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現象學與課程】 [打印本頁]

作者: 豐碩    時間: 2012-11-22 12:00
標題: 【現象學與課程】

現象學與課程

 

PhenomenologyandCurriculum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現象學屬於一種哲學的方法論,主要倡導人物是胡塞爾(EdmundHusserl,1859~1938)。

 

胡塞爾運用現象學一詞來指稱一種理想意義的科學(描述人們如何經驗世界),也常被人與存在主義相提並論;

 

如果想要追求一種對現象學的單一解釋或定義,結果可能會讓人失望。

 

胡塞爾的追隨者如海德格(M.Heidegger)、嘉達美(H.G.Gadamer)等人更把經驗的性質回歸到現存世界(而非工具或概念世界),把概念世界當做一種由現有、實體及暫時經驗賦與意義的表達;

 

現象學者強調生活世界的意義,也強調經驗與社會結構之間的對話關係,以期追尋並發掘深層的社會結構及內外在生活世界的廣泛聯結。

 

在課程領域上,現象學者也有他們的主張,其關心科學技術與工具理性的不當運用,致使把課程當作一套精通概念、事實的組織,教師的任務就是把學生如容器般的腦子填滿。

 

現象學者認為學生本身就有能力擁有豐富的內在生活,學生的日常經驗值得加以引導作為學習的基礎;

 

教學是一種互動的關係模式而不是零碎的技術或把戲。

 

此外,現象學派更主張,純粹就學校教育和學習經驗加以描述,忽略了其社會意義和產生背景的解讀,結果的空泛是可以想見的。

 

簡言之,現象學者認為兒童期就是一種存在形式,也是一種社會類型;

 

學校是一種社會體系,教與學是一種人際關係與對話型態的顯現。

 

有了以上體認,包括研究者、教師、及相關人士都必須面臨一個不熟悉的世界觀,設法捕捉另一個世界觀的心理、情緒、社會知覺與經驗乃成為不可或缺的要求。

 

就像青木(T.Aoki)所言,現象學者有意將課程重新加以概念化,以便了解那些衍生自不同典範或意識型態的課程主張、思潮,超越工具主義,把學校教育看成是情境意義的追求。

 

就像建構主義學者一樣,現象學派認為知識是一種人類的建構,社會生活是一種意義內含的經驗,而且絕對無法和人類價值信仰分割。

 

這樣的對話與辯證關係正是現象學者的標幟。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