相近而法各殊。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44

十三《難經》錄要


八十難曰:經言有見如入,有見如出者,何謂也?


然:所謂有見如入者,謂左手見氣來至,乃內針,針入見氣盡,乃出針。


是謂有見如入、有見如出也。


此節內如字皆讀作而字,其義自明。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44

十三《難經》錄要


八十一難曰:經言無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


是寸口脈耶?


將病自有虛實耶?


其損益奈何?


然:是病,非謂寸口脈也。


謂病自有虛實也。


假令肝實而肺虛,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當更相平,當知金平木。


假令肺實而肝虛微少氣,用針不補其肝,而反重實其肺,故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


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44

三、骨度尺寸圖說


仰人骨度部位圖 伏人骨度部位圖

一周身骨部名目


巔,頂巔也。


腦,頭中髓也。


囟,音信,腦蓋骨也。


嬰兒腦骨未合,軟而跳動之處,謂之囟門是也。


額顱,顱前為發際,發際前為額顱。


顏,額上曰顏。


《說文》曰眉目之間也。


,音遏,鼻梁,亦名下極,即山根也。


,音拙,目下為。


顳,顳,柔涉切。


間儒。


耳前動處,蓋即俗所云兩太陽也,一曰鬢骨。


,音坎,又海敢切。


《釋義》曰飢而面黃,與經義未合,詳見經絡類部分。


,音求,顴頰間骨。


頰,耳下曲處為頰。


,音移,頷中為頤。


頷,何敢切,腮下也,虎頭燕頷義即此。


目系,目內深處脈也。


目內,目內角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45

一周身骨部名目


目銳,目外角也。


人中,唇之上,鼻之下也。


齒牙,前小者曰齒,後大者曰牙。


舌本,舌根也。


咽,所以通飲食,居喉之後。


喉,所以通呼吸,居咽之前。


嗌,音益,喉也。


會厭,在喉間,為音聲啟閉之戶。


肺系,喉嚨也。


頏顙,頏音杭,又去上二聲。


顙,思黨切,咽顙也。


頸項,頭莖之側曰頸;


