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動機說】
CognitiveTheoryofMotivation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認知動機說以為「需要知道」乃是一種動機,從資訊處理而言,洪特(J.M.Hunt,1906~1991)認為人常想把「新知」和「已知」合成一體。
新知可能與已知一致,也可能前後矛盾。
如果矛盾過甚,也可能使人退縮。
但從內發的動機而言,矛盾的程度有高低之別,會生出強弱不等的動機,而有愉快或不快之感,牽涉到快樂問題。
毫無矛盾或矛盾微不足道時,使人厭煩;
矛盾過劇又使人不快,反而是中度的矛盾予人適度的快感;
而引起積極的探索行為,是一種認知的動機模式。
洪特從人對訊息或知識的處理著眼,側重新知和已知的一致性和矛盾性與情感的關係。
即是說新知與已知一致未必使人感覺愉快,甚至以為新知也「不過如此」,是已經知道了的,未必有加以探索的意向。
反而是新知與已知不盡相合時,適足以因愉快(有新的收獲或好奇)而引起要「透徹知道」的動機。
凱利(G.A.Kelly,1905~1967)認為每個人都是要尋求預估能力的科學家,在這方面相當主動,力求有建構的能力。
如果所求不得,適能矯正自己的錯誤,進而求透徹的認識和了解,如是認知才是有力的動機。
從認知方面討論動機,取代減低壓力或焦慮的動機說,即是視求知為動機,對學習和教學極有助益。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