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吳甦樂羅馬聯合會】
RomanUnionoftheOrderofSt.Ursula,OSU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天主教聖吳甦樂會(CompanyofSt.Ursula)創立於一五三五年義大利北部布夏市(Brescia)。
創始人聖女安琪梅里芝(St.AngelaMerici,1474~1540)出身農家,未受正規教育,但秉性聰慧,有堅強的基督信仰,加以多年深受神修生活與人世的磨鍊,孕育出超人的智慧與慈愛。
終其一生常以樂觀助人的精神,和祥可親的態度為人排難解紛,指點迷津,諄諄教誨、循循善誘。
晚年結合社會賢達貴婦,創立聖吳甦樂會,培育有志少女以聖化自己,聖化家庭,轉移社會風氣為己任,開現代女子教育之先河。
其遺作三篇:〔會規〕、〔勸言〕、〔遺訓〕,雖合計僅兩萬餘字,卻字字珠璣,洋溢著一位聖賢教育家的智慧。
她堅持在牧養人靈(教育)的工作上,人僅是天主的助手。
每個生命是天主聖化的工程,每個人有他獨特的價值與使命。
我們當以尊重的態度、母親的心腸,去關心、照顧、教導、鼓勵。
她說:「試看一個母親,即使有一千個兒女,也會將所有的孩子一一銘刻於心。」
(〔遺訓二〕)。
她強調溫婉與慈愛遠比嚴厲苛責來得有效,但決不姑息。
本著一顆純正愛主救人的心,她做到因人、因時、因地、因事「時而溫和,時而嚴格,或多或少,恰到好處。」
(〔勸言二〕),她又強調身教的重要、母親在一切事上要做兒女的借鏡,至少也要與他們一起身體力行(〔勸言六〕)。
因著堅定的信仰,即使遇到挫折仍持樂觀希望,因為天主能使頑石點頭。
聖女安琪的理想在十六、十七世紀以法國為基地迅速傳布歐洲各國。
從原始的在俗團體發展成為聖吳甦樂修會(OrderofSt.Ursula),專致於教育青少年、兒童的工作,很受當時代歡迎。
早在一六三九年即由真福瑪麗閨雅(BlessedMarieGuyart)傳至北美加拿大魁北克地區,為印第安人開辦學校,傳布福音。
十八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時,天主教會遭受迫害,修院遭查封。
聖吳甦樂會亦難倖免,且有多位因之殉道。
唯因其對教育之貢獻,較早獲拿破崙許可復會。
十九世紀是修會對外擴展時期,中南美洲、非洲、亞洲、澳洲都有會院。
為適應時代需要,已開創現代模式的學校。
一九二二年首次來華,在廣東省汕頭市先後創辦孤兒院、小學及中學。
一九三六年波蘭修女在哈爾濱為俄國僑民開設學校。
一九五○年皆先後被迫離華。
一九五八年來臺,首先在花蓮市創辦海星女中(1959年)、若瑟小學(1960年)。
一九六六年又在南部高雄市創辦文藻女子外國語文專校,以加強語文教育、溝通文化為宗旨。
一九八○年奉教育部命加收男生,改名文藻外語專校。
今日分布全球各地之聖吳甦樂會修女,在組織上有全球性、地域性或教區性之別。
但皆能按地方需要,為不同年齡之兒童、青少年提供多元化之教育服務,所辦學校有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不一。
皆本天主教教育理想,造福社會。
偏遠地區亦辦婦幼成人等社會教育。
一六五二年法國巴黎之聖吳甦樂修會首次編製手冊,闡明修會之教育原則。
以後在一七○五年、一八四五年及一九四三年數次修行,以適應時代需要。
唯其教育理想卻是一脈相承。
簡述基本要點如下:1.教育的定義:教育是人與天主合作,為逐漸展現並完成天主在每人身上創造與聖化的工程。
教育者應本著尊敬的態度,在每位學生身上發現天主的肖像,協助他發揮潛能,完成最美好的自我。
2.教育的目的:以基督信仰為基礎,培育在智力、意志力及感情三方面均衡發展的健全人格。
對天主開放,對他人開放,對世界開放,關懷社會,服務人群。
3.教育的關鍵:是具有修養、學識、信仰深度能以生命傳遞生命的老師。
修會要求修女們用默觀(祈禱)去準備自己,因為默觀與教育是一事的兩面。
由默觀中受之於主(生命之源)的,在教育工作中給予學生。
4.教育方法:基本上是以信仰為基礎的人文教育。
注重教育品質而非數量,故採小班制,導師與學生共同生活,建立大家庭氣氛。
強調全體教職員工共同參與教育工作,保持團結合作,步調一致,以達成教育之最大效果。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