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到】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慎到戰國時期趙國人;
曾游學於齊之稷下,「著書言治亂之事,以干世主」。
〔漢書‧藝文志〕法家類著錄〔慎子〕四十二篇;
現在看到的則是〔群書治要〕所節錄的逸文,而非全貌。
〔荀子‧非十二子篇〕中批評慎到「蔽於法而不知賢」,「尚法而無法,下修(不循)而好作」。
又在〔天論篇〕中指他「有見於後,無見於前」。
唯慎到與申不害所謂「無為」,不盡一致。
莊子說:「慎到的思想為『棄知去己』,易言之,即『無知無為』。」
申不害要達到的「無為」,是著重「術」之「因」;
而慎到要達到的「無為」,是強調「勢」之「因」。
因此,後代學者便說申不害重「術」,而慎到重「勢」。
慎到的思想強調乘勢、因道、定分、任法、使臣。
茲列述於下:1.乘勢:慎到認為國君治理國家,是憑藉「權勢」,他說:「故賢而屈於不肖者,權輕也;
不肖者而屈於賢者,位尊也。
堯為匹夫不能使其鄰眾,至南面而王,則令行禁止。
由此觀之,賢不足以服不肖,市勢位足以屈賢也。」
慎到不僅為國君的集權建立理論的依據,進而更指出:「身不肖而令行者,得助於眾也。
……夫三王五伯之德,參於天地,通於鬼神,周於生物者,其得助博也。」
所謂「得助」,就是「得勢」,而「得勢」亦即「集權」之意。
2.因道:道是外在客觀的存在,非主觀意志所能改,故只能因其道而行。
他在〔因循篇〕中說:「天道因則大,化則細,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為也,化而使之為我,則莫不可得而用矣。」
即因人之情,化其「自為」而「為我」,便可得而用之。
3.定分:〔慎子‧君人篇〕載:「大君在法而弗躬,則事斷於法矣。
法之所加,各以其分;
蒙其賞罰,而無望於君也。
是以怨不生,而上下和矣。」
由於人為的標準不能做到絕對準確的程度,故慎到主張用客觀標準的「法」來達成「各以其分」,他說:「法雖不善,猶愈於無法。」
4.任法:人君治國,必須要做到「據法依數以觀得失」,「無法之言不聽於耳,無法之勞不圖於功,無勞之親不任於官,官不私親,法不遺愛,上下無事,唯法所在」。
慎到認為:「法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於人間,合乎人心而已。」
所謂「合乎人心」,即是「因人之情」,而「因人之情」也就是「因道」;
人間唯有「因道」,才能得「勢」達到「集權」的目的。
唯法家所講的「集權」,並非逞獨夫之私欲,而是要「合乎人心」,「因人之情」,以此慎子強調「唯法所在」。
不過,法家所講的「法」不是不能變的,所以慎子又說:「故治國無其法則亂,守法而不變則衰,有法而行私謂之不法。
以力役法者百姓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以道變法者君長也。」
國君既能立法,又能變法,大權集於一身,豈能不專制獨裁?
5.使臣:慎到主張國君使臣在於賢而不在於忠,說:「將治亂,在乎賢使任職,而不在於忠。」
因「忠未足以救亂世」。
故慎到在〔知忠篇〕中說:「明主之使其臣也,忠不得過職,而職不得過官。」
可見其重「勢」而不重德思想之一斑。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