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率論】
ProbabilityTheory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有關機率問題的研究,早在十七、十八世紀就已經相當受重視。
不過對於機率的定義、解釋與計算方式,意見仍然相當紛歧。
首先是十九世紀初由法國數學家拉普萊斯(PierreSimondeLaplace,1749~1827)所提出來的古典機率或先前機率論(ClassicalProbabilityoraPriorProbability):在N個互斥且有相同出現機會的個體(或稱樣本空間)中,假使具有性質A的個體(或稱樣本點)有M個,則這些個體出現(或稱之為事件A)的機率為P(A)=M/N。
由於相同出現機會的假定不易實現,同時在樣本空間無限大或樣本點個數不確定時,將無法算出事件的機率,因此另有多種機率理論出現。
如奧國統計學家密塞斯(R.vonMises)在二十世紀初提出經驗性機率或事後機率(EmpiricalProbabilityorPosteriorProbability)概念,也就是在一連串或長期的重複試驗中,隨機事件A出現次數與試驗總次數之比,將趨近於一穩定的極值。
其次有凡蒂(deFinetti)與沙弗吉(Savage)等人倡導主觀機率(SubjectiveProbability)概念,強調以個人相信事件A是否發生或出現的程度,界定事件的機率,如此估計所得的值往往因人而異。
另外費舍(H.A.Fisher,1888~1937)等人主張機率就是某項命題的不確定性,或假設成立的可能性。
統計學上的次數分配問題,一般都視為機率分配問題,特別是二項分配延伸而來的常態分配理論,更是各種統計考驗的重要基石。
在統計考驗時,通常將拒絕虛無假設可能犯錯的機率定在百分之五、百分之一或百分之零點一,是為點零五、點零一、點零零一顯著水準。
因此所據以形成的結論,只是達到值得信賴的程度,並未確證或否證有關的假設。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