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傳賢】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戴傳賢(1890~1949),又名良弼,字選堂、季陶,筆名天仇,佛法名不空、不動,晚號孝園。
祖籍安徽省休寧縣,遷浙江省吳興縣,生於四川省廣漢縣。
七歲入私塾。
十一歲從兄就學,始習算學,研求經史,並致力研讀西學譯述。
十三歲,進成都留日預備學校。
一九○三年考入成都客籍學堂高等科,成績優異,已有不滿現狀之言行。
次年以抨擊學堂監督品評學生課藝成績,時有偏私,遭開除,且被通令全省學校不得收錄;
雖易名進教會所辦之華英學堂,但不久即為查知而被勒令退學。
幸獲日籍教師之濟助與教導,囑任翻譯,由此對日本語文之學習益發純熟,有助其東渡留學之準備。
一九○五年赴日,初進日本師範學校。
越明年畢業。
轉入日本大學法科,以學名戴良弼註冊,專攻政治、經濟,其既熟諳日本語文,故勤於寫作,時向〔新聞雜誌〕投稿發表,尤好高譚闊論,意趣風發,中日學子,樂與交遊。
一九○八年與數位知己,糾合在日本各大學肄業之中國留學生一千餘人組成同學會,被推主持成立大會,並當選同學會會長,其領導才能已露。
一九○九年夏,畢業歸國,逕往江蘇巡撫自薦,即被任為江蘇地方自治研究所主任教官。
未幾離職到上海,初任職〔上海日報〕。
次年春應徵入〔天鐸報〕,以全力獻身於報社,因此幾十天後,躍升總編輯。
用天仇筆名所撰社論,詞鋒犀利,言論激烈,感人肺俯,煽動力強,故未久而名滿東南。
一九一一年,清吏斥為毀謗朝政,指名緝捕,得助逃亡日本。
不久應邀赴南洋檳榔嶼,任〔光華報〕編輯,又得機大張筆伐,鼓吹革命,並加入同盟會。
一九一一年十月,武昌起義,上海光復,回國從事實際革命工作,先在上海與周浩等人創辦〔民權報〕。
同年冬,國父回國抵上海,戴氏首次謁見,即蒙器重。
一九一二年九月,國父受任督辦全國鐵路,委派為機要祕書,由是形影相隨,記載國父之言論,時方二十三歲。
一九一七年九月,國父在廣州設立「護法」軍政府,他任法制委員會委員長,旋兼任大元師府祕書長、外交部次長。
一九二四年元月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政治委員、宣傳部長,二月中就職,旋又奉兼任陸軍軍官學校政治部主任、大本營法制委員會委員長。
任內創辦「中央通訊社」,對中國新聞傳播事業有其不可磨滅之貢獻。
十一月國父應邀北上,商討國是,戴氏隨行。
次年三月國父病逝,隨侍在側,於治喪移殯後,回上海設「季陶辦事處」努力於著作。
次第完成[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國民革命與中國國民黨〕二書,有助於揭發中共當時之分化滲透策略。
同年七月一日,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任國民政府委員。
有感於黨內分裂,甚至遭詆毀毆辱,備受委屈。
十二月宣布解除一切黨政職責,回至吳興。
一九二六年七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廣東大學改組為中山大學,又幾經改制,戴氏歷任中山大學委員長、校長。
次年四月國府奠都南京。
五月籌設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務學校,蔣中正先生親任校長,戴氏兼掌教務,後黨校易名中央政治學校,仍任校務委員;
又與于右任等創設西北農業專科學校。
除致力於教育事業外,亦倡導國民體育及青少年活動,諸如:主持民國十九年之第一次全國運動大會;
代表政府參加一九三六年在柏林舉行之世界運動大會;
擔任中國童子軍總會副會長等。
一九二八年十月為國民政府委員,首任考試院院長。
至一九四八年行憲後,始力辭其職。
任職考試院達二十年之久,一切考試、銓敘制度,參古酌今,奠立我國文官制度之基礎,促進政治步上軌道。
戴氏長考試院期間,除建立制度,參贊中樞決策。
黨職方面,如連任中央執行委員、常務委員、中央政治會議委員。
一掌訓練部,再掌宣傳部,多次掌理中央祕書處事務;
政務方面,如連任國民政府委員,復任建設、財政委員會委員、國防最高委員會常務委員。
其在國民黨領導階層中,以兼具理論家與實行家著稱,對黨國之貢獻,影響至為深遠。
一九四九年二月,病逝廣州,四月國葬於成都,享齡六十歲。
其著述甚豐,經出版者,有文存及文存續編、再續編,約二百萬言。
印成單書者,計有:〔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國民革命與中國國民黨〕(為國民黨理論權威)、〔青年之路〕(指導學生正確認識)、〔日本論〕、〔學禮錄〕等。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