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經院學派的教育改革】 [打印本頁]

作者: 豐碩    時間: 2012-11-23 00:43
標題: 【經院學派的教育改革】

經院學派的教育改革

 

EducationalReformationofScholasticism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經院學派的教育改革指西元十二、三世紀時於歐洲發展達於高峰的經院學派(Scholasticism)在教育方面的影響及改革工作。

 

經院學派是中世紀歐洲的學者(Schoolmen)所形成的智識運動。

 

在十一世紀末之前,歐洲一直處於單純信仰的時代中,當時歐洲人民對於基督教的奧祕及教義中的矛盾之處,多像孩子般地順從接受,對於基督教教義,教會並未感到任何有加以整理及系統化說明的需要。

 

但自十一世紀以後,由於外在社會環境的日趨平靜及回教文化的引入,使得學者研究學術風氣日盛,加上基督教本身的學者對於某些教義疑難之處也感到困惑難解,教會領袖及宗教會議不得不就這些疑難問題提出解決之道,經院學派遂應運而生。

 

經院學派並不在創立新的理論或信仰,其宗旨主要在將基督教原有的信條與教義加以系統與組織化,從理性去維持信仰,藉理智的力量來增強宗教的生活。

 

因此經院學派學者的工作,是以系統但獨斷的方式來提出教義的說明,並駁倒一切的異議與懷疑。

 

對於經院學派學者來說,經院學派的興起僅是一種態度與方法的轉變,象徵了神學透過哲學的方法來條理化,雖然其所使用的推理方法極其細密,但目的、材料卻是狹隘而固定的。

 

這種本質為獨斷的經院學派雖有其限制,但由於其強調理性的運用,在教育方面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首先,透過經院學派學者的努力,神學成為一項有系統組織的學科。

 

雖然他們很少致力於知識的擴充及實際的應用上,但經院學派學者對於學術的鑽研,以亞里斯多德(Aristotle,384~322B.C.)的演繹邏輯(deductivelogic)來進行原理的制定、比較、分析、分類及推理的訓練,使神學教育因此種系統化的工作而得以提升至極為重要的地位,並且造成重視神學研究之「母大學」(motheruniversity)的出現。

 

例如倫巴第的彼得(PetertheLombard,1100~1160)所編成的神學教材〔格言書〕(BookofSen-tences)及聖多瑪斯阿奎納(St.ThomasAquinas,1225~1274)的〔神學概要〕(SummaTheologiae),都是重要的經院學派著作。

 

他們的這些神學著作皆存有一些類似之處,其中關於神學的範圍被分為部、項與小項(parts,heads,subheads)等,而在這些部、項之下作者會提出一些問題,每個問題均與教義中某點有關,問題先在本文中陳述,然後將「正統」以外的解答及論據依次提出並一一予以駁斥,按著提出「正統」的解答並引用此解答的

 

出處:典據,最後再將對於「正統」解答的異議提出後並加以破解。

 

其次,由於經院學派的重點是以理性的推理來支持信仰,所以邏輯取代文法而成為學者研修的主科。

 

由於教會對於此項運動的支持,所以當時的學校多半將精力轉至教會認可的方面。

 

亞里斯多德的著作因而獲得教會與學校的接納,當其著作被翻譯完成後,在後來幾世紀中一直成為中世紀後期基督教教義的礎石。

 

第三,經院學派的學者們雖然都在討論「實在」(reality)的問題,但由於看法不同,分為三派:一是主張「共相」(universal)為實在、「殊相」(particulars)為幻像的「唯實論者」(Realists),著名學者以安賽姆(St.Anselm,1033~1109)為代表;

 

一為主張共相不過是名稱,殊相才為實在的「唯名論者」(Nominalists)、以羅色林(Roscellinus,1050~1120)為代表;

 

一為介於前兩者之間而思調和唯名、唯實衝突的「概念論者」(Conceptualists),以為共相或抽象均不可脫離殊相而存在,但為了心靈上的必要,共相或抽象仍具有真實性,其中以阿貝拉(P.Abélard,1079~1142)最具代表性。

 

由於經院學派各派別的論爭不休,除了不斷有學者加入論戰外,為了宣揚學說,名師雲集,學術研究之風也盛極一時,造就了後來中世紀大學的興起。

 

日後鑽研經院哲學的教父們更因此種論爭,而分成了道明派(DominicanFriars)與芳濟派(FranciscanFriars);

 

此兩派學者各在名大學中任教,主宰了歐洲學術發展的命脈。

 

最後,經院學派學者們所作的工作,有助於創造一種更寬容的研究態度。

 

以阿貝拉的名著〔是或否〕(SicetNon)為例,此書的寫作方式為:先列出眾說紛紜的宗教信仰問題後,再並陳正反兩面的意見,但作者本身並不下斷語,而讓讀者自行決定。

 

後來倫巴第的彼得等人的著作亦仿阿貝拉寫作方式及體例,雖然其後留有結語,但是其兩面俱陳的方式,也明確地表達了任何問題的解答都有兩面的可能性,這使得學術研究中最重要的寬容精神得以在這些著作中保存了下來,並且進一步為新興的大學所繼承。

 

在十二世紀後半期及十三世紀時,是經院學派發展最盛的時期;

 

之後由於其階段性任務已達成,經院學派迅即衰退下來,不再作為一種教育力量,但新建立起的大學卻繼承了經院學派之學術研究精神。

 

總之,雖然經院學派並未演化出新的教義,只是將幾千年間累積的東西系統化,並將其組織為適切的教學形式;

 

且在學術思想上,也僅是將新近回到西歐的亞里斯多德哲學作一廣度的適應,並以妥善的哲學形式來陳述基督教教義。

 

不過,經院學派的興起在教育史上卻促成了中世紀歐洲大學的建立,其貢獻不可說不大。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