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著重過程之寫作教學方式】 [打印本頁]

作者: 豐碩    時間: 2012-11-22 15:38
標題: 【著重過程之寫作教學方式】

著重過程之寫作教學方式

 

ProcessApproachWritingInstruction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著重過程的寫作教學方式(又稱為過程導向寫作教學)從一九七○年代開始,在國外受到大力倡導,形成新的寫作教學趨勢。

 

以下即從三方面予以探討:(1)分析過程導向寫作教學的發展背景;

 

(2)釐清「自然過程」與「結構性過程」寫作教學的異同,並比較兩者的教學成效;

 

(3)列舉過程導向寫作教學模式,以了解其教學流程與活動設計。

 

1.發展背景:一九七○年代,美國受到「兒童中心教育」思潮的影響,導致寫作教學開始有了重大的轉變,逐漸從「成果導向」轉為「過程導向」(process-oriented)。

 

除了教育思潮的影響外,一九七五年,美國「全國教育進步評鑑委員會」(NationalAssessment&EducationalProgress)發布一項資料指出:在一九六九至一九七四年間,其國人的寫作能力逐漸下降中。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中,一篇標題為〔為何強尼不會寫〕(WhyJohnnyCannotWrites)的文章掀起了大眾對「寫作危機」的重視。

 

學者們開始對各級學校的寫作提出檢討,紛紛進行有關寫作過程的研究,並在雜誌上提出如何實施過程寫作教學的建議,甚至大力推動一項〔海灣區寫作計畫〕(TheBayAreaWritingProject),提倡過程導向寫作教學,以改善教師的寫作教學能力,該計畫稍後擴大為〔全國性寫作計畫〕(NationalWritingProject)。

 

雖然學者們大聲疾呼過程導向寫作教學的重要性,但事實上一直到一九八四年,部分中小學的作文教材才正式將「寫作前」(prewriting)、「修改」(revising)、「校訂」(editing)等寫作過程納入,並介紹一些學者所建議的教學活動。

 

2.自然過程或結構性過程:「過程導向」寫作教學重視「寫作過程」而非「寫作成品」,強調在學生寫作過程中提供「過程性協助」。

 

雖然這種寫作教學理念廣為學者所倡導,但在教學結構上有所出入,有的推行「自然過程法」(naturalprocessmode),有的則主張「結構性過程法」(structuralprocessmode),茲簡單說明如下:(1)自然過程法:寫作活動係由學生支配、主動發起,並按照自己的速度進行。

 

寫作題目與寫作形式均由學生自行決定。

 

寫作過程強調小組分享、同儕回饋、有修改與重寫的機會,作品發表,以及師生共同討論寫作內容與技巧等特色。

 

教師係扮演協助者的角色,主要工作在於提供正向的寫作環境,鼓勵學生進行計畫、起草和修改等寫作過程,但是並不直接教導學生優秀作品的寫作技巧,或是修改文章的準則。

 

整個教學活動屬於低結構性。

 

這種方式很明顯係以學生為中心,為學者和美國〔全國寫作計畫〕(NationalWritingProject)所倡導。

 

和「成果導向」教學法相較之下,自然過程法有如下的優點:題目自選,可減少學童內容貧乏的困擾,以及對文章組織的刻意留意,進而降低在起草過程的認知負荷。

 

重視計畫與修改等寫作過程。

 

強調同儕合作,由同儕扮演讀者角色,一方面可以協助作者澄清文章中看不懂之處,另方面有助於提示和促使作者回憶出更多的內容要點。

 

然而,自然過程法也有缺點,它的基本假定是:寫作過程可以自學,也就是從做中學,因此,教師的工作在提供學生練習寫作的機會,而不直接教導寫作的策略。

 

但是有關研究指出,光是練習尚不足以讓學生獲得有效的寫作策略。

 

(2)結構性過程法:寫作活動係由師生共同責任分擔。

 

由教師選擇題材,設計教學活動。

 

在教師簡短解說學習內容或教導某些寫作策略後,由學生以小組討論方式進行部分寫作過程,例如:協助彼此構思寫作要點或學習寫作的技巧,並根據教師提供的評量標準,對同儕的作品提供回饋。

 

「成果導向寫作教學法」和「結構性過程法」都主張以寫作專家的作法教導學生,但是他們所強調的專家行為層面不同;

 

前者著重專家的作品,後者強調專家的寫作過程。

 

