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心理學】
Parapsychology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嚴格的說,準心理學是以科學方法探討異能或靈異現象("phi"或"psychic"Phenomena)的心理學,不過一般人常用以泛指幽浮(UFOs)、占卜、手相、紙牌算命、鬼魂、或百慕達三角洲傳聞等現象的探討。
準心理學的研究主題可分為兩大類:第一,不經感官作用就可獲得有關訊息的超感知覺的能力(ExtrasensoryPerception,ESP),又可再分為(1)知覺別人心理或思想的心電感應(Telepathy);
與(2)辨識外在事物的超感視覺(Clairvoyance)。
第二,憑著心靈作用就能移動或改變外在事物形像的以心移物(Psychokinesis)。
對於異能或靈異現象的探討由來已久,但是首先試圖以科學方法加以求證的,是一八八二年在倫敦成立的「異能研究學會」(SocietyforPsychicalResearch,簡稱SPR),後來的研究,主要在探討精神或靈魂不滅的現象,同時也開始超感知覺能力的測試或實驗。
一九二七年麥獨孤(W.B.McDougall,1871~1938)以萊因(J.B.Rhine,1895~1980)為主任,在杜克大學成立了「準心理學實驗室」(ParapsychologyLaboratory);
萊因將實驗成果寫成〔超感知覺的能力〕(ExtrasensoryPerception)一書,於一九三四年出版,為準心理學實驗提供一個很好的典範,也開啟了準心理學研究的新紀元。
萊因與同事以量化方法,證實超感知覺與心理啟動的存在,後來也獲得其他實驗結果的支持。
萊因與同事們的研究已經發覺異能的表現,並不受時間、空間、與標的物特性的限制。
一九六○年代以後很多的研究進一步發現,個人的人格特質與對超感知覺的信念與超感知覺有顯著相關。
研究也顯示催眠、鬆弛練習、冥思、瑜珈等方式,降低了個人對感官刺激的注意範圍,進而提高了覺識能力,有助於超感知覺的能力表現。
另外研究證實異能力有表現失誤(phi-missing)或表現偏差(differentialeffect)的現象,可能的因素包括個人負向的動機與認知的誤差,以及造成矛盾心理的情境等。
雖然現代準心理學研究者的學術背景,與其他科學領域相當,針對超感知覺與以心移物的現象,他們也已提供了相當可觀的實證資料,但是由於現象本身與有關的解釋,感覺上與現有的科學知識體系「不符」,同時在研究方法論方面還飽受批評,準心理學的學術性至今仍有極大的爭議。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