頭莖後為項,又腦後曰項。


天柱骨,肩骨上際,頸骨之根也。


肩解,膂上兩角為肩解。


肩胛,胛音甲,肩解下成片骨也,亦名肩膊。


巨骨,膺上橫骨。


膺,音英,胸前為膺,一曰胸兩旁高處為膺。


胸中,兩乳之間也。


膈,膈膜也,膈上為宗氣之所聚,是為膻中。


腋,脅之上際。


腹,臍之上下皆曰腹,臍下為少腹。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45

一周身骨部名目


季脅,脅下小肋。


,區去二音,腋之下,脅之上也。


鳩尾,蔽心骨也。


,音結於,即鳩尾別名。


KT中,KT音秒,季脅下兩旁空軟處也。


脊骨,脊音即,椎骨也。


胂,音申,膂內曰胂,夾脊肉也。


膂,呂同,脊骨曰呂,象形也,又曰夾脊兩旁肉也。


骨,音魚,端也,肩端之骨。


腰骨,尻上橫骨也,腰髁,髁,苦瓦切,中原雅音作去聲。


即腰骨,自是六椎而下,俠脊附著之處也。


毛際,曲骨兩旁為毛際,其動脈即足陽明之氣衝也。


睪,音高,陰丸也。


篡,初貫切,屏翳兩筋間為篡,篡內深處為下極。


下極,兩陰之間,屏翳處也,即會陰穴。


臀,音屯,機後為臀,尻旁大肉。


機,挾腰髖骨兩旁為機。


髖,音寬,尻臀也,一曰兩股間。


尻,開高切,尾骨也,亦名窮骨。


肛,音工,又好綱切,俗作綱,大腸門也。


,儒、軟二音,又奴刀切,肩膊下內側對腋處,高起白肉也。


肘,手臂中節也,一曰自曲池以上為肘。


臂,肘之上下皆名為臂,一曰自曲池以下為臂。


腕,臂掌之交也。


兌骨,手外踝也。


寸口,關前後兩手動脈處,皆曰寸口。


關,手掌後動脈,高骨處曰關。


魚際,在手腕之前,其肥肉隆起處形如魚者,統謂之魚。


寸之前,魚之後,曰魚際穴。


大指次指,謂大指之次指,即食指也,足亦同。


小指次指,小指之次指,即無名指也,足亦同。


髀,比、婢二音,股也,一曰股骨。


髀關,伏兔上交絞處,曰髀關。


髀厭,捷骨之下為髀厭,即髀樞中也。


髀樞,捷骨之下,髀之上,曰髀樞,當環跳穴。


股,大腿也。


伏兔,髀前膝上起肉處,曰伏兔。


臏,頻、牝二音,膝蓋骨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45

一周身骨部名目


音國,膝後曲處,曰。


輔骨,膝下內外側大骨也。


成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


,音篆,一名腓腸下腿肚也。


腓腸,腓音肥,足肚也。


骨,音杭,又形敬切,足脛骨也。


,音干,足脛骨也。


脛,形景、形敬二切,足莖骨也。


絕骨,外踝上尖骨曰絕骨。


,劬允切,筋肉結聚之處也。


直音云腸中脂。


王氏曰肘膝後肉如塊者。


踝骨,踝,胡寡切,足跗後兩旁圓骨,內曰內踝,外曰外踝,俗名孤拐骨。


手腕兩旁圓骨亦名踝骨。


跗,附、敷二音,足面也。


內筋,內踝上大筋,在太陰後,上踝二寸所。


足岐骨,大指本節後曰岐骨。


跟音根骨,足根也。


骨,,亥陌切,又胡骨。


亥,不二切。


一作核骨。


足大指本節後,內側圓骨也。


踵,足根也。


,音,足根也,本經與通用。


臚,閭、盧二音,皮也。


一曰腹前曰臚。


三毛,足大指爪甲後為三毛,毛後橫紋為聚毛。


仰人骨度尺寸圖 伏人骨度尺寸圖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48

二骨度


下文皆《骨度》篇古數,然骨之大者則大,過小者則不及,此亦言其則耳 頭部 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


發所覆者,顱至項一尺二寸。


顱額顱覆者,言前發際至後項發際也。


發以下至頤長─尺。


頷中為頤,頷,腮也。


兩顴相去七寸。


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


耳上側旁曰角。


肩膺上際頸根曰柱骨。


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三寸。


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


完骨,耳後發際高骨也。


項發以下至背骨長三寸半。


自後發際以至大椎項骨三節處也。


頭部折法。


以前發際至後發際折為一尺二寸。


如發際不明。


則取眉心直上後至大杼骨折作一尺八寸。


此為直寸。


橫寸法,以眼內角至外角比為一寸。


頭部橫直寸法。


並依此。


督脈神庭至太陽曲差,曲差至少陽本神,本神至陽明頭維,各開一寸半。


自神庭至頭維,共開四寸半。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48

胸腹部


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


此以巨骨上陷中而言,即天突穴處。


缺盆以下至之中,長九寸。


中至天樞,長八寸。


天樞,足陽明穴名,在臍旁,此指平臍而言。


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


橫骨橫長六寸半。


毛際下骨曰橫骨。


按:此古數,以今用上下穴參較多有未合,宜從後胸腹折法為當。


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兩乳之間,廣九寸半。


當折八寸為當。


兩髀之間,廣六寸半。


此當兩股之中,橫骨兩頭之處,俗名髀縫。


胸腹折法:直寸,以中行為三。


自缺盆中天突穴起,至岐骨際上中庭穴止,折作八寸四分。


自上岐骨際下至臍心,折作八寸。


臍心下至毛際曲骨穴,折作五寸。


橫寸,以兩乳相去折作八寸。


胸腹橫直寸法。


並依此。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48

背部


膂骨以下至尾二十一節,長三尺。


膂骨,脊骨也。


脊骨外小而內巨,人之所以能負任者,以是骨之巨也。


脊骨二十四節,今云二十一節者,除項骨三節不在內。


尾骨,男子者尖,女子者平。


背部折法:自大椎至尾,通折三尺。


上七節,各長一寸四分一厘,共九寸八分七厘;


