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的社會基礎】
SocialFoundationsofCurriculum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課程基礎設定了課程知識的範圍,並界定了與課程有關的知識來源。
課程的社會基礎,探討的是課程與社會的關係,包括影響課程的社會因素及課程對社會可能產生的影響。
任何有關課程的討論都應考慮到社會情境,即學校與社會的關係及其對課程的影響。
教育制度有兩項主要的功能:第一,協助個人的發展與社會化,未成年人所接受之教育的內容與品質,會影響未來社會的品質,因為健全的社會是由健全的個人所組成的;
第二,保存及傳遞社會文化,使人類社會得以延續,或是進一步帶動社會的變遷。
為發揮這兩項功能,教育機構須透過課程的安排,在個人發展的過程中,納入社會的經驗;
其次,將社會文化的內容排到課程中,並進一步培養學生改造社會的能力。
就個人而言,成熟與適當的社會經驗,可使未成年的個人由一個階段進展到下一階段,哈維赫斯(R.Havighurst)的發展任務說,界定了人類發展的六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發展的任務,而最終目標則在使個人在社會中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郭爾保(L.Köhlberg)的道德發展階段說強調道德規範包含了很多的社會成分,因為道德上對或錯的事反映了社會的本質、習慣、民風以及法律。
因此道德發展的過程中,社會的經驗極為重要。
為促使個人健全的發展,課程中應安排適當的社會經驗。
從社會的角度看,課程可以反映社會的現狀,也可以成為塑造社會的工具。
前者稱為社會適應觀、後者稱為社會重建觀,社會適應觀的基本前提是目前的社會大體上是合理的,值得維護的,教育的任務就是培養適應及延續這個社會的人,因此社會文化成為課程的內容。
社會重建觀主張目前的社會不健全,教育是社會重建的工具,透過課程的設計與安排,讓學生了解社會的問題,並積極培養他們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與意願。
這兩種觀點反應了課程與社會的不同主從關係、不同的影響方向。
回顧過去及目前課程領域的發展,可發現課程受社會影響的事實較明顯,而課程影響社會的例子不易發現。
前者如近二、三十年來許多新興的課程領域,大都係因應社會需要而生。
由於電腦科技的發達,從小學開始就設有電腦課程;
由於環保意識的抬頭,環保教育列入各年級的課程中;
由於吸食安非他命的人口其年齡有下降的趨勢,因此各級學校加強藥物教育。
決策者希望透過這些課程的安排來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的生活,也希望藉此解決部分的社會問題。
社會因素確實是決定課程的重要依據。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