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經驗-分析教育科學】 [打印本頁]

作者: 豐碩    時間: 2012-11-23 00:42
標題: 【經驗-分析教育科學】

經驗-分析教育科學

 

EmpirischAnalytischeErziehungswissenschaft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經驗-分析教育科學」為當代教育學者武爾夫(Ch.Wulf)在其著作〔教育科學中的觀念與理論〕(TheorienundKonzeptederErziehungswissenschaft)中所提出的三種教育科學典範之一;

 

另兩種典範分別為精神科學教育學與批判的教育科學。

 

「經驗分析教育科學」所主張的教育學之經驗科學化的思想,係承啟蒙運動之流風餘緒,認為自然現象與人文現象都受到機械法則的支配,若能透過觀察、實驗與理性的判斷,應可尋繹控制自然與解釋自然的因果法則。

 

康德(Imm.Kant,1724~1804)受到啟蒙運動精神的影響,首度嘗試對於教育活動進行一種體系化的理解,主張教育學研究應學術化,並強調教育實驗的重要性。

 

與康德同時代的特拉普(E.Ch.Trapp,1745~1818)則較康德更具有啟蒙運動之實驗精神與樂觀態度,除主張對於教育現象應作嚴謹、有計畫且有系統的觀察外,並樂觀地認為只要教育藝術能運作得宜,就可以導人類於幸福,而躋此世於天堂。

 

特拉普在整個經驗分析教育學的發展上可說是第一次的高峰。

 

不過在特拉普之後的十八、十九世紀,由於先驗哲學的勢力仍強,經驗分析教育學的理念並未得到顯揚。

 

直到十九世紀末期,人類科技長足發展,再加上實驗心理學的確立,使得經驗分析教育學的理念開始抬頭,墨以曼(E.Meumann)與賴伊(W.A.Lay)的實驗教育學即是這種風潮下的產物;

 

他們試圖透過觀察與實驗來建立教育現象的規則性,使教育科學能夠符應自然科學客觀性的理想,賴伊甚至更強調統計與科學假設的重要性。

 

一九二○年代以後,經驗分析的教育學結合了胡塞爾(E.Husserl,1859~1938)的現象學,開展出所謂「教育事實」的研究,企圖將教育學建立為一門理論而獨立自主的純粹科學;

 

費雪(A.Fischer)、皮特森夫婦(Else&PeterPeterson)及羅赫納(R.Lochner)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但這一派學者所強調的「教育事實的非理論描述」,爾後仍遭到其他學者的強力批判。

 

饒特(M.Roth)即認為「研究絕非意味著不帶理論、非哲學的研究」,當前教育學實際上已面臨「實在論的轉捩點」。

 

因此,教育學的經驗科學化雖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潮流,但是教育學所使用的經驗科學方法論卻必須再進一步的調整與省視。

 

於是當代的經驗分析教育科學在整個學術文化的變遷下,受到批判理性主義、新科學哲學與法蘭克福批判理論爭思潮的激盪,產生了在後設理論方面的變化。

 

這些變化在當代經驗分析教育科學代表人物克勞爾(K.J.Klauer)、阿利希(L.M.Alisch)及瑞斯納(L.Rössner)與布瑞欽卡(W.Brezinka)等人的教育學中即可看出。

 

如克勞爾畫分了描述教育學(deskriptivePädagogik)、規約教育學(praskriptivePädagogik)、規範教育學(normativePädagogik);

 

阿利希和瑞斯納試圖建立教育行為的「技術性公式」(technologicalformula),均已說明他們對於教育實踐開始作深度的方法論上的省察;

 

至於布瑞欽卡的「教育後設理論」(MetatheoriederErzienung)則更試圖綜合當代的理性主義、經驗主義及實用主義等不同的科學哲學觀點,從後設理論的基點上來探討教育科學、教育哲學與實踐教育學命題系統的特色與關係,在方法意識與對象意識上均有自覺。

 

大體說來,經驗分析的教育科學將教育現象與自然現象等量齊觀,認為教育現象也可透過觀察、描述與實驗等不含個人主觀經驗之價值中立的研究方法,來尋繹出內蘊的律則。

 

這種對於教育現象的「律則性認識」(nomologischeWissen)基於下述的五個假定:1.希望能在教育科學中建立像自然科學一樣的普遍有效的公設系統(axiomaticsystem);

 

2.教育科學研究應獨立於研究者在某一特殊環境所表達的目標與價值之外;

 

3.相信社會世界是以變項系統方式存在,並可加以拆解分析;

 

4.相信知識形式化的必要性,理論的變項須有「操作性意義」,以便於作正確的量度;

 

5.所有變項均應予以量化。

 

總之,教育的經驗分析研究旨在發現教育現象的法則性,進而建立命題系統,以解釋、預測、控制教育活動的進行。

 

但是這種將教育活動本身中的「規範」視為「事實」,以進行科學的分析,將科學理性窄化到「因果性」與「法則性」等自然科學意識型態框架的看法,將使得教育無法獲得完整全體的開展。

 

因為在過度強調教育科學的法則與預測準確性的同時,教育過程中的動態性、歷史性、社會性及教育現象與研究者間的交互關係都將相對地被忽略,而使教育實踐僅限於理論技術的運用,真正要緊的「教育智慧」卻無處發揮。

 

因此,在研究活動進行之時,研究主體怎樣藉由強化自己的反省意識,怎樣透過對於教育情境背後種種糾結的意識型態的洞察,來使教育的經驗性研究能更恰當地揭露教育實際,應是經驗分析教育科學所必須重視的課題。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