中七節,各一寸六分一厘,共一尺一寸二分七厘,第十四節與臍平;


下七節,各一寸二分六厘,共八寸八分二厘。


總共二尺九寸九分六厘。


不足四厘者,有零未盡也。


直寸依此,橫寸用中指同身寸法、脊骨內闊一寸,凡云第二行夾脊一寸半,三行夾脊三寸者,皆除脊一寸外,淨以寸半、三寸論。


故在二行,當為二寸。


在三行,當為三寸半。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48

側部


自柱骨下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


柱骨,頸項根骨也。


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


季脅,小肋也。


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


大腿曰股。


股上曰髀。


捷骨之下,大股之上,兩骨合縫之所,曰髀樞,當足少陽之環跳穴處也。


髀樞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49

四肢部


肩至肘長一尺七寸。


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


臂之中節曰肘。


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


臂掌之交曰腕。


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


指之後節曰本節。


橫骨上廉下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


骨際曰廉。


膝旁之骨突出者,曰輔骨。


內曰內輔,外曰外輔。


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


上廉、下廉可摸而得。


內輔下廉下至內踝,長一尺三寸。


踝骨義見前。


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


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


外踝以下至京骨,長三寸。


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


膝以下至跗屬,長一尺二寸。


腿彎也。


跗,足面也。


膝在前,在後。


跗屬者,凡兩踝前後,脛掌所交之處,皆為跗之屬也。


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


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


手足折量並用後中指同身寸法。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49

同身寸法說


同身寸者,謂同於人身之尺寸也。


人之長短肥瘦,各自不同,而穴之橫直,尺寸亦不能一。


如今以中指同身寸法一概混用,則人瘦而指長,人肥而指短。


豈不謬誤?


故必因其形而取之,方得其當。


如標幽賦曰: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


蓋謂並鄰經而正一經,聯鄰穴而正一穴。


譬之切字之法,上用一音,下用一韻,而夾其聲於中,則其經穴之情,自無所遁矣。


故頭必因於頭,腹必因於腹,背必因於背,手足必因於手足,總其長短大小而折中之,庶得謂之同身寸法。


法附前各條之下,而後之所謂中指同身寸法者,雖不可混用。


而亦有當用之處,並列於後。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49

中指同身寸法


以男左女右手大指中指,圓曲交接如環,取中指小節橫紋兩頭盡處,比為一寸。


凡手足尺寸及背部橫寸,無折法之處,乃用此法,其他不必混用。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49

古今尺寸不同說


《骨度》篇曰:人長七尺五寸者,其骨節之大小長短各幾何?


伯高曰: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


蓋古之尺小,大約古之一尺,得今之八寸。


其言七尺五寸者,得今之六尺,其言二尺六寸者,得今之二尺零八分也,其余仿此。


然骨大者,必有太過;


