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三民主義●工業民主】
工業民主運動是工業發達後,工業界研究工業管理方法,希望能實現其長期追求的理想目標的一種努力。
這目標是人性的反映,那就是:工業被僱者要求獲得他應得的待遇,在工作場合中做僱主的共同工作者,不做被人利用的工具,因此在處理其工作有關的事務時,他有權在平等的岡位上發表意見,且其意見有被採納成決策的權利。
這運動的發展可分成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在二十世紀初葉,第一次世界大戰尚未發生之前。
那時候工業管理學的鼻祖戴樂(F﹒W﹒Taylor)發現了「人」的因素在工業管理運用中所發生的重要性。
但他祇是一個把「人」當機器看待的工程師,以為要「人」發揮其工作效率,也應像機器一樣時時拂拭加油。
他對工人的一切設想,雖很週全,可沒有把工人看做人,因此,他所代表的這一時期的工業民主運動,我們稱謂「冷酷的家長主義」(HashPaternalism)時期。
第一次大戰後,工業民主運動在工業發達國家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大家發現工人在工業進步的過程中有他不可忽視的貢獻,於是對工人的態度逐漸由冷酷轉變而為恩撫,因此工業民主運動轉入第二期「恩撫家長主義」(BenavolentPaternalism)時期了。
這是工業管理上一大進步,但與真正工業民主運動的要求仍有距離。
因為工業民主運動中站出來的工人,有他獨立自主的人格,有他發展才能應得的機會。
因此,他不是家長的附屬品,他有他自己的生活與工作條件要滿足。
此一現象,直到最後資方放棄了家長觀念,接受勞方平等合作的地位,工業民主運動進入它最後的成熟時期。
資方歡迎工人們對生產問題與人事問題貢獻意見,勞方亦因一切有了保障,願竭智盡能促成企業其繁榮。
工業民主運動之成熟是工業現代化引發的覺悟促成的。
大家覺悟現代的生產除爭取原料、改進儀器外,主要課題應集中在如何運用人力加以科學配合的問題。
「人」的因素在生產考慮中超過了其他任何考慮,而人的組織變成了最重要的生產前題了。
因此,現代工業管理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
因為,現代工廠不再是一個人或一人可以獨佔的企業,而是參加這個企業的工作者共同努力達成共同任務的一種社會事業。
法國勞資合作訂下的工業民主信條受世界勞工接受為工作指標。
它簡單明瞭說明工業民主的目的要「以最少的工作時間,最高的工作報酬求最高的生產-以最精良的設備,最低的生產成本,求最高的生產量。」
工業民主運動受兩次世界大戰刺激在工業發達國家中普遍展開。
歐洲國家,特別以西德為典型,工業民主運動循統一化與系統化的路線發展,先後成立了支持「聯合工業協會」與「工廠委員會」等種種法典。
美國則始終沒有任何法典的成立,大小各企業自動成立工廠委員會,自動研求勞資合作辦法,爭強制勝,醞釀而成一種民間運動,其成就似超過了歐洲國家,但欲達成工業民主的最後目標,仍需繼續努力。
(曾虛白)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70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