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三民主義●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
民國三十八年,中央政府播遷來臺,中國青年面對當時國家民族所處險惡環境,一致認定唯有英勇地起來與共匪作生死的決鬥,才能扭轉國家的命運,挽救民族的危機。
民國四十一年青年節,先總統蔣公衡察時代和青年的需要,勉勵全國青年繼承北伐抗戰的光榮傳統,為反共復國而作第三次大結合,乃提出組織「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的號召,海內外青年立即熱烈響應,紛紛要求參加。
五月三十一日,行政院以臺教字第二九五三號訓令頒布「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籌組原則」,蔣經國先生奉派為主任,經積極規畫籌備,救國團遂於同年十月三十一日在臺北市成立。
救國團的工作目標是:輔導青年增進知識,鍛鍊體魄,充實技能,從事戰時工作,培養愛國精神,獻身社會服務,以達成反共復國任務。
由於救國團推動工作,一切皆本於「我們為青年服務,青年為國家服務」的原則,是以在策訂工作計畫方面,經常邀請各界青年代表提供意見,俾以符合青年的志趣與需要;
並輔導青年主持各項活動,以磨練青年能力,發揮其才華,同時以之滿足青年的參與感,培養其責任心,使救國團的工作與國家需要和青年志趣三者結為一體。
救國團的組織,在中央政府所在地設置總團部,負責全團工作的規畫與推動。
另在大專學校設團務指導委員會,中等學校設團務委員會,由各校以志願方式申請為團體團員。
各校置團務委員若干人,遴聘處室主管及教師兼任;
主任委員(大專)、常務委員(中學)均聘各校校長兼任。
省及院轄市設團務指導委員會,現除臺北市、高雄市外,臺灣省暫不設置。
各縣市設團務指導委員會,聘請地方熱心青年工作人士兼任主任委員暨指導委員,負責籌畫推動當地中等學校及社會團務工作。
鄉鎮(市)區按需要設團務委員會,委員五至十一人,常務委員一人,負責主持會務,下設總幹事及服務員若干人,分別推展鄉鎮(市)區青年社團活動,所有委員及服務員均係義務職。
此外,救國團為加強青年服務工作,設有幼獅文化公司、中國青年服務社,並在各風景名勝及高山地區,先後興建青年活動中心九處、青年山莊十二處。
救國團經常推動的工作,範圍相當廣泛,其重要者可分為:一、實施民族精神教育,二、提倡青年文藝活動,三、擴大辦青年自強活動,四、獎助優秀青年,五、推展工農青年服務,六、推廣青少年輔導工作,七、辦理技藝訓練和急難濟助,八、輔導青年社會服務,九、推展海外青年服務,十、促進國際青年聯誼,十一、加強匪情研究報導,十二、支援大陸青年反共抗暴等項。
救國團各項活動設計新穎,甚受青年歡迎,以每年所辦假期青年自強活動而言,自民國四十二年至六十九年,計有一千一百六十餘萬人次參加,影響之深遠可以想見。
由於救國團輔導我國青年從事正當活動,並將青年的熱情與活力匯為國家建設之力量,其所做的貢獻已引起社會之普遍重視,各友好國家也經常派員前來參觀訪問,吸取救國團的活動經驗,做為各該國推廣青年活動的參考。
(潘振球)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27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