骨小者,必有不及。


凡用折法者,但隨人之大小而為盈縮,庶盡其善。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50

四、經脈孔穴起止圖說


仰人經脈孔穴起止圖 伏人經脈孔穴起止圖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50

經絡次序


十二經絡始於手太陰,其支者,從腕後出次指端而交於手陽明。


手陽明之支者,從缺盆上挾口鼻而交於足陽明。


足陽明之支者,從跗上出大指端而交於足太陰。


足太陰之支者,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而交於手少陰。


手少陰無支者,直至本經少衝穴而交於手太陽。


手太陽之支者,別頰,上至目內而交於足太陽。


足太陽之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合中,下至小指外側端而交於足少陰。


足少陰之支者,從肺出注胸中而交於手厥陰。


手厥陰之支者,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於手少陽。


手少陽之支者,從耳後出至目銳而交於足少陽。


足少陽之支者,從跗上入大指爪甲,出三毛而交於足厥陰。


足厥陰之支者,從肝別貫膈上注肺,入喉嚨之後,上額循巔行督脈。


絡陰器,過毛中,行任脈。


入缺盆,下注肺中,而復交於手太陰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50

十二經脈起止歌


經始太陰,而厥陰最後,穴先中府,而終則期門。


原夫肺脈,胸中始生,出腋下而行於少商,絡食指而接乎陽明。


大腸起自商陽,終迎香於鼻外。


胃歷承泣而降,尋厲兌於足經。


脾自足之隱白,趨大包於腋下。


心由極泉而出,注小指之少衝。


小腸兮起端於少澤,維肩後上絡乎聽宮。


膀胱穴自睛明,出至陰於足外。


腎以涌泉發脈,通俞府於前胸。


心包起乳後之天池,絡中衝於手中指。


三焦始名指之外側,從關衝而絲竹空。


膽從童子穴,連竅陰於足之四指。


肝因大敦而上,至期門而復於太陰肺經。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50

周身經絡總訣有小序


治病須分經絡,古人以經界喻之,猶夫射之的,御之范也。


《靈樞?


經脈》一篇,為我醫所必讀,惟是其文參差繁復,習者苦之。


東垣編為歌訣,國朝汪庵更為諧暢,可謂記誦無難矣。


惟是熟此經脈,於逐經之起止,循行雖已了了,而人之身體每一處有兩三經,或四五經,錯綜循及者,皆散見於各經之下,臨證倉卒,未免或遺。


茲不揣愚陋,竊以人身自巔至足,凡十二經絡行及之所,匯而輯之。


再奇經八脈,除帶脈及陰陽維蹺、皆簡明易曉、可無纂輯外,其衝任督三經亦為摘入。


仿四六之體,編為俚句,而不拘拈對,不嫌粗俗,惟求便於記誦。


俾人之身體四肢,一云某處,便識為某經某絡,實為臨證辨經分經議治之捷徑,但不敢曰熟此總訣,竟可置經文而不讀也。


譬之《本草綱目》既已按藥而治病,復有《本草類方》為之按病以集方,二者縱橫為用,尤為心目然耳。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51

頭上諸脈


蓋聞手之三陰,從臟走手;


手太陰肺,少陰心,厥陰心包。


手之三陽,從手走頭。


手少陽三焦,陽明大腸,太陽小腸。


足之三陽,從頭走足;


足太陽膀胱,陽明胃,少陽膽。


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足太陰脾,少陰腎,厥陰肝。


《靈》已逐一而分言,茲乃合編而便讀。


膀胱之脈交於巔,肝與督脈會於巔,絡腦須知膀督。


惟欲便於誦讀,故用簡字訣。


余仿此。


發際循乎胃脈,胃至額顱。


發際下為額顱。


膽抵頭額,上額者督與膀胱,在內直上。


出額者其惟肝脈。


在外直出。


目系連於肝脈,心之支者並系目之內角,名曰內。


小支至而膀胱起,胃經遠約於其旁。


小腸之支者,至目內,膀胱之脈、起於目內、胃脈起於鼻之交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約一作納。


