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愛與親密關係】 [打印本頁]

作者: 豐碩    時間: 2012-11-22 23:46
標題: 【愛與親密關係】

愛與親密關係

 

LoveandCloseRelationships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發生在情侶、夫妻、親人或摯友間的親密關係(closerelationshipsorintimaterelationships),主要的特徵是當事人經常參與共同活動,且會相互影響,雙方不但在情感上相互依附,在心理或生理方面也能滿足彼此的需要。

 

在各種人際關係中,親密性(intimacy)是重要的觀察指標,比較親密的人,會將個人的感受或重要訊息告訴對方,也就是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的程度較深。

 

反之親密性較低的關係當事人,自我揭露的程度較淺。

 

社會心理學家柏絲柴樂(E.Berscheid)等人曾發展一套〔關係緊密性自陳量表〕(RelationshipClosenessInventory),可用來測量人際關係的親密程度。

 

為說明親密關係發展的階段,社會心理學家墨斯汀(B.Murstein)的「刺激價值角色理論」(stimulus-value-roletheory),根據各階段的主要決定因素分析,認為最初的「刺激階段」以個人外在特徵為發展基礎。

 

第二階段是「價值階段」,重要的是價值觀與信念的相似性。

 

在最後的「身分階段」,男女朋友或夫妻角色行為是親密關係發展的重點。

 

愛是人類最基本的一種情感,通常伴隨著激情(passion)、親近(closeness)與排他性(exclusivity),因此在品質與強度上和喜歡(liking)有別。

 

心理學最常討論的愛有兩種:首先是來得突然且感覺強烈的「激情之愛」(passionatelove),測量工具有〔激情之愛量表〕(PassionateLoveScale)等。

 

這種「一見鍾情」的「浪漫之愛」(romance或romanticrelationships),當事人常有心跳加快等生理激動的經驗,也常有「情人眼裡出西施」的美化作用。

 

由於相互的興趣,也關切對方的需要,因此當事人時時想著對方,並渴望經常在一起。

 

其次是融合了依附、責任與親密關係的「友誼之愛」(companionatelove),通常比激情之愛穩定,也不那麼激烈,當事人在思想、情緒、行動與生活上彼此相互影響,出現在親子、兄弟姊妹或好朋友間。

 

不過激情之愛久而久之,可能演變成友誼之愛,但友誼之愛也可能演變成激情之愛。

 

司騰柏格(R.J.Sternberg)認為傳統上對激情之愛與友誼之愛的分析,並未完全掌握愛的真諦,因此提出「愛的三角理論」(triangularmodeloflove)。

 

認為愛的成分有三項:第一是親近、關係緊密與摯愛的親密性(intimacy);

 

第二是內含性慾、肌膚之親與浪漫情緒的激情(passion);

 

第三是相愛的認知與計畫長相廝守的決定與付出(decision/commitment)。

 

三種成分的各種組合構成八種關係:三者皆無的,只是偶然的相遇,並沒有愛(nonlove);

 

如果只有親密、激情或決定付出,分別是喜歡之情(liking)、迷戀之愛(infatuatedlove)與空虛之愛(emptylove);

 

浪漫之愛(romanticlove)含親密與激情兩種成分,愚昧之愛(fatuouslove)為激情與決定付出的組合,而友誼之愛既親密也長久;

 

至於三項兼具者則為完美之愛(consummatelove)。

 

另李(J.Lee)與漢德瑞克(C.Henderick)等人認為「愛的類型」(lovestyles)有六種,除激情之愛(passionatelove或Eros)與友誼之愛(friendshiplove或Storge)外,還有遊戲之愛(game-playinglove或ludus)、獨占之愛(possessivelove或Mania)、理性之愛(logicallove或pragma)、與無私之愛(selflesslove或agape)四種,〔愛的態度量表〕(LoveAttitudesScale)就是一種「愛的類型」測量工具。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