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宗教●法藏】
一、法謂法性,藏為含藏。
有下列數義:(一)又作如來藏。
意指如來藏中合攝無量之妙德。
(二)指佛陀所說之教法;
以教法含藏多義,故名法藏。
或指含藏此等教說之聖教、經典等;
經典含藏眾多之法門,故有此稱。
此外,納經之庫藏亦稱法藏,或作寶藏。
(三)指具足一切功德的阿彌陀佛之名號。
二、梵名Dharmkara,音譯作曇摩迦,為阿彌陀佛未成佛時之法名,又稱法藏比丘。
據無量壽經卷上所載,過去久遠以前,世自在王如來之時,有一國王聽聞佛說法後,即發無上正真道意,乃棄王位出家,號曰法藏。
其高才勇哲,超異於世,未久即見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法藏乃選擇四十八大願發之。
以其所聞教法護持不失,聚集眾多,故稱法藏。
三、唐代僧(西元六四三~七一二年),為華嚴宗第三祖。
字賢首,號國一法師。
又作香象大師、康藏國師。
俗姓康,其先康居國人,至其祖父,舉族遷至中土,居於長安。
早年師事智儼,聽講華嚴。
深入其玄旨。
儼公歿,乃依薄塵剃度。
初以能通西域諸國語與梵文經書,遂奉命參與義淨之譯場,先後譯出新華嚴經、大乘入楞伽經等十餘部。
嘗為武后講華嚴十玄緣起之深義,乃指殿隅金獅子為喻,武后遂豁然領解,其後師乃因之撰成金師子章。
師一生宣講華嚴三十餘遍,致力於華嚴教學之組織大成,又註楞伽、密嚴、梵網、起信等諸經,並仿天台之例,將佛教各種思想體系分類為五教十宗,而推崇華嚴之組織乃最高者,華嚴哲學於現實世界中乃屬理想世界之實現。
玄宗先天元年(七一二)十一月,示寂於大薦福寺,年七十。
著作甚夥,計有華嚴經探玄記二十卷、華嚴料簡、華嚴五教章、大乘密教經疏四卷、梵網經疏、大乘起信論疏、華嚴綱目、華嚴玄義章等二十餘部。
四、明代臨濟宗僧(一五七三~一六三五),梁溪(江蘇)無錫人。
俗姓蘇,號漢月,字於密。
十五歲出家,長好禪旨,讀高峰語錄有疑,潛心參究,歷十餘年。
一日,聞折竹聲大悟。
天啟四年(一六二四),至金粟寺參詣慈雲圓悟,蒙其印可付法。
出世後,歷住三峰清涼院、北禪大慈寺、杭州安穩寺、蘇州聖恩寺等名剎。
師資敏絕倫,負操任氣,學貫佛儒。
潛心禪修,沈思有年,見地遂異,倡為新說,一時諸方驚疑,莫敢辯正。
圓悟曾寄書告誡之,然不能奪其意。
後於崇禎八年(一六三五)七月示疾,年六十二。
清雍正年間,帝以政令指其教為魔說,毀其書,黜其徒,三峰一脈遂絕。
其所著廣錄三十卷、弘戒法儀三卷、語錄三十卷,迄今仍流傳於叢林間。
(星雲)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94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