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無知無欲】 [打印本頁]

作者: 豐碩    時間: 2012-11-22 14:50
標題: 【無知無欲】

無知無欲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無知無欲意思是說沒有詐偽的心智,沒有不當的欲望。

 

語見老子〔道德經〕第三章:「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就是說不見引起欲望的事物,就不會激起因渴欲而迷亂的心意。

 

理想的君王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在治理人民的時候,使他們心中空虛,沒有欲望;

 

基本物質生活充實,沒有匱乏;

 

心志謙弱,不與人爭強鬥狠;

 

身強體健,善於保命養生。

 

也就是常使人民的心靈保持純樸敦厚,沒有智偽欲望,使得奸邪聰明的人沒有用武之地。

 

根據老子的學說,知識藝能的增進徒令人們鬥智使詐;

 

耳目口鼻、感官嗜欲的刺激增多,徒令人們心思迷亂,物慾橫流;

 

看重珍貴難得之物,崇尚財富權勢,更導致人欲高漲,競相爭奪,終至完全喪失自然本真。

 

百姓之所以不容易治理,正因為人人各具才藝,能生產製作各種奇巧奢侈的貨品,以致人心大亂,無法平治。

 

於是老子認為在上位的人,應使百姓安於無知無識的素樸狀態,既不見任何值得追求的事物,更不知有什麼事物值得追求,便可保全百姓自然誠樸的心性,社會也就可以維持祥和寧靜了。

 

不過使民無知不是愚民,使民無欲也不是絕欲。

 

由於老子曾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道德經〕第六十五章)一般皆以為老子主張愚民政策,使百姓無知無識是政治權術,用以便利統治者控制管理人民,如理學家程伊川所說:「老氏之言雜權詐,秦愚黔首,其術蓋有自。」

 

(〔程子遺書〕)實則老子的政治思想以無為(即政府減少擾民的施政)為本,以不爭為重,絕非為君王設計的權謀。

 

無知之說與慎到「棄智去已」的理想相同,是指沒有狡黠詨詐之心。

 

無知不是一無所知,愚昧不明,而是保全人的天真本性,不因智識開發,計較心起而自私。

 

能「去已」不自私才是老子主張「愚民」的真諦。

 

其次無欲也不是說全無意願,而是指沒有妄想貪求。

 

老子認為滿足人民基本需求,使其不虞匱乏,是為政首要的工作。

 

「使民無知無欲」是老子政治學說的重要主張,正用以矯治人類狡詐多慾之弊。

 

根據此說可知老子對教育可說有消極與積極的兩種態度,應予明辨,以避免誤解。

 

就消極而言,教育民眾或教化固是施政者的責任,但不宜偏重智性與情欲的發展,應減少刺激干擾,使人民與受教者常處於素樸的狀態。

 

消極的教育不是放任,而是維持控制單純寧靜的學習環境,保持受教者平和的心境。

 

就積極而言,施教者當幫助受教者透過修養的工夫,達到忘我無欲的精神境界。

 

這裡修養包括摒除感官欲求與放棄計算心智,去小智得大明,便是老子認為受教育的真正目的。

 

總之,老子的教育思想可說從他一貫「法自然」的理想出發,對造成人性自私多慾的文明智識不以為然,所以提出「無知」、「絕學」的主張,希望人能放棄徵逐物質欲望,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

 

唯有從破除病執的角度理解老子學說,才不致以為老子主張人類放棄文明,退回原始野蠻之境的愚民政策與文化退化觀。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