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心理學】
MathematicalPsychology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數學心理學是以數學的語言解釋心理學;
擴展之後則是將心理學與數學兩概念的功能交換應用,用數學語言來解釋心理學知識,於是也可稱之為「心理數學」(PsychologicalMathematics)。
數學心理學始於一八六○年,費希納(G.T.Fechner,1801~1887)出版了其〔心物學元素〕(ElementsofPsychophysics);
此後測驗理論與因素分析法出現,至塞斯通(L.L.Thurstone,1887~1955)於一九二七年發表其〔比較判斷法則〕(ALawofComparativeJudgment),用判斷比較兩個刺激的等級,並對因素分析提出有效的處理方法。
二次世界大戰後電腦大量的用於資料處理,一九五○年後盛行於美國,並出版〔數學心理學雜誌〕(JournalofMathematicalPsychology)。
數學心理學目前所包括的為測驗理論、統計、學習理論和社會交互作用等方面。
在測驗理論中,施予若干受試者(人)以測驗,將測驗結果變為數量,用以代表受測驗者,主要的有幾種轉換的可能,即:1.如數量表示受試者的測驗數量接近或等於一個連續,則每個數量在分配中可占一位置,即人的位置,將人置入一常態分配中。
2.如果測驗數量成整齊的次第,每一次第有集中現象,將所有次第由低而高排列,則成為一等級分配。
3.如果將測驗數量兩兩比較,可以發現三種情形,即「大於」(符號為x>y)、「小於」(如x
4.如將兩組測驗數量成對配合,若發現配合後的數量呈部分增加的趨勢,顯示二者間存在著直線相關的情形,即是一組的數量呈逐漸上升或下降的趨勢時,另一組也呈現相同的趨勢。
在選擇與決定的實例中,應用機率說明心理傾向,如購買彩票之類,購買者所選擇的號碼,可以用機率推算其得中的機會。
在實驗中,以出現信號令受試猜測一個信號出現的機率,但有時則不出現信號而令受試者猜測,發現受試者對信號的出現,並不根據事實,而是依個人「主觀機率」和答對的狀況為準,也是應用數字機率說明心理的一種方式。
在學習心理中,如令受試者按紅藍燈代表所選的答案,然後實驗者在顯示正確答案時;
同時出現紅光和藍光,燈光隨機出現,可以計算出此隨機的機率。
經過若干次後,發現受試者答案的燈光,自成一獨立的機率系統,與答案正誤無關。
受試者選擇答案的機率,可與主試者隨機燈光機率比較,顯示受試者的選擇,也有隨機而定的可能性。
在社會交互作用方面,常用曲線圖法表示兩組交接的狀況。
如以R代表兩組的關係,以aRb代表A組一人與B組一人之關係,累積兩組人可畫成一曲線圖G。
若將R轉變為R',將aRb轉變為aR'b,將aRb與aRc轉變為aR'c,依此類推,則可另成一曲線圖M(G),與G曲線圖約略相似,用此類數學圖解解釋社會性關聯的可能狀況,比用文字說明簡單,而且一目了然。
用數學公式代表心理意義,對於一些確定的心理現象,在說明中有簡單而確切的功效。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