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道德重整運動】 [打印本頁]

作者: 豐碩    時間: 2012-11-23 02:04
標題: 【道德重整運動】

道德重整運動

 

MoralRe-Armament,MRA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道德重整運動簡稱「道德重整」;

 

創始人為美國路德宗牧師卜克曼(FrankBuchman,1878~1961)。

 

一九二一年,他於英國牛津大學成立「牛津團契」,弘服務青年、改善青年生活為目標,成效卓越,此為「道德重整運動」的前身。

 

一九三○年代,舉世烽火四起,全球面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嚴重威脅。

 

卜克曼深感人類的危機,從表面來看,是由於種族的、政治的與經濟的衝突;

 

但是根本上是人類內心的驕傲、貪婪、仇恨等問題所形成。

 

因此,要徹底解決全球人類的危機,則必須發揮人性的自覺與道德力量。

 

時至一九三八年,卜克曼將英國的「牛津團契」,改組加以擴大,發展為全球革命性的運動,正式命名為道德重整運動。

 

這個世界性的民間組織,也是一種超越種族、階級、宗教、黨派的非政治化的國際性運動。

 

卜克曼認為所有的民族、國家與宗教,最基本的要求,是四個絕對的標準:絕對誠實、絕對純潔、絕對無私、絕對仁愛。

 

參與者要遵照道德標準,由內心良知為指導,使每個人在自制、自發的前提之下,改善個人的生活習慣與品格,進而影響家庭、社會、國家以及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道德重整運動在建設新興的國家與化敵為友的工作中,扮演了重要的幕後角色。

 

「道德重整運動」在世界上設有兩個活動中心:一個是在美國密西根州的麥金諸島(MackinacIsland);

 

一個是在瑞士的柯峰(Caux)。

 

此外,在其他國家如:英國、法國、荷蘭、日本、印度、巴西、澳洲等,也設有地區中心。

 

時至一九六○年代,道德重整運動的工作人員,高達三千餘人,盛況空前。

 

「道德重整運動」的理念與精神,是採取書籍、雜誌、電影片、錄影帶,以及訓練課程與舉辦大型會議等方式,向外傳播;

 

進而使參與者將其理念與精神,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能夠具體的實踐。

 

卜克曼與後繼人霍華德(PeterHoward)先後於一九六一、一九六六年逝世;

 

而今「道德重整運動」仍然於每年夏季在瑞士柯峰舉行大會,使來自世界各國的政府首長與社會領袖為代表,共聚一堂,舉行主題會議,商討有關推行的大計方針等。

 

卜克曼早年數度訪問中國,曾經研閱「四書」中的〔大學〕與〔中庸〕(辜鴻銘譯本),與國父孫中山先生成為摯友。

 

因此,他對於中華文化,深為欽仰。

 

卜克曼曾經說:「人們只要記住上帝與孔子,就能把混亂的世界情勢挽救過來。」

 

二次大戰結束後,何應欽(1947)與陳立夫(1948)先後參加「道德重整運動」的大會活動,貢獻良多。

 

民國六十二年(1973)十二月三日,我國成立「世界道德重整運動中華民國聯誼會基金會」;

 

七十九年(1990)十二月二日成立「中華民國道德重整協會」,會址設於臺北市敦化南路二段二六七號六樓之四。

 

該協會主要的工作有:(1)舉辦座談會、生活分享會;

 

(2)舉辦國際活動;

 

(3)參加海外MRA活動;

 

(4)協助MRA青年合唱團人才培訓;

 

(5)MRA刊物和影片介紹。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