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虛壹而靜】 [打印本頁]

作者: 豐碩    時間: 2012-11-22 15:39
標題: 【虛壹而靜】

虛壹而靜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虛壹而靜在形容心靈沖虛寧靜,毫無挂礙和障蔽的狀態,語見〔荀子.解蔽篇〕。

 

根據荀子學說,有關宇宙全象、萬事萬物的普遍法則,唯賴人心得以認知。

 

但是心常因偏見曲說,受到障蔽(參見「不蔽之福」、「蔽塞之禍」)。

 

因此人們當涵養心靈,使之不受偏執成見的影響,能專一致志,維持清明理智,以正確無誤地認知,〔解蔽篇〕說:「人何以知道?

 

曰心。

 

心何以知?

 

曰虛壹而靜。

 

心未嘗不藏也,然而有所謂虛。

 

心未嘗不滿(兩也),然而有所謂壹。

 

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

 

人生而有知,如而有志,志也者,藏也。

 

然而有所謂虛,不以所已藏害所將受,謂之虛。

 

心生而有知,知而有異,異也者,同時兼知之,同時兼知之,兩地。

 

然而有所謂壹,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

 

心臥則夢,偷則自行,使之則謀,故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

 

未得道而求道者,謂之虛壹而靜。」

 

意思是說一般人心不免有所執藏,也就是成見;

 

有知就不免有志向意圖。

 

不過,只要能虛心反省,不使自己已知執藏的成見,妨礙對未知事物的認知,就是所謂的「虛」。

 

其次人心不免察知事物不同,因而分心。

 

然而如果能不因對事物不同差別的認知,妨礙對事物整體全象的認知,就是所謂的「壹」,猶如統合。

 

最後,心靈活動隨時進行:睡眠時酣夢,精神散漫時胡思亂想,用心思時從事謀略。

 

縱然如此,如果能沉潛下來,不以迷夢煩亂妨礙理智認知,就是所謂的「靜」。

 

保持心知清明,才能認識大道。

 

因此對於尚未知「道」而求知「道」的人,可曉以「虛壹而靜」的道理。

 

由上可知,「虛壹而靜」是心靈認知前的準備功夫。

 

雖然心靈難免「藏」、「兩」、「動」,只要能不妨礙正確無誤的認知,就可說是達到「虛」、「壹」、「靜」的境界。

 

荀子稱這樣的境界是「大清明」:「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

 

萬物莫形而不見,莫見而不論,莫論而失位。

 

坐於室而見四海,處於今而論久遠,疏觀萬物而知其情,參稽治亂而通其度。

 

經緯天地,而材官萬物,制割大理,而宇宙理矣。」

 

在大清明之心的觀照之下,萬物只要有形必可見,只要可見必可推論其原理法則,只要可推論其原理法則,則必可判定其序位。

 

如是藉著推論,即使坐在一室之中,也可推知天下四方之事,即使生於今世,也可推知遠古之事。

 

考核治亂的原理,通達人事制度。

 

把握自然法則,利用制裁萬物。

 

果能識得宇宙萬有全象,則宇宙之理必盡在於一心之中。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