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學制】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廟學制之形成,係因歷代均在中央及地方官學建置孔廟,並於其內舉行學禮儀式;
逐漸發展成為廟學一體,而被視為廟學制。
此制正式建立於唐,宋、元、明、清歷代因之。
高明士在其所著〔唐代東亞教育圈的形成〕一書中謂:「就學校內建置聖廟(孔廟)言,中央官學始於東晉孝武帝太元十年(385);
其後,南北朝均設之。
地方官學則始於北齊文宣帝天保元年(550)。
至唐代,高祖武德二年(619),先於長安國子學內立孔廟;
其後太宗貞觀四年(630),則詔令全國州縣官學建置孔廟。
自此孔廟與官學兩者,遂不可分割。」
(參見「孔廟」)。
其次,就行學禮言,包括釋奠、養老及鄉飲酒三種。
中央只行釋奠禮,輒由皇太子主之,分常祀及非常祀;
釋奠後進行講經(參見「釋奠、「養老」、「鄉飲酒禮」)。
廟學制所代表的教育意義,高氏以為是儒家「成聖教育」理想的具體化。
透過在中央及地方官學內設孔廟,配合從祀制及塑繪諸聖賢像等措施(參見「從祀」),使得自漢以來,抽象的儒家教育理想具體化。
學子平日習業其中,再配合學禮的舉行,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因而顯現出境教之功能。
從祀制的意義,即具體地告訴學生,身列廟庭是可企及的,「成聖」的教育理想亦是可以實現的。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