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養老是夏商周三代,尤其是周朝的一種制度。
有兩種方式:其一是國中年老而賢者,及時享以酒食,方式有以燕、享、食之禮養於國學;
其二是年老而致物其家以養之,或供給終身。
養老的用意在於宣示孝悌之道,作為建立政教之根本。
〔禮記‧王制〕載:「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后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脩而兼用之。
五十養於鄉,六十養於國,七十養於學,達於諸侯,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瞽亦如之,九十使人受。」
其中燕禮是對老人行一獻禮,老人坐著飲酒,可以至於醉,即是允許盡量,禮數較簡單,在於「愛敬」。
饗禮是設宴於朝,依尊卑而獻,禮數隆重,特別表示「尊敬」。
食禮,設酒不飲,以食為重,在於「實惠」。
周朝則兼採前代的優點,王夫之〔禮記章句〕說:「合三者而損益之,始以饗禮接之,次以食禮養之,終以燕禮樂之。」
養老的處所,是五十在鄉學,由鄉大夫主持;
六十在小學,由大司徒主持;
七十養於大學,由天子親自負責;
三者都養於學,據王夫之說是「因立教之本從孝弟始」,又說:「諸侯養老之禮上均於天子,則因孝為德本,無貴賤一也。」
所以養老的主旨在教化功能,同時顧及老人的狀況,故至八十則不復煩其筋力,天子餽贈物品,送至其家,使其安享奉養。
至於養老的對象,據〔禮記注疏〕引述皇侃說國君養老有四種,一是三老五更,二是死國難者,三是致仕之老,四是引戶校年,養庶人之老。
孫希旦〔禮記集解〕認為上述四種,致仕之老已含於三老五更,故以陳祥道說法較為正確,即所養為國老、庶老、死政者之老三者。
養老之地點,據〔王制〕載:「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
夏后氏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
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
周人養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虞庠,虞庠在國之西郊。」
文中虞、夏、殷三代養國老、庶老皆於國學,唯周養國老於國學,養庶老於鄉學。
孫希旦以為周代有貴賤之禮。
〔王制〕又云:「凡三王養老,皆以年。」
係因老人眾多,非賢者不可皆養於學,故必引戶校年,而行糜粥飲食之賜,然後所養無不遍,其中尤老者又須復除其家。
如〔王制〕所說:「五十不從力政,六十不與服戎。」
「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
且養老雖由政府主導其事,但老者亦需養於其家。
〔王制〕又說:「五十異粻,六十宿肉,七十貳膳,八十常珍,九十飲食不離寢,膳飲從於遊可也。
……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飽,七十非帛不煖,八十非人不煖,九十雖得人不煖矣!」
王夫之解釋:「唯王者躬行於上,修明其禮以教國人,抑必家給人足,俾足以盡其仰事之實,孟子所謂制其田里,教之樹畜,導其妻子,使養其老,正此之謂,不然,徒修庠序養老之文,而凍餒積於下,亦何以為王政哉!」
總之,養老制度是基於上行下效的政治教化與倫理功能,是教「孝」的根本表現。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