此外,兩者對於如何組織教學活動的看法亦不同;

 

前者偏重教師講述和教師引領式的討論,後者則較偏重小組討論,同儕互動。

 

「結構性過程法」和「自然過程法」雖然同樣強調寫作過程與同儕互動,但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結構性過程法」強調學習材料和學習活動的結構性。

 

有些學者反對「自然過程法」,認為僅提供寫作的機會,鼓勵學生以同儕互動方式進行計畫、起草、修改等寫作過程是不夠的,教師還必須要介入學生的寫作過程,教導他們有關的寫作策略,寫作過程知識,並協助他們完成各個寫作過程,如此才能發揮「過程導向寫作教學」的功效。

 

3.「結構性過程法」舉隅:即使是結構性過程寫作法,大家的做法也稍有出入。

 

一般而言,係指設計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在寫作前構思與布局,以及起草後協助修改初稿。

 

為了方便教學,整個教學活動通常分四個階段:寫作前、起草、修改、校訂完稿。

 

這幾個過程並非直線進行,而是穿梭交替進行,涉及複雜而非單純的認知活動。

 

各階段的教學活動安排,茲舉杜比斯(Dupuis)等人於一九八九年提出的五階段模式作參考,他們係將整個寫作教學活動分為寫作前、起草、修改、校訂和發表等五個階段進行,各階段的教學活動安排如下:1.寫作前階段:(1)教師透過課前指定閱讀,或觀賞影片、幻燈片等方式,幫助學生發展和寫作主題有關的知識;

 

(2)學生透過小組腦力激盪,構思寫作的內容布局,並列成大綱細目;

 

(3)教師可列出引導性問題,協助小組討論。

 

2.起草階段:(1)提供安靜又無干擾的寫作環境,讓學生自行把寫作前所列的大綱細目寫成文章;

 

(2)鼓勵學生盡量多寫,而不必掛心用字遣詞、造句文法是否完美;

 

(3)要求學生使用鉛筆,並留下空行供事後修改,不會寫的先用

 

拼音:。

 

(4)在學生專心寫作時,教師可坐下來閱讀或是寫作,以作為模範。

 

此外,在起草的後半段時間,教師可巡迴行間,一方面鼓勵學生多寫,另方面回提供必要的協助,例如幫助生字難詞,或是造句。

 

3.修改階段:(1)這個階段修改的重點是以內容和段落組織為主。

 

在修改前先讓學生兩兩相互討論作品,實際的作法是要求他們輪流唸自己的文章給對方聽,此時不宜讓彼此看到對方的文章,以免只注意到拼字、標點與文法上的錯誤,而忽略內容與組織;

 

(2)討論時鼓勵學生先說出對方的優點,訓練學生作正向的回饋,然後再提出建議;

 

(3)討論完後各自回座,並斟酌同儕或是老師的建議,修改自己的文章。

 

這時應鼓勵學生至少做一項修改,即使只是增加一個句子,刪掉一個觀點,或是改一個字均可;

 

(4)學生可在寫作前選定自己的同伴,或由老師事前指定。

 

指定時,可將相同程度的配在一起,或是把程度較差的同學安排和程度較好的學生在一起;

 

(5)在此階段,教師應巡迴其間,一方面提供協助,另一方面則找出學生共同易犯的毛病,每次寫作以找出待改進的兩項為原則,其中一項應和內容有關,另一項則和寫作基本技巧有關。

 

然後在進入下一個校訂階段前,以某位學生的草稿為例(應事先取得同意),教導全班同學如何辨認與修改兩項特別需要改進之處。

 

例如:缺少結語、標點符號不當等。

 

4.校訂階段:(1)校訂的重點放在拼字、文法標點符號等基本寫作技巧上;

 

(2)先由學生自行校訂,根據剛教的改進事項,連同以往教過的改進事項,修改自己的文章。

 

然後再彼此交換校訂;

 

(3)教師在此階段可提供檢核表,以指引學生進行校訂。

 

事實上,檢核表可由全班同學一起發展出,並根據需要隨時修改;

 

(4)教師應巡視行間,協助陷入膠著狀態的學生。

 

而對某些相似困擾的學生,可據成小組進行指導。

 

由於受限於時間,不可能個個學生都顧到,不妨每次輪流。

 

5.發表階段:挑選部分佳作刊登學生刊物或做共同欣賞。

 

給予發表的機會是寫作的最佳酬賞。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