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道藏是道經道書總集。
在歷代帝王的支持下由道士匯集編纂而成。
自古至今,集中國文化之大成者有三:一為〔四庫全書〕或〔十三經〕,代表儒家文化;
一為〔道藏〕,代表道教文化;
及代表佛家文化的佛藏,即〔大藏經〕。
〔道藏〕的內容,主要是由道家書、方書、道經和傳記四大部分組成。
最早出現的是道家書,如老、莊、關、列等。
其次是方書,包括古代神仙家、陰陽家等書,如醫卜星相之類。
道經最早的是〔太平經〕。
有關道教的傳記,最古的如〔穆天子傳〕、〔列仙傳〕等。
〔道藏〕中還有一些雜家、集部等書。
如〔易經〕等一類著述。
集部出現較晚,為歷代修藏時編入的。
晉葛洪〔抱朴子、遐覽〕載「經」類一百三十七種,四百三十四卷;
「記」二十九種,五十一卷;
「法」五種,十五卷;
「文」四種,十卷;
「錄」三種,四卷;
「集」二種,二卷;
「雜」(如養生書、升天儀、微言、九宮、囊中要、大禁、奪箕律、立亡術、道要、道意、大覽、肘後等)十二種,一百五十卷;
「圖」十三種,十三卷;
「符」六百二十卷;
統計以上九類,共一千二百九十九卷。
宋明帝太始七年,陸修靜因敕上〔三洞經書目錄〕:「道家經書,並藥方、符圖等,總一千二百二十八卷。
其一千九十卷已行於世,一百三十八卷猶在天宮。」
此為道書目之最古者,晉葛洪〔抱朴子〕中尚未有三洞之說,陸修靜時始總括三洞,奠定了〔道藏〕的基礎。
梁孟法師有〔玉緯七部經目〕,梁陶弘景有〔陶隱居經目〕。
梁武帝普通四年阮孝緒〔七錄‧仙道錄〕列經戒部二百九十種,三百一十八帙,八百八卷;
服餌部四十八種,五十二帙,一百六十七卷;
房中部十三種,十三帙,三十八卷;
符圖部七十種,七十六帙,一百三卷。
共四部,四百二十五種,四百五十九族,一千一百三十八卷。
北周武帝天和五年,玄都道觀道士上經目,增入諸子論,共二千四十卷。
云有六千六百六十三卷。
建德中,更令王延校定道書,凡八千三十卷。
並作經目〔三洞珠囊〕七卷。
〔隋書道書總目〕載三百七十七部,一千二百一十六卷。
唐初道士尹文操〔玉緯經目〕藏經七千三百卷。
其中最主要的則為陸修靜的〔三洞經書目〕和北周的〔玄都經目〕。
陸目收有行世經典一千九十卷,應屬〔遐覽篇〕所提到的一些方書,以及東晉以來楊義、許謐、葛巢甫等人所傳的經笈符籙。
唐開元中,發使搜訪道經,由張仙庭主事纂修成藏,目曰〔三洞瓊綱〕,總三千七百四十四卷,(或曰五千七百卷)。
分為三洞三十六部。
這是道教史上第一部道書總集,因成藏於開元年間,故名〔開元道藏〕。
後經五代之亂,〔道藏〕因遭兵燹而散失不全。
繼〔開元道藏〕之後,宋代曾六次修藏。
第一次為太宗時期。
第二、三次是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
第四次修藏,在宋徽宗年間(1102~1106),詔搜訪道都遺書,令道士劉道元等校定,〔道藏〕增至五千三百八十七卷。
第五次修藏,在宋徽宗崇寧政和年間(1111~1118)。
第六次修藏在南宋孝宗淳熙年間,宋代六次修藏,其中最著稱的是〔政和道藏〕(即〔萬壽道藏〕)。
〔瓊章道藏〕是據此藏之幸存本重加整理,至金代修藏,亦據此藏為底本。
南宋高宗紹興年間,鄭樵撰成〔通志〕,其中〔藝文略〕諸子類有道家書目,分二十五種,即〔老子〕、〔莊子〕、〔諸子〕、[陰符經〕、〔黃庭經〕、〔參同契〕、目錄、傳、論、書、經、科儀、符籙、吐納、胎息、內視、導引、辟穀、內丹、外丹、金石藥、服餌、房中、修養,計一千三百二十三部,三千七百六卷。
〔政和道藏〕經版,至金代尚存,但已殘闕。
金世宗大定四年,詔以南京〔宋東京〕經版,付中都十方天長觀(今北京白雲觀古名)。
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提點孫明道奉詔補刊〔道藏〕,名〔大金玄都寶藏〕。
元太宗九年(1237),宋德芳(披雲),與通真子秦志安謀為重刊〔道藏〕。
乃馬真皇后稱制三年(甲辰年公元(1244),全藏刊竣,凡七千八百餘卷,亦名〔玄都寶藏〕。
至英宗正統九年始行刊板。
詔通炒真人邵以正督校,重加訂正,增所未備,至十年刊板事竣。
都五千三百五卷,四百八十函。
仍以千字文為函目,自天字至英字,每函各為若干卷,卷為一冊。
所收的道書已重行分卷,原有道書短卷,則數卷并為一卷。
系梵夾本,是為〔正統道藏〕。
明神宗萬曆三十五年(1607),又敕第五十代天師張國祥,刊續〔道藏〕,自杜字至櫻字,凡三十二函,一百八十卷,是為〔萬曆續道藏〕。
正統〔道藏〕共五百十二函,計五千四百八十五卷。
迨至清德宗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在版盡毀。
自〔正統道藏〕、〔萬曆續道藏〕刊就後,明清曆朝,印施各處宮觀的〔道藏〕甚多。
以屢經兵燹,存者寥寥可數,〔道藏〕隨成祕笈。
清道光年間,北京白雲觀所存的〔道藏〕,見有殘缺,經羽士鄭永祥募金補鈔,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竣工,作〔白雲觀重修道藏記〕。
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六年,上海涵芬樓即據北京白雲觀所藏〔正統道藏〕、〔萬曆續道藏〕影印,縮改為六開方冊線裝本,凡一千一百二十冊。
此影印本行世後,明〔藏〕才得以廣泛流傳,學者亦始得閱讀。
〔道藏〕的分類,現存明〔藏〕,分為三洞四輔十二類。
〔道藏〕中的道經道書,唐以前因有傳授統系,故分為七部,自宋以後,三洞四輔已非原貌,明代重修〔道藏〕仍沿用七部舊觀,三洞頂下各分十二類,四輔項下不分類,加之各類之書,未必盡合定例,如欲查某類書籍,要翻全部〔道藏目錄〕方可。
道教著名學者陳櫻寧有鑑於此,曾根據〔道藏〕全書的內容、性質,將其分為十四大類,即道家類、道通類、道功類、道術類、道濟類、道餘類、道志類、道史類、道集類、道教類、道經類、道戒類、道法類、道儀類。
從內容上講,正、續〔道藏〕收書一千四百七十六種,合五千四百八十五卷,集道教文化之大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一大寶庫。
其中學術,包羅萬象,貫徹九流。
遠溯黃老,兼綜百家,包括黃帝、哲、兵、醫典,道家諸子名著。
道教的理義科範,丹鼎神仙,法籙符咒,山志宮觀,陰陽卜筮,天文曆算,音樂藝術,聖義真詮,許多道經典籍,四庫既未甄收,坊間亦鮮流傳。
不少有識學者,對〔道藏〕中所收的各種古籍,歷來十分重視,以此作為研究古代學術的資源。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