目之外角,名曰銳,膽接焦支。


三焦之支者至目銳,膽脈起於目銳。


小腸亦至目下為,音拙。


焦膽小腸而合至。


三脈俱支者。


兩旁為頰,大小肝焦而上下。


夾面橫骨為頰。


大腸貫頰,小腸上頰,肝與三焦俱下頰,四脈亦俱支者。


小腸之支,斜絡於顴。


督脈至於鼻柱,胃脈起於交。


即山根。


大腸之支,挾鼻孔而交中挾口。


從下齒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至迎香穴而終,交足陽明經。


胃經之脈,循鼻外而挾口環唇,肝又環於唇內,胃又交於承漿。


下唇陷中。


胃經之脈入上齒,大腸之支入下齒,頷前大迎,胃脈出而膽支下。


腮下為頷,頷前一寸三分動脈陷中為大迎,乃胃經穴。


頷下為頤,胃脈循而任脈上。


胃脈循頤後下廉。


耳之上角,焦支出而膀支至,客主人穴,膽出走而胃脈過。


耳前上廉起骨曰客主人,乃膽經穴。


膽脈之支者出走耳前,至目銳後。


胃脈上耳前,過客主人。


三焦之孫脈,出走客主人前。


《靈樞》云:經脈為裡,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此支之岐者,故曰孫脈,後仿此。


小腸與焦膽,三支並入耳中。


膽脈焦支,系於耳後,膽支胃脈,循在頰車。


耳下曲骨為夾車。


咽有小心,脾腎之脈。


小腸脈循咽,心脈之支者挾咽,脾脈挾咽,腎脈至咽。


喉為胃支,腎脈之循。


二脈循喉嚨。


肝循喉後而入咽顙。


肝脈循喉嚨之後,上入咽顙。


咽顙一名頏顙,在上後。


脾連舌本而散舌下,腎脈挾乎舌本。


胃支下在人迎。


結喉旁一寸五分動脈。


此為諸陽之會。


先須大略而陳。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51

在身諸脈


原夫腦後為項,膀胱督脈與焦支。


兩旁為頸,大小腸支同膽脈。


肩骨之前廉,大腸出之。


肩後之下為膊,膀胱循也。


焦膽小腸,交合於肩。


會於大椎者為肩。


腎經督脈,並貫於脊。


脊骨兩旁第一行,相去各一寸五分。


挾脊肉為膂,膀胱循之而挾脊,脊骨兩旁第二行,相去各三寸。


成片骨為胛,音夾。


小腸繞而膀支貫。


至於肩前陷下,名曰缺盆,焦膽胃腸,並入其中。


是以膽脈循胸,三焦布膻。


上焦兩乳中間為膻中。


乳內廉乃胃經直下,腋之中分膽經包絡。


心包絡,亦有直者支者之分,恐辭句繁復,故此處支者僅云包絡。


下文正脈,乃用心包二字以別之。


腋下為包絡之過,心直下而肺橫出。


脅裡為膽脈之循,心包出而肝經布。


脅骨之下為季脅,須識膽經之過。


臍下四寸為中極,當知任脈之起。


任脈起於中極之下。


然而任脈當臍,沖胃挾臍。


脾脈入腹,胃支循腹。


肝脈上抵乎小腹,膽胃出入於氣街。


臍下毛際兩旁動脈,為氣街,一名氣衝,乃胃經穴。


膽繞毛際,曲骨之外為毛際。


肝環陰器。


此在身軀之脈,所當臚列而明。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51

臟腑中諸脈


其在臟腑之脈,太陽與少陰為表裡;


手太陽小腸,少陰心。


足太陽膀胱,少陰腎。


少陽與厥陰為表裡;


手少陽三焦,厥陰心包;


