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模仿(藝術)】 [打印本頁]

作者: 豐碩    時間: 2012-11-23 05:18
標題: 【模仿(藝術)】

模仿(藝術)

 

Imitation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模仿的希臘文為(μiμησιs),拉丁文則為imitatio。

 

其原始意義從藝術理論觀之,帶有表現、呈現、表達、用動作來將其屬於其他個體的思想或動作在自己身上完成等意義。

 

唯其概念內涵卻歷經變遷。

 

古代希臘認為藝術就是對規律與法則的遵從,所以在他們的概念之中,藝術家並未創造,只是在模仿而已。

 

希臘文原字的語源是Mimoi,是酒神(Dionysius)的崇拜者,透過舞蹈韻律與詩歌活動,表現酒神中的神之事件,最初的意義代表由祭司所從事的禮拜活動。

 

西元前五世紀,「模仿」,從禮拜上的用途轉為哲學上的術語。

 

蘇格拉底(Socrates)認為藝術模仿我們所看到的東西,以造出事物的形影。

 

他建立了模仿說,主張模仿乃是繪畫和雕刻的基本功能。

 

古典時期,認為藝術即是實在之模仿。

 

柏拉圖(Plato)把藝術視同對於外界被動而忠實的臨摹,是對實在之模仿。

 

但他根本不贊成用藝術去模仿實在,因為模仿並非通達真相的正途。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則主張藝術的模仿,可以把原來的事物表現得更美或較醜,能夠(而且應該)把它自已限於事物之普遍的、典型的和本質的特徵之上。

 

早期偏激的基督教思想家,甚至相信上帝禁止任何對於這個世界的模仿。

 

士林學派的學者雖然擺脫了這種見解,還是相信精神性的再現遠比物質性的再現高級,而且有價值。

 

在冒名的迪奧尼西斯(Pseudo-Dionysius)和奧古斯丁(Augustine)看來,如果藝術在模仿,那就理當模仿那不可見的世界。

 

它不僅永恆,而且比可見的世界更加完美。

 

文藝復興時期,模仿說大為盛行,並對模仿作更進一步的處理,融攝了自然科學概念,模仿的概念除了外顯的行動外,也討論到模仿的心理歷程,當時所有的視覺藝術都接受了模仿說。

 

吉柏爾蒂(LorenzoGhiberti,1378~1455)提到,他盡其所能致力於模仿自然;

 

達文西主張,一幅畫愈是能忠實地描繪它的對象,它就愈值得大家讚賞。

 

當時的畫家感覺到,為了要忠實地模仿,藝術需對實在先作研究,尤其是對於透視和光線的法則,更需事先掌握,以達到模仿目標。

 

但是在文藝復興時代對於模仿的概念並不完全一致。

 

有人認為藝術品模仿實在,但也同時表現藝術家的觀念與經驗。

 

他們強調,並非所有的模仿都適用於藝術,只有「好的」、「美的」和「想像的」模仿,方才適用於藝術。

 

阿伯蒂(LeonBattistaAlberti,1404~1472)主張藝術模仿的是自然的法則,而不是它的現象。

 

另一項新的主張認為,由於古人是模仿自然的能手,所以也當被列為模仿的對象。

 

後來仿古的觀念幾乎完全替代了模仿自然的觀念。

 

這是模仿概念史上的重大轉變。

 

其後折衷的方案被提出,自然固然應當被模仿,但其方式應當遵從古人的模仿之道。

 

十七世紀有一種理想化的說法是藝術模仿實在,但只限於那些實在之普遍而又完美的方面。

 

美術的創作要掌握住實在,同時也要掌握住它的精選、美化、裝飾和提升。

 

十八世紀的巴多(Batteux)主張作為一切藝術之基本的原理,就是模仿。

 

模仿的理論過去長期被應用在詩學裡,現在他把這項原理推廣應用到一切藝術之上,他指出這類藝術共同的特性便在於它們對於實在的模仿。

 

十九世紀時,興起了寫實主義(realism)。

 

寫實主義在嚴格的用意下,表示完全忠於現實。

 

新寫實主義的理論主張文學應該趨向於忠實地模仿由自然所提供的模型。

 

庫爾貝(GustaveCourbet,1819~1877)主張繪畫是一種具體的藝術,只能呈現真實的事物,並不包括抽象的東西在內。

 

左拉(EmileZola)給寫實主義另外的名稱:「自然主義」(naturalism)。

 

在他看來,一部小說中研究自然和人生的成分,其實要大過於它對自然和人生的模仿。

 

與其說小說在描寫現實,成為現實之單純的模仿,還莫如說它是在考察現實。

 

羅丹(AugusteRodin,1840~1917)的藝術是在模仿現實,但是他相信藝術家不能被動去模仿。

 

他寫道:比起我的雕塑來,從現實中模造出來的東西,總顯得不夠真實。

 

現實的模型只能呈現出事物的外表,而雕塑家除了呈現事物的外表之外,還能表現出它的精神。

 

寫實主義是一個多變的概念。

 

通常在習慣上總被認為現實就是我們所見到的東西,但是由於透視上的緣故,我們眼睛總是改變了它們所見之物的形相。

 

立體主義者認為我們視覺所得的,只是諸多方面中的一個方面,因此不應該把它視同對象的本身。

 

他們企圖產生一種由對象之各個方面所形成的綜合,在一個單一的畫面之中,組合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他們的藝術不是事物的模仿,而是事物的重建。

 

許多藝術家並不信任我們的感官,而希求經由「心靈之眼」建立起一個永恆的世界,他們堅持那才是真正的「實在」。

 

藝術家要模仿的,便是這個實在。

 

有些藝術家甚至堅持抽象的藝術才是寫實的。

 

即使在外表上,它與現實不相像,實際上,卻足以顯示出「實在」的結構來。

 

對塞尚(PaulCézanne,1839~1906)而言,繪畫藝術並非對自然的模仿,而是對它的批評和重建。

 

他不僅可以注重事物之偶然的湊合,也可以注重它們那恆常、規則的結構。

 

桑塔雅那(GeorgeSantayana,1863~1952)強調藝術自現實中採取主題和形式,再把它們安排在自己的結構之中。

 

而蘭格(S.Langer)則不同,認為藝術只從現實中採取結構。

 

海爾(B.C.Heyl)和艾克曼(R.Ekman)主張:藝術使用由現實所提供的素材,但是要使它的意義普遍化,它的目標乃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真理,而不止於傳記性的處理。

 

奧斯本(H.Osborne)極端反寫實主義,他主張:藝術固然要利用現實中的模型,但卻不應該總是使人想到現實。

 

這樣它會在觀看者的內心激起一種實際操作的態度,而不是一種審美的態度。

 

貝爾(CliveBell)主張,藝術不應與現實有任何相干,藝術只關係形式,他要求一種免除寫實元素的抽象藝術。

 

從前我們是透過現實去看待藝術,藝術品若是符合現實的,就使我們特別感到興趣;

 

現在情形恰好相反,我們乃是透過了藝術品去看待現實。

 

王爾德(OscarWilde)說:「人生模仿藝術,遠要超過藝術模仿人生。

 

只要偉大的藝術家創造出一種典型,芸芸眾生就盡力去模仿它。」

 

總之,如今我們不再需要那種只複寫事物外表的模仿。

 

藝術品總是由不同的媒材所構成,它所模仿的對象未必是藝術形成的關鍵。

 

除了模仿之外,藝術還可以職司表現和構造。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