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理論在組織行為改變上之應用】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增強理論(ReinforcementTheory)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施金納(BurrhusF.Skinner)所提出的。
施金納在〔自由與尊嚴的超越〕(BeyondFreedomandDignity)一書中認為人類行為的學習或終止,依行為能否獲得滿意的結果而定。
增強理論所根據的原則有四,即正增強(positivereinforcement)、負增強(negativereinforcement)、懲罰(punishment)和消弱(extinction)。
正增強的作用在於強化某一能夠帶來愉悅性結果的行為反應;
負增強的作用在於強化某一能夠使厭惡性結果停止的行為反應;
懲罰的作用在於制止某一行為反應;
消弱的功能,則是希望藉著對其一行為反應的不予增強,而逐漸減弱該行為,最後終於消失。
增強有所謂連續增強(continuousreinforcement)和間歇增強(intermittentreinforcement)。
一般而言,若要學習某一新行為,則連續增強比較有效;
若要保留某一已學習的行為,則間歇增強比較有效。
增強亦有所謂的立即增強(immediatereinforcement)和延宕增強(delayedreinforcement),無論是學習新行為或保留舊行為,立即增強都要比延宕增強有效果。
依據增強理論,我們可採取「組織行為改變技術」(organizationalbehaviormodification,OBMod)來改善組織成員的行為表現。
其步驟有五:(1)明確界定欲改善的特定行為;
(2)測量成員現有的行為表現程度;
(3)分析成員行為的前因、現況和結果;
(4)利用正增強、負增強、懲罰和消弱等四原則來設定行為改變的行動計畫和策略;
(5)評估成員行為改變的效果。
組織行為改變技術的採行,有助於減少成員的不當行為(如遲到早退、不假外出等)以及增強成員的正確行為(如對他人禮貌、注意工作安全等)。
唯該項技術亦受到兩項批評:其一,該項技術過度依賴外在增強物,如果外在增強物不再出現或強度不夠時,則所希望建立的行為反應可能不再呈現;
其二,該項技術忽略了成員所具備的信念、價值以及意志等內在心理歷程,而這些歷程可能比起外在增強物更能影響成員的行為反應。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