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替代性學習】 [打印本頁]

作者: 豐碩    時間: 2012-11-22 14:26
標題: 【替代性學習】

替代性學習

 

VicariousLearning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替代性學習是班杜拉(A.Bandura)社會學習論的一個概念;

 

是學習者透過觀察所模倣者行為得到獎懲經驗,而產生的一種學習過程。

 

社會學習論認為親身經歷的經驗,對學習固然重要,但替代性經驗也具有同樣的功能。

 

因為人類具有觀察學習的能力,能不需要經過冗長的嘗試與錯誤的親身經歷;

 

許多學習行為的發生,都是個人觀察別人的行為及其行為結果所產生的替代性學習,如當兒童看到所模倣者的犯規行為受到懲罰時,從這個替代性經驗中學得了犯規受罰的事實,因此在類似的情境中曾有意地控制自己的行為。

 

替代性學習在教育上特別具有重要的意義;

 

教育強調教師以身作則及身教的重要性,就是含有使學生由觀察而產生替代性學習的原理。

 

替代性學習的歷程對個人的發展和生存也具有重大的意義,甚至能使個人避免致命的危險,即是避免重蹈覆轍。

 

藉替代性學習,一個人可以學會生活技能,也可以學習社會規範,一個種族的文化,包括語言、生活習慣和風俗等,才能因此代代相傳。

 

被模倣者的示範作用之所以能產生替代性學習,主要是因為其有傳遞訊息的功能。

 

在模倣者觀察的過程中,示範行為會濃縮成符號性的表徵(symbolicrepresentations),指引模倣者在日後做出適當的行為。

 

由觀察產生替代性學習的過程包括下列四個歷程:1.注意歷程:模倣者必須集中注意,正確地知覺出示範行為的重點。

 

注意歷程決定了一個人選擇什麼樣的行為作為觀察對象,及所擷取到的訊息。

 

影響注意歷程的因素很多,都會影響觀察得到的經驗內涵。

 

這些因素主要為觀察者的特質、示範行為的特性、和人際互動關係的結構。

 

2.保留歷程:模倣者之所以能夠指引自已,就是依靠保留在記憶中的已經符號化的反應模式。

 

3.動作重現歷程:是將符號性表徵轉換為適當的行為。

 

動作重現的歷程是先依認知來組織自己的反應元素,然後做出反應並檢視自己的行為,再依訊息的回饋加以糾正,使行為配合某個場合與時機。

 

4.動機歷程:如果示範行為導致的結果對模倣者富於功能價值,則表現出這種行為的可能性較大。

 

反之,導致懲罰或沒有酬賞的示範行為,就不可能被表現出來,但並不表示未曾學到這種行為。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