足少陽膽,厥陰肝。


陽明與太陰為表裡。


手陽明大腸,太陰肺。


足陽明胃,太陰脾。


凡此六經、脈皆互絡,手足同然,無須詳贅。


如肺脈絡大腸,大腸脈絡肺之類,十二經皆仿此。


更有肺之一臟,心直上而腎直入,胃之一腑,肝脈挾而肺小循。


肝脈挾胃,肺脈還循胃口,小腸之脈抵胃。


心有腎支之絡,肝有腎經之貫,肝支又注於心中,肺脈自起於中焦,心下有膈,惟膀胱為無涉,十有一經,皆上下而貫之。


心下膈膜,遮隔濁氣,不使上薰心肺。


惟膀胱之脈,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故不貫膈。


此屬臟腑之間,並須熟諳者。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51

手經諸脈


論乎肩肘之間,乃號為。


音柔。


俗名大臂。


之內廉有三,肺循前而心循後,包絡恰循乎其間。


之外廉有三,小循後而大循前,三焦乃循乎其外。


下為肘,三焦上貫內廉,尺澤包絡入之,包絡之支者,入肘內陷中尺澤穴。


肺則下於內前,心又下於內後,肺脈下肘中,心脈下肘內,惟肺脈行前。


心脈行後,心包行其中間為別。


小腸出於內側,兩筋之間。


大腸入於外廉。


肘下為臂,包仍在中。


即上文支者。


大循上而小循下,心脈仍循內後廉,上骨下廉之內,仍循肺脈,臂外兩骨之間,還出三焦。


肺入寸口而循魚際,關前動脈為寸口,大指後肉隆起處為魚際,魚際其間穴名。


心抵銳骨而入後廉,心脈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


包絡直入於掌中,從曲澤行掌後兩筋之間,橫紋陷中,入掌中。


三焦仍循乎表腕,大腸出於合谷,而上入兩筋之中。


合谷俗名虎口,大腸經穴。


小腸循於外側,而出腕下之踝。


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


踝,音華,上聲。


腕,外兌骨。


肺脈出於大指,包絡出於中指,次指為肺支、腸脈之交。


肺脈之支者,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大腸之脈,起於次指之端。


四指為包絡、焦脈之接,三焦又上出小、次之間。


小指為心脈、小腸之接。


所謂手經,大略如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52

足經諸脈


至如尻上為腰,膀胱脈抵。


背脊下橫骨為腰。


腰下為臀,膀支貫之。


兩旁捷骨之下名髀樞,而膽橫膀過。


一名髀厭,膽脈橫入髀厭中。


膀胱之支者過脾樞。


前面氣街之下號髀關,而胃經直下。


股之內廉,前廉脾而後廉腎,又肝脈內循於股陰。


股外為髀,後膀支而前胃脈,髀前膝上六寸,起肉為伏兔,胃脈抵之。


又膽脈下循於髀陽。


循髀外行太陽、陽明之間。


是以挾膝筋中為臏。


即膝蓋骨。


仍屬胃經之直下,而膝內脾經,內前廉。


膝外膽脈,外廉。


膝後曲處為,還是膀支之直入,而腎出肝上,俱在內廉。


腎脈出內廉,肝脈上內廉。


脾腎上於內,,足肚也,二豚上內廉。


旁支貫於外。


從中下貫內,出外踝之後。


膽下於外輔骨前,而直抵絕骨之端。


脾骨為輔骨,外踝上為絕骨。


肝斜於脛內側,而胃循脛外之廉。


內踝有脾前腎後之分,外踝有膽前膀後之別。


跟上兩旁,內外曰踝。


大指節後為核骨,脾經脈過。


足外側骨為京骨,膀脈支循。


腎入跟中,胃膽循跗,跗上廉乃肝經循處。


足心中有腎脈斜趨。


涌泉穴。


大指甲後,屬膽支肝脈之交。


大指內側,為胃支脾脈之接。


中指內外,分胃直胃支之入。


四指之間,又膽經直入而終。


膀支至於小指之外,腎脈起於小指之下,足經之脈,又如此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52

五、周身孔穴總圖


前面頸穴總圖 胸腹總圖 後頭頂穴總圖 背部總圖 側頭肩項總圖 側脅肋總圖 陰手總圖 陽手總圖 陰足總圖 陽足總圖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 22:52

六、十二經孔穴圖及歌括


一手太陰肺經穴圖及歌括手太陰肺經穴圖 十一穴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