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禮記〕為三禮之一。
三禮是〔周禮〕(又稱〔周官〕)、〔儀禮〕與〔禮記〕合稱,現都流傳於世。
〔周禮〕所載為國家行政制度,〔儀禮〕所載是行為儀節,二者都敘述具體的事務和儀式。
〔禮記〕所載重在說明制度和行為儀節的道理,猶如「禮」的原理原則。
中國古代原有六經之名,即易、詩、書、禮、樂、春秋。
其中「樂」早已失傳,現在傳世的五經因漢初傳述者不同而有家派之別。
傳「禮」者據傳有戴德和戴聖,戴德所傳者稱〔大戴禮〕,戴聖所傳者稱〔小戴禮〕。
〔小戴禮〕即今之〔禮記〕。
〔禮記〕經漢末鄭玄(字康成)注,共四十九篇,後世朱子注諸經,又加了注解,現今流傳的版本中加注疏的更多,較〔大戴禮〕更為流行。
在中國文化史中,儒家傳「六經」早已是確定不移的,如司馬遷所著〔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
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此數語見於〔論語‧八佾篇〕)故〔書傳〕「〔禮記〕自孔氏。」
在現存的〔論語〕、〔孟子〕和〔荀子〕諸書中,有許多談到「禮」的文字,〔荀子〕中且有〔禮論〕一篇,〔禮記〕中又有「記曰」的字樣,可知是孔子曾經傳授弟子,弟子又各傳授再傳弟子,最後彙集成〔禮記〕這本書。
成書的年代,確定時期已不可考,據推測大概在西漢時期。
至於〔禮記〕的篇數,歷代記述者也並不相同,現在只能根據所見的為準。
現存的〔禮記〕四十九篇,後世學者曾嘗試予以分類,如劉向分:通論、制度、喪服、祭祀、吉事、吉禮、明堂陰陽記、明堂陰陽、世子法、子法、樂記等十一類。
元代吳澄分:通禮、喪禮、祭禮、通論四類。
高明教授分三大類十三小類及篇名如下(見其所著〔禮學新探〕):1.通論:(1)通論禮意的:禮運、禮器、郊特牲、經解、哀公問、仲尼燕居等六篇。
(2)通論與禮有關的學術思想的:孔子閒居、樂記、學記、大學、中庸、坊記、表記、緇衣、儒行等九篇。
(其中〔大學〕、〔中庸〕、〔論語〕與〔孟子〕合稱四書)2.通禮:(1)關於世俗生活規範的:曲禮上下、內則、少儀、深衣、玉藻等六篇。
(2)關於國家政令制度的:月令、王制、文王世子、明堂位等四篇。
3.專論:(1)喪禮:奔喪、檀弓上下、曾子問、喪大記、喪服小記、雜記上下、服問、大傳、問傳、問喪、三年問、喪服四制等十四篇。
(2)祭禮:祭法、祭儀、祭統等三篇。
(3)冠禮:冠儀一篇。
(4)昏禮:昏義一篇。
(5)鄉飲酒禮:鄉飲酒義一篇。
(6)射禮:射義一篇。
(7)燕禮:燕義一篇。
(8)聘禮:聘義一篇。
(9)投壺禮:投壺一篇。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