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慎獨】 [打印本頁]

作者: 豐碩    時間: 2012-11-22 23:49
標題: 【慎獨】

慎獨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慎獨是儒家所倡強調自我要求、由內而外的道德教育方法。

 

德性最高的理想是在獨處而無人察覺之時,也能使自己的行為符合道德規範或道德良知,亦即自律。

 

〔荀子‧不苟〕載:「君子至德,嘿焉而喻,未施而親,不怒而威;

 

夫此順命以慎其獨也。」

 

君子不只能順乎自然法則,同時也能時時、處處謹慎不苟,誠實不欺。

 

慎獨並不是違反自然,刻意壓抑自己的作為,而只是一種誠意省察的表現。

 

故〔大學〕曰:「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慊;

 

故君子必慎其獨。」

 

德修至此,才能真心實意,表裡如一,而德性也才能如「惡惡臭、好好色」般自然流露。

 

〔中庸〕也說:「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那怕是他人所不聞不見、極端隱微之處,尤其要保持戒慎恐懼的心情。

 

儒家主張慎獨的概念與致良知的原理,受到宋、明理學的推崇與發揮。

 

蓋道德良知為人所本有,這種至善而純粹的道德良知一方面要加以存養發揚,另一方面則要透過慎獨克己的自修功夫,使其不受情慾需求及外在誘惑的蒙蔽。

 

慎獨並非消極地自我壓抑,而是積極保持其良知之謂,故王陽明直言:「慎獨即致良知。」

 

梁啟超更謂:「慎獨為誠意關鍵,亦即為致知關鍵。」

 

劉宗周(蕺山)標榜慎獨之說,認為吾人應無時無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但索居獨處之時要緊守規矩,甚至閑思妄想、徇欲任情都不容放縱。

 

這樣徹底的自修功夫,可謂不愧不作於天地之間了。

 

道德良知不為外物蒙蔽,才能保持清明並發為個人一切行為的最高準則,所謂「誠於中,形於外」是也。

 

在人所見聞處才揜惡著善的虛偽做法,不但稱不上是道德實踐,反而自蔽良知,其於道德反而愈行愈遠。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