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德國各邦教育廳長常設會議】 [打印本頁]

作者: 豐碩    時間: 2012-11-23 05:03
標題: 【德國各邦教育廳長常設會議】

德國各邦教育廳長常設會議

 

StändigeKonferenzderKultusministerderLänder(Germany)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德國教育行政歷史特別受到各邦文化自主權的影響。

 

德國各邦自己保留了管理學校的主權,就是一八七一年建立帝國時也保留了這種的傳統。

 

按照聯邦基本法非明文間接的規定,教育與文化的權力是屬於各邦。

 

一九四七年前後各政黨和社會輿論都呼籲要克服國家學制上的分裂狀態,主張依照威瑪共和時代以聯席會議方式求教育制度上的協調,於是一九四九年成立了各邦教育廳長常設會議。

 

自從該組織成立以來,便為全國教育制度作協調工作,具有自己的會議細則。

 

出席會議者正是各邦握有教育大權的教育廳長,於是成為有很大影響力的教育決策機構。

 

這個機構根據大會的決議和各專門委員會研究的結果推行政策。

 

該會議設在波昂的祕書處執行會務。

 

會議時要全體通過才能作出決定案。

 

這些決定案對全國各邦以建議方式提出並希望予以採納;

 

有時各邦簽訂協定成為有約束能力的法案。

 

各邦教育廳長會議主席由各邦教育廳長推選產生,任期一年。

 

各邦教育廳長的協議並不一定都能順利完成,例如一九六○年代初期開始試驗的綜合中學的成熟(畢業)證書到一九八二年才普遍受到承認。

 

常設會議每兩個月召集一次,如有特殊事故可召開特別會議。

 

祕書處負責各邦廳長之間信息的交流、國際合作事務、統計數據的調查等。

 

在一九四九年十一月聯邦教育廳長常設會議之前就有一九四八年成立的教育廳長會議,是由各邦主管教育、研究和文化藝術的廳長和若干議員自由參加成立的工作團體,宗旨即在協調各邦之間的教育和文化政策,後來發展成為常設機構。

 

從歷史上看,德國是山一些完全獨立或半獨立的公國聯合組成的。

 

其體制總是具有聯盟的色彩。

 

這種體制尤其在文化與教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

 

在威瑪共和時代,各邦教育當局就設法以聯席會議方式以求教育設施上的協調。

 

二次大戰結束後,德國被分成好幾個占領區,於是增加了各邦在文化自主權的離心力。

 

一九四九年五月八日德國聯邦議會通過了[聯邦憲法],確定了聯邦的體制。

 

憲法中的第七條對於教育只作了籠統的規定:「整個學校教育是在國家監督之下。」

 

至於文化教育權力是屬於各邦的法律依據只能從憲法的第三十條關於聯邦和各邦權力畫分的規定中引伸出來。

 

在畫分時有三種權力範疇:(1)完全屬於聯邦的權力;

 

(2)如果聯邦不予立法,各邦可自行立法的權力;

 

在教育方面只包括獎學金的設立和科學研究的鼓勵等;

 

(3)由聯邦通過原則性的基準法(Rahmengesetz),然後再由各邦通過詳細的法案(第七十五條)。

 

一九七○年十二月所通過的[大學基準法](Hochschulrahmengesetz)即屬於此類。

 

在戰後德國學制呈分裂狀態,於是各政黨,文化團體和社會輿論都要求設立一個中央權力機構。

 

但是為顧到各邦文化與教育的自主權只能設立一個聯席會議,這便是一九四八年成立的各邦教育廳長常設會議,其目的在為全國教育制度作協調工作。

 

參加會議者原來為握有教育大權的十一邦教育廳長;

 

一九九○年德國統一後,共有十六位廳長。

 

這個常設會議具有很大的影響力量,已經成為德國決定教育方針的機構了。

 

該機構設在波昂,根據大會的決議和各專門委員會的研究報告推行政策。

 

為尊重各邦教育與文化的獨立權利,該會議要全體同意才能做出決議案。

 

這些決議案有的以建議方式請各邦教育廳採納;

 

有的以各邦簽訂協議方式成為有法律約束效力的法案。

 

目前各邦教育廳長常設會議感到棘手的便是原屬東德地區中學畢業(成熟)資格的承認問題。

 

西德的學制一直都是讀完十三年才能進入大學;

 

而原來東德的學制卻只要十二年。

 

到目前為止,東德地區只有兩個邦按照西德的學制調整而其他各邦由於經費困難尚無法實現。

 

現在有人主張為配合歐洲共同體統合的需要將西德的完全中學從原來的九年縮短到八年,此提議尚在爭議當中,這將是廳長常設會議要解決的難題了。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